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問,到底需要多少錢,我們的人生才可以達到財富自由?
有人算了一把,說是一千萬。
那就來看看,真實的一千萬,夠普通家庭用多久吧。
A家庭——回答來自於一個全職主婦,老公賺錢,老婆理財用不完。
前提是1000萬現金,不是1000萬資產(北上廣1套房子就1000萬了)。
以下段為補充,因為很多人不相信能做到10%收益:
我是透過組合型投資實現。
比如,我總共本金562萬。
我用其中500萬買某行保本保收益的信託(平安銀行發行的平安信託的“x橙”系列產品,信託不保本,但是用保平安險公司做本息擔保,實際上是利用了平安集團全金融牌照的優勢),6.2%/年,這一年就有31萬的收益了。
我再用62萬買R5級別高風險高收益的基金產品,設定虧損平倉線為—50%,虧到本金還剩31萬的時候強行平倉(虧50%非常不容易了)。
這樣最糟糕的情況,這562萬保本沒問題;但只要經濟形勢不是特別糟糕,R5賺個30%吧,這樣收益就有19萬。總共收益50萬,收益率10%了。而資金量再大到1000萬,你按照這個組合投資的原則來設定各類產品的百分比和止損線,做到8%~10%很容易的。
我今年在配置保本型產品的基礎上,趁今年3月、4月點位低,在2600點買了R4、R5的基金、私募大概400萬,到目前半年時間收益最少20%、高的45%。
這樣算下來今年收益有25-30%了。
當然平常年份保守些,平均收益10%左右。
我家,我和老公養兩個兒子和贍養老人,物質慾望不重,除了車其他穿戴不講究名牌,
西部城市。一年的支出是70-80萬。這還包括了投資類支出,即一年交保費、投資性房產的房貸之類的支出30萬。生活類開支50萬,其中無住房房貸、車貸花銷。達到的生活品質是,雖然不追求名牌,但是也過得舒服。吃、穿、行、玩兒都會遂自己的意,家裡也請了阿姨不用做家務。基本上不用委屈自己。一年出行1-2次,都是白班機、五星級酒店。
關鍵是,理財類的收入(被動收入)完全覆蓋所有支出,所以每年錢只會多不會少,怎麼用得完?這還沒有計算主動收入。
今年本來想換大房子,也有看中的,但是計算了一下,購房款+裝修費花掉過半現金,被動收入瞬間無法覆蓋家庭支出了, 瞬間不想買了。
B家庭——來自於一個拆遷大戶工薪族本人一線城市的工薪階層,兢兢業業也就普通生活而已,辛辛苦苦存了三年才買了輛代步車。本不敢設想哪天賺到1000萬。
誰知8年前陽光政策還在的時候在黃金地段的老房子動遷了。分了好幾套房,兩年前房價升的時候把房子都賣了,包括自住的,貸款置換了一套。
就這麼有了1200多萬存款和300萬30年期的貸款債務。想著怎麼理財理財還了每年的貸款,多餘的還能改善一下生活。
事實是當真的有了1200多萬在卡里的時候,似乎急著要理財反而不是自己了。
我說我還要還貸款的,而且本身也不是做生意和投資的人,風險承擔能力不高,以保本為基準。最後他說那6%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我也問了幾家別的銀行,有說6的,有說7的,反正中低風險的投資都差不多這個回報。最後我還是選擇了第一家銀行的那個40歲的“理財經理”。
理由麼,人看上去還比較穩重。最後達成的deal是所有理財投資他為我規劃,需要操作的時候他電話通知我,我去銀行找他辦就行。
我要求每年7%的回報,如果做不到我就換家銀行投資。
後來我就繼續兢兢業業上班下班,也不再花心思考慮投資這個那個的。第一年做到了7.8%。一來一去和他也很熟了,成了朋友。偶爾會和他吃個飯什麼的。他跟我說現在銀行找存款很艱難,外面形形色色的投資選擇太多,很多人手裡10多萬,網路平臺買一點,餘額寶放一些,銀行理財能買點小額短期的就不錯了。
