首頁>財經>

能說服投資人的盈利模式找到了嗎?

文丨BT財經

據“BT財經”獨家信源,知乎正在撰寫IPO報告和上市申請書,目前已確定三家承銷投行為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瑞信,上市地點可能在港股或美股,尚待確認。

創始人為最大股東

2019年8月12日,知乎完成了4.5億美元的F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快手領投、百度跟投,騰訊和今日資本原有投資方繼續跟投。

從2011年拿到李開復第一筆天使輪投資後,知乎又相繼完成了6輪融資,投資方陣容相當豪華,包括啟明投資、賽富投資等著名資本都進行了多輪投資,騰訊、百度等網際網路巨頭也持續加碼。

企查查股權穿透圖資訊顯示,目前知乎最大股東是創始人周源,持股約21.2%;由創新工場管理的基金北京創新方舟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約18.1%;賽富投資透過旗下基金廈門思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約10.6%;騰訊透過深圳市利通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公司持股約9.7%;搜狗持股約3.1%。

快手科技今年11月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說明書中表明,2019年快手非上市實體投資總額為22.58億元,再結合企查查提供的資訊,快手2019年總共只有兩筆對外投資,其中對蝦頭APP併購總支出僅為500萬元,則其餘22.53億元(按當時匯率計算約3.2億美元)均為對知乎的投資。快手最終可能持有知乎約8.8%。

搜狗現已成為騰訊的全資子公司,騰訊還持有快手約20%的股份。穿透計算後,騰訊持有知乎約14%的股份,可能成為知乎第三大股東。

目前,包括周源在內的管理層持股比例應該在35%左右,對知乎享有實際控制權。不過,如果想避免日後決策時的分歧,管理層仍需設定同股不同權的公司架構。

改成“據業內人士分析”表示,知乎可能一直在猶豫去美國還是去香港上市,是因為美國內容題材的公司多,容易找到對標,知乎本身也是受到Quora啟發成立的;但是香港有閱文,對標也很清楚。

然而,兩地上市也各有缺點。

在美國上市的問題之一是中概股面臨惡劣的大環境,監管壓力和輿論壓力讓中概股生存艱難,前途未卜,並且由於Quora變現進展緩慢,2019年的新一輪融資估值僅比2017年增加了3億美元。Quora至今仍是純問答平臺,知乎業務更加多元化,如果對標Quora,知乎的其他業務大機率將被忽視,可能受到冷遇;同理,閱文集團是網路文學創作平臺,似乎也很難完全對標知乎。

所以知乎究竟是一個什麼產品,為什麼難以定義?這還要從知乎的歷史說起。

知乎十年

本月,知乎剛剛過完十歲生日。

從最初200個受邀註冊使用者奠基的“小而美”的知識社群,成長到截至今年12月擁有3.7億註冊使用者、超過2.6億個問答的“大而雜”的內容服務平臺,知乎能在垂直類平臺被綜合性平臺碾壓的歷史中保持增長,算得上是初代“破圈”範例。

知乎這十年的發展不容易,看目前第二代“破圈者”B站遇到的困難就能略知一二——社群氛圍被破壞、失去“調性”、流量激增帶來的新使用者和老使用者之間的代際摩擦、盈利困難等,知乎全都經歷過。

2013年知乎開放公眾註冊前,就因為初期受邀大V們高質量的專業問答而受到眾多科技、網際網路愛好者的追捧。開放註冊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註冊使用者數量從40萬增長至400萬。

然而,隨著知乎上的優秀內容傳播,知乎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使用者體量不斷擴張,使用者的學歷、收入、工作、視野、興趣愛好和人生體驗等差異化越來越明顯,新老使用者的衝突變得尖銳。

使用者數量的增加豐富了知乎上內容的種類,同時也使得問答不再聚焦於科技、網際網路等專業領域,更多吸引人們注意力的娛樂八卦、情感星座等問題出現。這一階段,新使用者看老使用者不爽,老使用者同樣不滿“入侵者”的“無知”和“低端”,“不要把知乎當百度知道”的抱怨不斷出現。

