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先做不是先發優勢,成本優勢才是長期的優勢。

2019年10月19日,由運聯主辦的「2019(第八屆)物流產業創新創業大會」在上海開幕,本屆大會的主題為「發現產業新引擎」。大航海資本合夥人龍豔出席了大會並發表了以「貿易戰背景下的物流出海」為題的演講。

龍豔認為,目前中國物流已經遇到了「出海」的機會,但是跨境邏輯和國內是一樣的,只有低成本的企業才能長期發展。

以下為龍豔演講實錄:

(大航海資本合夥人 龍豔)

現在物流「出海」面臨的一個大的背景是中美貿易戰,對雙邊經濟的影響都是過萬億人民幣,這種情況下,物流企業有什麼樣的方向,在「出海」領域我們能做一些什麼,今天下午給大家分享一下。

物流機會一:供應鏈的轉移是否能帶起一張中資全球網?

中國勞動力成本過高,導致中國的製造業企業逐漸向一些低製造人工成本的地方轉移,越來越多的製造業轉向越南。

在這樣的情景下,製造業往越南走。但是越南當地的產業叢集並沒有那麼完善,原材料、半成品甚至連包裝袋、紙箱都是從國內運過去的。這可能是專線等小規模的物流企業走出去的方向。

物流機會二:網際網路電商帶動的國外物流網。

5G技術興起後,國外特別是東南亞的電商發展前景也是欣欣向上。中國的企業在電商領域的發展已經彎道超車了。

這張照片是我去年在京東雅加達的總部參觀時看到的。我們都知道京東的logo是狗,這裡怎麼變成一匹馬了呢?其實是因為印尼是穆斯林國家,對豬、狗是非常討厭的,京東過去之後也沒有第一時間改變,過了半年才修改成一匹馬的。

因此,中國企業到海外去還是要謹慎,因為你對當地的風俗、人員不太了解。反過來我們就能理解90年代很多國外的物流企業開始進入中國,卻到現在都沒有一家能做得起來的,本質上還是因為文化和管理的問題。東南亞有11個國家,在多國家、多體系的複雜運營情況下,我給物流企業和投資人一個建議:到國外去最好還是以參股為主,不要試圖在國外起一張物流網路,更不要試圖控制國外的一張物流網路。走到國外去,還是要給當地人留一口飯吃。

物流機會三:跨境電商物流

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對貿易有所限制,但是東邊不亮西邊亮,傳統的貿易形式必須要改變,要碎片化,要有電商。

我們可以思考,能不能把沃爾瑪每年從中國採購的集裝箱變成一個個包裹飛過去,用分散式的轉移取代集中式的物流。

關於跨境電商我們要思考五個問題:

第一,選擇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購買力雖然弱一些,但是相對競爭也會小一些。

第二,選擇平臺電商還是獨立站?中國平臺電商處於壟斷性的地位,幾乎佔了我們80%的購物量。但是在美國,這個數字是50%,有很多人從推特、獨立站上獲客、引流、採購。

第三,做海外倉還是專線小包?這是「出海」企業的兩款產品,實質上是供應鏈的兩種模式。建議大家做海外倉上要思考合法性的問題,要考慮海外倉對供應鏈庫存的影響。

第四,選擇自營制還是加盟制?在人工成本不斷上升的環境下,選擇直營制面臨的挑戰還是比較大的。加盟制是利他規則,是利益分享的機制,能發揮人們的積極性。我比較傾向於加盟制。

第五,上市公司、創業企業,誰能出頭?我個人堅信,在跨境電商物流領域一定會有國際版的「通達」出來。「通達」、順豐本身也有國際公司。上市公司有錢、有品牌、有基礎的國內網路,但也有不足,上市公司會受制於財務結果的限制;另外,「官僚體系」比較龐大,資源分享上會有限制。我比較相信創業企業能在這裡殺出一條路,成為跨境版的「通達」。

物流機會四:行業經驗或裝置輸出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包裹量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一了,中國物流的快速反應、自動化和行業的IT經驗是比較強的,我們也能看到印度和越南的很多企業都到中國來採購。

東南亞國家氣候炎熱,分撥中心勞動力密集,本來效率就相對低下,工人操作不熟練,用自動化替代人工比較合適。

往外「出海」的過程中,也有幾點要提醒物流企業注意的:

第一,要入鄉隨俗,法律第一,風俗第二。不要抱怨,不要對抗,特別是你在當地有一定量投入的時候。

第二,要熱愛那個國家,起碼做到不要掠奪,尊重當地的員工,給他們很好的晉升發展機會。

第三,控制成本,在國內控制成本是王道,只有低成本的企業才能抓住後續的發展機會,到國外也是一樣的邏輯。先做不是先發優勢,成本優勢才是長期的優勢。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東芝入華,冬奧會氫能提前引爆,億華通科創板中止稽核需補充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