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這幾年UBI車險在我國的發展,車險綜改大概可以算作是一個關鍵節點。有意思的是,這一關鍵節點並非是點燃UBI車險領域的第一把火,更像是火堆將要燃盡時吹來的一陣風。因為在這一節點前,我國UBI領域已然出現先行者,其所獲得的大額融資也顯示出資本對這一領域的信心滿滿。
2016年末,資本寒冬尚未消褪之際,UBI車輛駕駛大資料分析公司評駕科技宣佈完成過億元A輪融資。
2017年,提供國際UBI精算定價模型和車聯網軟硬體支援一站式服務的鼎然科技同樣獲得了資本的青睞,順利完成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也藉此成為國內UBI創新車險領域獲A輪融資金額最高的創業公司之一。
近年國內外UBI領域融資概況
所謂UBI車險,即基於使用量而定價的保險。一般會建立UBI安全模型,透過車聯網、OBD等裝置監控駕駛員行車過程中的種種執行資料,如:連續駕車時間、白天行駛里程、夜間行駛里程、早晨行駛里程、黃昏行駛里程、轉彎次數、轉彎速度、掉頭次數、掉頭速度、高速國道市區道路佔比、行駛區域、超速次數及時間、轉彎次數、急剎車頻率等來掌握車主的駕駛行為,為每臺車按照實際的安全風險進行相應的安全管理及車險定價。
彼時,中國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為UBI車險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億萬的車險市場規模提供了經濟基礎,龐大的汽車保有量和駕駛人數提供了應用環境,UBI車險在理論基礎上似乎是準備好了。
更何況UBI車險對於保險公司和消費者來說,看起來也是雙贏的局面。對保險公司來說,大資料和人工智慧使精準定價成為可能,同時也為保險公司提供了更加高效的管理渠道。對於消費者來說,千人千面的保險產品能夠更好的保障其權益,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司機的不良駕駛習慣。
來到車險綜改這一關鍵點,無論是市場,還是政策層面,在理論上講UBI車險仍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這一次,UBI車險準備好了嗎?
市場需求與政策的“雙輪驅動”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給出的資料,11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4.7萬輛和277.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和12.6%。截至本月,汽車產銷已連續8個月呈現增長,其中銷量已連續7個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一方面,目前汽車的剛性需求還很大,但受困於日常開車出行的堵塞,很多有車一族還是會選擇搭乘公共交通。汽車的使用頻率並不高的情況下,以人為車險產品的核心,按照使用量等資料進行車險產品的定價,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喜聞樂見的。
另一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逐漸成熟,成為不少消費者的選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11月當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9.8萬輛和20萬輛,同比增長75.1%和104.9%。
對於新能源汽車保險來說,UBI車險更是顯得頗有必要。因為年行駛里程超過1.5萬公里和低於1.5萬公里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涉及到電池衰減等問題,行駛里程也就應該順理成章的成為車險產品定價過程中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針對使用者不斷變化的需求,據Insurance Times報道,英國保險公司Marmalade就為駕駛家庭汽車的年輕司機推出了一款新型按里程付費的保險產品。藉助Marmalade的App&Tag應用程式,這款保單可在使用者不是車主的情況下,為年輕司機提供按里程付費保險。年輕使用者可以195英鎊的價格購買一個500英里的套餐,超出部分將根據使用者的安全駕駛程度定價。
不止是消費者,出臺的各項鼓勵政策也彰顯出監管部門對UBI車險寄予的厚望。銀保監會在《關於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支援行業探索在新能源汽車和具備條件的傳統汽車中開發機動車裡程保險(UBI)等創新產品。
國內國外,UBI車險真的那麼容易嗎?
上文提到,我國較早就開始了對UBI車險業務的探索,但實際上都沒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國內公司在UBI領域的初步試水
2017年,泰康線上啟動併發布了首款網際網路健康車險——泰康車險,創造性地將其打造成 “人健康、車健康、行健康”三位一體的車險解決方案。在“行健康”方面,泰康車險應用UBI創新技術,為客戶提供駕駛行為測評,提示客戶的不良駕駛行為,並鼓勵駕駛人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
2019年,中交興路和平安保險釋出首款基於UBI的貨運保險“優駕保”。據介紹,基於車聯網大資料及演算法,優駕保讓擁有良好駕駛行為的司機可以享受到更低的價格。另外透過系統對接,司機可以“一鍵投保”。出險後,車聯網大資料還將幫助保險公司瞭解車輛運營軌跡,司機也可以用中交興路開發的車旺大卡固定現場證據,極大提高理賠效率。
除了保險公司外,保險科技公司、車企等也曾試水UBI車險業務。2018年,比亞迪曾透露將推出UBI保險服務,並會在第一時間透過開放的智慧接入,讓車主享受到UBI車險。
理想與現實,UBI車險不好做
如果說UBI車險作為一種舶來品,還未在我國全面鋪展開來,沒有取得明顯進展也是情理之中。那麼在美國等更為成熟的保險市場上,UBI車險是否全然實現了幻想中險企和消費者共贏的局面?
