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近年來,金融科技吸引了投資者最熾熱的目光,A股有市值千億元的恆生電子,為長期投資者帶來了高達百倍的回報。港股主機板上市的索信達,也在短短一年內為投資人帶來了近4倍的回報。

投資者對賽道的一致看好,背後往往蘊藏了新趨勢的巨大勢能。數以萬計的熱錢湧入,指向一個從未解釋清楚的問題,金融科技的未來,會去向何方?

從專案制到產品化的探索

早在2018年,就有機構統計,中國金融科技市場規模300億元,潛在市場規模高達1100億元,同年畢馬威預測的中國金融科技相關市場規模為12萬億。金融科技是一個存在無限可能的市場。

金融科技發展的背後,是科技行業的改革浪潮,科技公司發展經過了三代浪潮。第一代代表企業是硬體銷售思維的IBM,第二代代表企業是軟體銷售思維的資料庫龍頭Oracle,第三代代表企業是服務銷售思維(即後來所說的SaaS)的先驅者Salesforce。

沿著同樣的軌跡,金融科技巨頭的成長路徑也逐漸清晰。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金融業的科技化起點更高。得益於海外金融業電子化的探索和國內基礎設施的完善,中國證券交易所跳過了艱難的紙質階段,上交所、深交所成立之初就直接採用電子化交易系統。中國銀行業也在改革開放以後,自主研發了聯行業務處理系統,逐步進入資訊化和數字化階段。

但即使擁有了高起點,國內金融業仍然要面臨重重問題。

以證券市場為例,股票市場牛熊輪轉,交易量峰值被不斷推高,哪怕1毫秒的交易時延都可能對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這對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交易所的系統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證券業對外不斷接受著市場峰值考驗,對內也有業務創新和政策適應的需要。押注證券相關產業軟體投入的增長風口,恆生電子圍繞“交易管理”,打造出面向證券業、基金業的後臺交易、結算、投資等核心系統,讓交易更加高效、精準地進行。

2006年,恆生電子首次引入記憶體資料庫作為證券交易系統的快取,幫助券商和交易所應對更大的市場容量。2012年,恆生電子打造證券極速交易系統,使業務處理時間被縮短到50微秒,後來逐步縮短至10微秒以內。

恆生電子對產品的不斷探索,也甩開了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如今,恆生電子佔據了一半以上的證券集中交易系統市場,在基金、保險、信託、交易所等市場也有極具優勢的市場佔有率,是國內金融科技市場的絕對龍頭。

再以銀行業為例,銀行處在利率整體下行大趨勢中,息差業務利潤不斷被壓縮,銀行不得不提升其他增值業務的服務能力。銀行業擁有海量使用者,但很多客戶都屬於沉睡客戶,碎片化的資料無法支援營銷決策,使得銀行的營銷推廣基本靠“試”和“猜”。

銀行營銷的低效,同樣激發了索信達等聚焦解決銀行領域痛點的企業。自2004年成立以來,索信達已服務超過70%的頭部銀行客戶,經歷了海量資料洗禮後,索信達摸索出一套使用者的“臉譜”。

經過索信達對使用者“臉譜”化的分析,同樣是三十歲出頭的客戶,TA擁有多重身份。TA可能是職場精英、企業高管或小微客戶。職場精英最大的痛點是資金閒置,有更多投資需求。企業高管則更多關注企業結算和工資管理,有更多融資需求。而小微客戶更關注確保進貨的現金流,只能接受流動性更高的理財產品。根據三種不同需求,疊加使用者過往的行為資料,索信達幫助銀行實現精準營銷,為使用者匹配最適合的服務,顯著提升轉化率。

索信達將過往資料經驗凝聚成了整合智慧營銷平臺靈犀,靈犀一面連線了近百個使用者畫像體系,把不同客群的細微差異“臉譜化”,並且打通銀行方內部資料孤島,各部門在靈犀幫助下“協同作戰”,真正精準觸達客戶,提升成交率。在靈犀的演算法體系中,客群與渠道的無數種組合被分割為四大類營銷,在不同場景下有的放矢。

從定製化到產品化的發展,如同恆生電子改變了券商業,索信達等企業也改變了銀行業。在科技發展浪潮中,這些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市場前景最為廣闊的金融,伴隨著一個又一個專案的學習和深耕,形成了自己的獨門絕技,笑傲江湖。

從產品化到平臺化的征途

資料和技術的無限延展性,決定了金融科技不會止步於獨門絕技,而是繼續自我拷問——同樣的分析經驗能否用於其他場景?同樣的產品能否用於其他行業?

