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理財的渠道其實十分有限。投資吧,門檻太高,既要有充裕的資金,還要有相關的知識。買理財產品呢,風險又高,自從銀行打破了剛性兌付之後,理財產品就不再保本了,需要自負盈虧。
所以很多人都選擇了銀行存款,既沒有什麼門檻,又沒有太大的風險,充其量是需要自己選擇一個合適的存款方式。
我們在選擇存款方式的時候,主要考慮的就是收益率和靈活性這兩個方面。活期存款的靈活性高,可以隨存隨取,但收益率低。定期存款的存期越長,收益率越高,但靈活性就欠缺了,如果沒有到期就提前支取,就只能按活期利息來計算,損失不少利息。
難道就沒有一種可以“兼得”的存款方式嗎?其實是有的,那就是一些靠檔計息的存款產品。所謂的“靠檔計息”,就是像定期一樣設定多個時間檔,不同的是即便提前支取,也可以拿到一部分的定期利息。
舉個例子,假如你存了一筆10萬元的定期,存期3年,約定利率4%,存了1年零1個月之後急需用錢要取出來,就只能按活期利率0.3%來計息。
而同樣的情況下,如果你存的是靠檔計息產品,就可以按照1年的大額存單利息+1個月的活期利息來計息。
這麼一對比,靠檔計息的優勢顯而易見,可是現在,這類存款要被叫停了。
就在12月14日,工商、建設、農業、交通、郵儲、中國銀行這六大國有銀行正式宣佈,從2021年元旦開始,如果儲戶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等產品,將按照活期利率來計息。
這也就意味著靠檔計息的優勢將蕩然無存,甚至可以說靠檔計息是被“變相叫停”了——沒有了這一優勢,靠檔計息和定期產品還有什麼區別呢?這樣一來,已經買了靠檔計息產品的儲戶如果要提前支取,將損失不少利息。
以2年前買了一筆20萬大額存單的李女士為例,約定的是存期3年,利率4.125%,如果現在取出,將按照2年的大額存單利率2.6%來計息,那麼李女士就可以獲得10400元的利息。
而如果明年1月再取,就只能按照0.3%的活期利率來計息,利息約1200元。
有靠檔計息和沒有靠檔計息,利息差足足有9200元,也就是說,靠檔計息被取消之後,如果提前支取,利息恐怕要少掉一大半。
靠檔計息這麼實用,為什麼要取消?
靠檔計息本質上還是定期存款或大額存單,只不過銀行為了攬儲,用這種方式吸引更多的儲戶存錢,但這種方式是違反了央行關於“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的規定的。
隨著央行出手整頓高息攬儲,不少銀行也紛紛叫停了靠檔計息,早在2019年的時候,各大銀行就沒有再發行新的靠檔計息產品了。現在六大行正式叫停靠檔計息,也就意味著靠檔計息產品可能要“退場”了。
那麼儲戶想要高收益和靈活性兼得,還能選擇什麼產品呢?
有銀行的客戶經理建議,購買能轉讓的大額存單,需要資金的時候可以轉讓,而利息不受影響。
看來存錢也是一門“技術活”,我們還是要多瞭解相關的訊息和最新的變化,以免自己的利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