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最近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密集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顯然這是基於監管的要求。

有一些老百姓表示不太理解,現在物價上漲這麼嚴重,利率又低,好不容易有幾個有點看頭的產品,就這麼搞沒了。

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到底犯了什麼罪,以至於被監管盯上,被迫下架?

我數了一下,有七宗罪。

拉高了銀行的負債成本。

居民或者企業在銀行的存款,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屬於負債。相當於銀行向老百姓借了錢。不需要金融學博士的水平,也知道這種存款對銀行的發展多麼重要。

老百姓購買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實際上還是把錢存在了銀行,只不過利息更高。網際網路平臺只是這些金融產品的一個網上銷售渠道。與小區樓下襬攤辦信用卡的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對於銀行來講,利息就是銀行的成本,肯定是越低越好。現在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的利息更高,那麼銀行支付的成本就增大了。

搶了大銀行的存款資源。

剛才說了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的利息更高,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銀行願意付這麼高的利息來吸收存款呢?

一方面是存款率下降,老百姓的存款資源不足,這裡所說的存款資源不足是指相對於貸款規模而言的,銀行想要更多的向外貸款,就需要滿足監管要求的保證金規模,所以存款是銀行業務擴張的重要條件,存款規模越大,銀行潛在向外貸款的能力也就越大。

而大銀行在吸收存款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在利率相同的情況下,我們肯定會優先把錢存在國有5大銀行,比如同樣是5年3.7%的利率,我肯定更願意把錢存在中國工商銀行,而不是新疆匯和銀行。大銀行的網點更多、也更安全。

所以網路平臺上的網際網路存款產品,更多的是這些中小銀行的產品,他們需要以更高的利率來拉存款。上文說到的新疆匯和銀行的某網際網路存款產品5年的利率就達到了4.42%。

對於工商銀行來講,以前類似於新疆匯和這種小銀行,不足以跟他爭奪存款,哪怕後者的利率更高,因為這是一個地方性的小銀行,不具備全國拉存款的能力,但是當這些小銀行搭上了網際網路平臺就不一樣了,可以足不出戶就變成一家全國性的銀行。

小銀行抵禦風險能力弱,治理能力差

事實就是,中國的很多的小銀行治理能力是比較差的,在經濟低迷的時候頻繁裸泳。今年甚至出現了包商銀行破產的案例,大股東明天系完全不顧銀行業的基本風控,透過虛假公司大肆侵吞銀行資產,留給了銀行一屁股的爛賬,最後不得不破產。包商銀行是最慘的,但不是唯一的案例,曾經的恆豐銀行,還有錦州銀行等等,這些中小銀行暴露了很多的問題,甚至普遍包含大面積的貪腐。

這些治理混亂的中小銀行,透過網際網路吸收了大批存款,其風險不言而喻。據第一財經資料:華通銀行2018年全年末客戶存款規模約為14.36億元,2019年末,存款規模飆升至70.77億元;華瑞銀行2018年存款8831.3萬元,2019年末,個人定期儲蓄存款餘額升至60.61億餘元。一年時間增長几十倍,而且這些存款都是來自於全國各地。

大家想一想,如果因為某些事,老百姓對某家小銀行爆發信任危機,然後在網際網路上取錢,那麼這些小銀行立刻爆發擠兌危機,而且這種危機很可能蔓延。

助長不良金融放貸

中小銀行一夜乍富,吸收了其自身能力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存款。

但是不要忘了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網際網路存款,是這些中小銀行的負債,而且還要付利息。那麼這些中小銀行就必須把這些錢貸出去才行。但是這些銀行本身的貸款資源就不多,很多都是地方性的銀行,那麼多的存款,貸不出去怎麼辦?

最終很可能就促進過度放貸和不良放貸。這些過度房貸最終變成銀行的不良貸款。再加上貪腐現象,演變成銀行的信用危機,再加上前文說的網際網路擠兌。畫面太美不敢看。

增加社會整體債務

當網際網路平臺與中小銀行增加的大量存款結合起來,你會想到什麼?

當然適當的消費貸款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們的收入水平基礎之上,超過居民收入水平的過度的消費貸是經濟的毒瘤。對社會的整體氛圍也不好。

不利於宏觀調控

當前的中國,經濟處在複雜的轉型過程中,貨幣政策的調控至關重要。一些企業在經濟轉型和疫情的衝擊下,面臨比較困難的局面,而且在保就業的壓力下,需要一個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但是同時又不能搞大水漫灌,造成通貨膨脹。

在這樣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傳導通道的暢通非常重要。而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的興起,扭曲了市場的利率環境,引導資金進行不合理的流動。甚至可能引導資金脫實向虛,不利於整體的貨幣宏觀調控。

7、不利於推進“打破剛兌”

#證監會: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

今天證監會說了,要促進老百姓的存款向投資轉化,這就要求“打破剛兌”,實際上打破剛兌這些年一直在提,政府特別希望打破剛兌,不要什麼都由政府來兜底。因為在銀行看來,反正政府可以兜底,那麼銀行就可以冒險,一切為了業績。

所以打破剛兌,市場主體風險自負,發揮市場定價的作用是政府引導金融的發展方向,這些年銀行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少了,就是證明。

但是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為了宣傳,不會特別強調50萬存款保險的作用,宣傳說投資者無需管銀行的大小、資質如何,反正在50萬的保障範圍之內就是沒有風險的。雖然說事實確實如此,但是這與監管層打破剛兌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而事實就是,如果這些風險控制能力不足的地方性小銀行最終釀成危機,那麼其吸收的龐大的網際網路存款,就要全部由存款保險制度託底。這是不能容忍的。

15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從零開始學理財】理財小白的寶媽們怎麼入手學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