用產品解決問題之後,恆生電子和索信達,以及這條路上的無數先驅,不約而同地走向了平臺化的征途。他們逐漸將業務觸角延伸到其他領域,進化成服務多元的平臺型企業。

為金融業提供CRM服務的Salesforce,率先開闢出了一條從服務提供者進化成為應用平臺提供商的道路。2005年,Salesforce公司推出了Force.com和AppExchange兩個平臺,提供基礎架構和運營,允許第三方基於現有產品研發新的應用,並在平臺上釋出這些應用供他人付費使用。

平臺化是Salesforce從成立至今最關鍵的一次轉型,既豐富了Salesforce的產品庫,也創造了跨界的新產品。自平臺化以來,Salesforce股價已經上漲170倍,總市值超過兩千億美元。

在海外科技企業踐行平臺化發展並創造市值神話之時,中國金融科技也開始了平臺化的探索。

恆生電子與當年Salesforce的做法如出一轍。2016年,恆生電子提出六縱六橫的平臺化戰略,依託過往經驗積累,形成資料、業務、技術支援的大中臺,服務於零售、資管、交易所與銀行四大行業。2020年,恆生電子打造開放技術平臺LIGHT,向第三方開發者開放其核心產品的API介面,或將對行業產生巨大變革。

由於證券業的保密和合規要求,目前市面上並未流出平臺使用的案例,但從恆生電子四年增長三倍的股價和穩定在約95%的毛利率,我們仍然得以一窺平臺化的光明前景。

如同Salesforce和恆生電子的平臺化轉型,服務於銀行業的索信達也對平臺化發展作出了長線佈局和安排。12月9日,索信達釋出公告,收購深圳銀興智慧資料有限公司56%權益,該公司是Cloudera在華南、華北及西南地區最大的業務合作伙伴及技術服務提供商。Cloudera則是全球分散式檔案系統Hadoop的鼻祖,使用者可以在不瞭解底層細節的情況,在其中開發分散式程式,這或將成為索信達在平臺佈局中的關鍵一環。

恆生電子、索信達等企業專注服務細分市場的場景,對通用業務流程和場景化特殊需求瞭如指掌,能夠在產品的通用性和定製性之間收放自如。產業知識被這些企業轉化為平臺上的軟體模型,在服務專案中多次複用、積累和改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業軟體標準,既能確保市場佔有率的穩步增長,又能確保大規模生產時保持較低的邊際成本。

外界看來,平臺化似乎只是為技術共享打造了底層架構,實際上,一旦平臺得到推廣,發起方極有可能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AI新技術帶來的鉅變

平臺化的基礎上,科技公司提供的工具也愈發多樣化。以當下的市場環境來看,我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金融科技時代。大資料、區塊鏈、5G、IOT、量子計算,每一項新技術的應用,都意味著更加廣袤的市場。

如果金融科技上半場的增長來自於經濟發展帶來的增量市場,那麼下半場的鉅變則更多來自於技術創新帶來的增量。

企業會如何選擇,取決於管理層對產業終局的思考,正如一些機構會嘗試向中小企業者提供貸款,也有一些機構會選擇利用槓桿優勢擴充消費貸。

索信達則相信市場還有很多增量市場。在一項千人千面營銷諮詢專案中,索信達的精準營銷平臺為銀行新增了2.27萬客戶,成功轉化交易金額103億,產生收益940.95萬元,並提升了高校客戶的交易筆數和金額,實現長期的收益轉化。

精準營銷平臺,正是用到了人工智慧技術。正如阿爾法狗挑戰人類智慧之巔圍棋一樣,人工智慧對人力的超越也在金融科技中得到了驗證。

某銀行原本與四大諮詢公司的其中之一合作,效果不及預期,該諮詢公司能夠指出問題所在,但並不擅長解決問題。無奈之下,這家銀行找到了索信達,採用數學建模、機器學習等技術進行管理,營銷等效果有了明顯提升。這家銀行此前的服務商作為全球最大的諮詢公司之一,集結了最優秀的一批會計師、審計師,依然在這一案例上敗給了人工智慧。

為了保持領先於同行的技術優勢,索信達設立了金融人工智慧實驗室,專注於神經網路及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影象識別及處理技術三大領域的研發。在這一方實驗室裡,科學家們推崇可解釋機器學習技術,並且已經在金融場景下進行試煉,這項技術開啟了AI與人類溝通的可能性。

機器學習的可解釋並非畫蛇添足,在AI與人類共存的社會中,理解AI變得十分重要。李開復曾提及過機器學習的弊端,作為一項“黑盒”技術,其決策的過程和原因都無法被知曉。為什麼在星期三取得貸款的借款人往往能更快還清貸款?人工智慧可能有自己的演算法,但要人類從業者和使用者能夠認同機器學習的結論,還需要邏輯和常識。索信達在機器學習領域中做出了一次超前的嘗試。

目前,可解釋機器學習技術已經有了應用場景,其中之一便是中高階客戶的挽回。透過模型流失預警,向行方解釋為什麼使用者會流失的具體原因,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某銀行擁有60萬中高階客戶,每季度會出現20%的自然流失,但採用了可解釋機器學習技術調整了挽回策略後,流失率降低至10%。相比開發一位新客戶,挽留老客戶只需要銀行花費拉新成本的三分之一。這一技術的應用,間接為該銀行帶來了每季度6000萬、每年2.4億元的利潤。

金融科技的下半場,技術創新的新徵程開啟,每一步都會是新的起點。

10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摩根大通:比特幣將蠶食黃金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