銀行的理財產品本身也沒有優勢。現在別說1千萬的客戶要盯得緊,賬戶裡超過300萬的行長要求他們每天必須要打一個電話進行邀約。就怕這個客戶是過個賬就去投資別的了。機會稍縱即逝。
就是我這種已經搞定的客戶也要服侍好了,哪一年沒做好要是丟了幾個大的客戶,那就更慘了。不過好在銀行工作比較穩定,就算沒完成指標也不至於丟了工作。
他說著說著又開始羨慕我好在是前幾年動遷了,否則要是這兩年動遷就沒那麼好了。他很多客戶都是這兩年動遷的,補償一套自住用房的之後,再補償個300萬左右,不再補償房產。300萬在他們銀行理財的一般他們就買幾個保本的就好,不怎麼花心思。
一年5-6個點。15、16萬吧,除非夠膽量承擔更大的本金風險。否則也就是夠改善生活的,但要是說又改善生活又要多存一些下來是有些難度的。說是哪有我現在那麼舒服。
我說我也在工作啊,吃的喝的和以前也一樣,不換車不換房的,不怎麼花錢。唯一和以前不同感覺就是每年出去旅遊的時候選擇起來感覺比較自由一些。確實沒以前那些經濟壓力。
喝了幾杯後,他接著說我這種人最幸運了,趕上了政策的好時候。
雖然比不上做生意的有錢,但也不擔做生意的心思,不吃做生意的苦。就這麼直接pass掉了原始積累的痛苦。
如果不瞎折騰,還了貸款每年還能存80萬左右。複利投資的話,8到9年後有信心幫我做到2000萬。2000萬幫我做到3000萬隻要5年就可以了。我說你真的是為我想的好遠,搞的這麼多年反而是我在為你們銀行做貢獻了。不過我也不打算改變現狀。現在還年輕麼,就麻煩你為我做到2000萬吧。
等你為我做到2000萬了我也40出頭了。到時候想幹就幹,不想幹就不幹了。
2000萬就做本金,每年不管有多少收益就拿出來和老婆一起享受人生,花不掉的換張卡存起來給孩子,到時候把我兒子介紹給你,他要怎麼理財怎麼花讓他自己和你談,麻煩你幫我教教他,讓他十多歲就開始明白財富積累過程中的各種苦難,要他明白原始積累的不易,什麼樣的風險他能夠去承擔。
這樣也許像我父親那樣,等到我60多歲時我要把大部分財產交給他時我也能放心一些。
以上是我和某40歲“理財經理"飯桌上的瞎聊,但我想如果沒有戰爭和超級天災的話,作為一個有1000萬現金流的普通家庭,如果能夠依舊保持這份“普通”的話。不是能夠用多久的問題,而是能夠福澤後代的。
就我個人而言目前去年的理財收入基本都省下了,生活上還是比較簡單,我除了打遊戲,夏天遊個泳幾乎沒有其他愛好,忽略不計。
老婆一般每年就買三個包包和鞋子(愛馬仕是不敢看的)。和雙方父母去年國外旅遊各陪同出去一次。兒子散養,不跟風報班(懶得接送他)。一年兩人工資20w用完,去年理財收入92w,還房貸10w,剩82w。最後存下來72w。等於一年花了30w。大頭是兩次國外遊,買了很多穿的。
有想過跟老外學,以後搞個家族基金什麼的。但後來想想又何必呢,就這點錢,人家大型集團公司都傳不了三代的多了去了。都第三代了就隨便他去吧,有沒有第三、四代都是未知數。活好我自己,教育好我下一代就ok了。
我高中時期週末就開始打工,為了有錢談戀愛。再後來出國也打工,打三份工。
至今記得那時去洗碗,當幼兒園清潔工,週末去扔羊皮。真正第一次覺得要負擔生活房租超級辛苦,那種經歷是不能磨滅的。
當時家裡也願意也有能力供我,讓我輕鬆一點。
不過我自己不願意,考慮到父母送我出去已經很不容易了。
所以到我兒子這裡,我肯定是要讓他去打工,去感受一下為了個手機為了個電腦辛辛苦苦省吃儉用打工攢個大半年的感受。這個東西我覺得是會烙印在他的心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