在維護初始調性和犧牲內容質量換流量之間,知乎選擇了後者。根據2014年經營範圍的變更來看,當時知乎的主要盈利模式還只是廣告投放,只有足夠大的流量才能保證平臺的存活。

現實證明知乎的選擇是正確的。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無論平臺靠廣告還是內容提供者靠打賞,流量都是基礎,知乎也因此比同時期的豆瓣、天涯、貓撲等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不過正如創始人周源在日後的採訪中所說:“一個很小的圈子,你把它擴充套件到1000倍和一萬倍的時候,它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內容質量會嚴重下降)。”內容質量下降導致尋找優質內容的時間成本上升、優質回答受到關注下降,一些元老因此出走。

最初上知乎看知識,後來上知乎看八卦,現在上知乎看小說。這恐怕是十年知乎主要使用者群體的最佳寫照。

知乎沒有講好故事

知乎從成立伊始就在做上市的準備。

2011年6月,疑似知乎境外上市主體的Zhihu Technology (HK)Limited(簡稱“知乎香港”)在香港成立。2012年1月,知乎香港的全資境內子公司智者四海(北京)技術有限公司成立。2018年完成E輪融資後,知乎股東將所有股份質押給了智者四海,形成了典型的VIE架構。

但在股權質押後,知乎的上市計劃擱置了。當時,有使用者在知乎平臺提出“知乎到底還能不能上市”的疑問,順便提出了知乎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到現在還是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遺憾的是,知乎多年來幾經嘗試,幾乎踏遍了風口,甚至入局招聘市場,2020年要結束了,卻依然沒有找到明確的盈利模式。

在探尋出路的過程中,知乎嘗試過打賞、紙質出版物、電子出版物、付費問答“值乎”等知識付費模式,這種看似與知乎最契合的盈利模式,卻因為使用者增加導致知識氛圍被逐漸沖淡而日漸乏力。

2018年6月,知乎打通書籍和Live業務,合併至新建的知識市場事業部,並將原有的“知識市場”業務升級為“知乎大學”,嘗試透過銷售課程盈利,結果因為市場上競品太多、知識付費效果受到質疑以及大V出走導致內容質量下降等原因,同樣不溫不火。

不過,目前使用者對會員的反饋並不理想,持續變現能力不樂觀。好物推薦、讚賞功能等需要達到一定等級才能使用,變現能力同樣存疑。

目前,知乎變現的途徑沒有跑通,在轉型和未來發展方面又遇到困難。

但是,有網友爆料稱,知乎上的影片幾乎都是別的平臺搬運而來,有的甚至別的平臺水印都還在。更有知乎網友直言:“為什麼我要上知乎看快手?”

短影片賽道競爭非常激烈,知乎現在進入幾乎沒有優勢。在集中力量發展影片和直播時,知乎與其原有的喜好深度長文的使用者可能產生新一輪摩擦。這一次知乎能否像之前破圈時一樣順利度過,還不好說。

在知乎F輪融資落地後,速途研究院院長丁道師稱:“當時看到知乎融到4.34億美元,我被這個金額徹底震驚了,知乎的商業化一直做得不是很好,融到這麼多錢,有高點了。”

得知知乎準備IPO的訊息後,幾家投行經理對BT財經表示並不看好知乎此次上市的行為。Prospect Avenue Capital(PAC)基金創始人廖明認為,因為並沒有瞭解到知乎有非常明確的盈利模式,而知乎未來的故事也沒有讓所有的投資人都接受。

知乎上有眾多內容精彩、結構嚴謹的故事,它自己卻沒能講好自己的那一個。上市是否會給知乎帶來新的助力?對此,BT財經將持續關注。

6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市場意外大跌,是危還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