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確定了明年8項重點任務,其中明確指出,要促進就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進共同富裕。
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在擴大內需方面,會議提出必須在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進行有效制度安排。
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最佳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從今年1-11月的經濟資料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所有指標中最弱的,疫情中受打擊最大的還是消費。
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措施對於促進消費增長是非常重要的。
當前就業問題包括3個方面,一是如何為每年800多萬大學生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二是如何為進城的農民工提供具有機會;三是疫情下,今年城市新增就業形勢與往年相比不容樂觀。
對於就業問題,筆者認為,要有效解決就業問題,必須積極採取措施改變目前就業難和用工荒同時並存的現狀。
概括地講,就業難與用工荒是社會經濟與高等教育發展不協調所造成的結果。一方面,我國產業轉型滯後,高階人才需求有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不斷髮展,大學生規模龐大,大學生勞動力供給過剩。
同時,國內許多企業都面臨著用工荒的問題,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影響企業生產經營而擔憂。一些企業因用工短缺而造成開工不足、裝置閒置等現象,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
今年釋出的東莞緊缺技工工種目錄中,對CNC數控機床操作員、裝備維修電工的需求,甚至排在了AI工程師前面。許多地方月薪萬元都招不到合適的技術工人。這也是為什麼對許多製造類企業來說,就是把機器人白送給他們,他們都不會要的原因。
就業難和用工荒並存的現象充分證明了教育體制的弊端,過去,我國的各類技工學校為企業培養、輸送了大量的技術工人,確保了企業的用工,也解決了大多數青年的就業問題。
然而,在教育體制改革下,各個專業技術學校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不斷擴招、擴容,紛紛改為職業學院,轉而培養本科、專科生。使得能勝任生產第一線的技術工人大量缺乏,而希望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從客觀上造成了目前的就業難現象。
我認為,教育管理機構的辦學理念應該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當下我國勞動力市場亟需大量的中等技術人才,而不是大量專業不對口,學而無用的大學生,現在大學生選擇專業都是奔著賺錢效應這個方向,絕大多數都會選擇經濟管理、金融類、電子商務、計算機、土木工程等專業。
大學生過於集中與熱門專業的結果就導致最終出現許多人爭奪一個就業崗位的局面,而企業所需要中等技術人才,卻由於國內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太少,畢業生供不應求,滿足不了企業的需求。
如果對就業難和用工荒這兩個問題不加以重視解決,必將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和當前正在進行中的產業轉型升級。
因此,建議教育部門應該適當減少大學的數量,而大幅增加中等技術學校的數量,這樣才能有效利用現有資源,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
12月18日,人社部副部長楊濤在國新辦舉行的,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釋出會上表示,要促進2億技能勞動者成為中等收入群體,這樣在擴大內需上就有一個堅實的基礎。
釋出會上,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強調,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已經超過2億,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應該說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但是從整個就業和經濟發展的需求看,我國技能人才總量仍然不足,特別是結構不優、素質不高問題比較突出。
技能勞動者佔就業人口總量僅為26%,高技能人才僅佔技能人才總量的28%,這個資料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中國2億技能勞動者是產業工人的重要主體,他們對產業結構升級、改善就業質量非常重要。因此,政府要積極引導、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社會各方面應該全方位提高他們的待遇和社會地位,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活力,讓他們有獲得感,能夠透過技能實現美好生活,實現人生價值。
同時,發揮政府引領和促進作用,大力宣傳和鼓勵工匠精神,營造良好環境,設立大國工匠獎一類的獎項,促使更多勞動者從事技能工作。
企業應該在職工的收入分配中,將技能作為一個重要要素加以體現,無論基本工資定級還是津貼補貼、績效獎勵等方面,都把技能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同時,要不斷完善職工收入分配機制,促進企業收入分配積極向一線職工傾斜。
總之,促進就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數量,有助於從根本上拉動內需,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同時,也有利於企業的科技創新,而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是下一步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因為經濟增長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只有發展新技術才能保證經濟持續高質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