顯然並不是。
與傳統保險公司相比,Root利用駕駛資料來建立保險定價模型,並宣稱可以幫助車主節省20%或50%以上的保險費用。
在第三季度報告中,Root的直接承保保費為1.646億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長了13.5%,與第一季度持平。在投保人增長和獲客成本方面,Root在第三季度損失了近12,000張保單,佔保單總數的3.7%。此外,在今年前9個月中,Root每張新保單的獲取成本是2,192美元。2019年,其成交成本是646美元,現在他們的花費幾乎增加了三倍。
借鑑Lemonade,Root還宣佈了一項再保險合作,他們將70%的保費和相關損失轉讓給再保險公司,以換取25%的保費佣金。這將有助於減少他們的收入波動,使其在過去9個月中的淨收入溢價增長了近60%。
Root曾表示,UBI評分背後的資料科學告訴他們,對於風險最高的10-15%的駕駛員來說,他們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是其平均目標客戶的兩倍,因此該公司不為高風險的潛在客戶提供報價。
儘管避開了這一風險較大的市場,但目前Root所給出的資料仍不盡人意。時間線往回拉,2019年,與保費和客戶群一起增長的,還有理賠數量。這也使得Root的損失和損失調整費用從2018年的4350萬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3.214億美元,增長了2.790億美元,增幅為638.9%。另外,由於市場競爭激烈,費率提高也影響著Root保單的保留率。截至2020年6月30日,Root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保單保留率分別為84%和75%。(保留率包括在下一期第一天仍在承保的客戶,且不包括在承保期內因公司發起的裁撤而未透過的客戶保單。針對這些客戶進行調整後,一期和二期保單保留率分別降低了33%和10%。)
生門還是死門?
不可否認,哪怕是在發展十分成熟的美國等保險市場,UBI車險的探索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理論上完全站得住腳的UBI車險,在哪裡出了問題?
首先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早在2014年,我國就開始探索UBI車險業務的可能性,包括在車險綜改之前,我們也可以看到保險公司、車企等也一直在探索,但始終沒激起大的水花。這其中,UBI車險業務所依賴的車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妨礙其發展的關鍵因素。財險部副主任尹江鰲也曾在銀保監會新聞通氣會上表示,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但還需要一個過程。
其次是定價層面的問題。前幾年推出的UBI車險從定價上來看過於粗放。UBI車險的業務模式雖然說起來簡單,但背後需要龐大的駕駛資料作為支撐,需要一個數據平臺實現對資料的積累和整合。另外,就算獲取了大量的駕駛資料,後續還需要一個精確客觀的客戶資料模型。不同的保險公司、精算人才對資料中潛藏的風險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如何確保風險覆蓋全面也是UBI車險發展之路上需要解決的難題。
最後是在承保、理賠環節,在這一環節還是要回到UBI車險的本質—技術。可以看到目前國外UBI車險的發展已經由事後監控轉變為事前預防,當然這對於我國UBI車險的發展來說還是更高一階的東西,但哪怕是在事後監控階段,出險後透過車聯網資料瞭解車輛執行狀態等步驟,對於中小險企來說仍是一道坎。如果不能實現UBI車險的精細化運營,使用者在購買產品之後的使用效果也不會太理想,導致使用者體驗也大大降低。
同時因理賠數量增加而導致損失和損失調整費用激增2.790億美元的Root,也算是敲響了一個警鐘,定價、風險管控等各方面的因素就像是一粒粒螺絲釘,哪顆鬆了都將可能影響到公司的盈利。更何況就算技術不拉垮,能夠實現精準定價,千人千面的保險產品的提供將進一步壓縮險企的利潤空間,尋找平衡點在此時就顯得格外重要。
另外,我國消費者對UBI車險的認識還很淺,目前車險產品的同質化又十分嚴重,如果不能在價格或是增值服務上真正吸引消費者,恐怕很難在該領域取得進展。
尤其是對於一些行駛里程較長的老司機來說,這部分群體出險的可能性更高,在UBI車險的邏輯下就可能需要繳納更高的保費。再加上透過OBD等裝置獲取司機駕駛資料等資訊還涉及到個人隱私問題,很多人是不願意將這部分資料共享給險企的。這種情況下若是還需消費者承擔OBD等裝置的費用,換誰可能都很難接受。
雖然UBI車險在我國的發展之路還有很長,但在政策、新能源汽車崛起、技術飛速發展的機遇下,過去因為技術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升級換代,包括UBI類的創新性產品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
而中小險企雖然在技術等方面面臨較大壓力,但也不必過分擔心。可以預見,未來資料分析商、車企、車聯網技術提供商和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將增多。近日,資料分析提供商Verisk就宣佈與福特汽車公司合作向保險公司提供遠端資訊處理資料。藉助Verisk Data Exchange,保險公司可輕鬆訪問聯網福特汽車的駕駛資料,以協助他們開發、推出和發展基於遠端資訊處理的保險計劃,併為符合條件的駕駛員提供折扣。
任何新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一定的曲折,保險科技應用的最終目的仍是服務消費者,是實踐科學,因此每一項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也需要考慮現實的市場需求,做出相應的升級或是迭代。我們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道雖長,行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