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電行業季度報告:市場、品類呈現冷熱不均~
10月29日,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和全國家用電器工業資訊中心聯合釋出了《2019年中國家電行業三季度報告》(以下簡稱“三季度報告”)。儘管當前中國家電行業遭遇國際貿易前景未明、CPI增長壓力凸顯等不利因素,三季度家電市場表現不甚理想,但是依靠新品類的出色表現和傳統品類的產品升級,行業中也呈現出眾多的亮點。三季度報告詳細梳理了目前家電行業的發展狀況,對四季度的全年行業收官提供了可行性建議,為相關部門、企業制定政策和業務規劃提供了參考。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綜合業務部副主任王旭華,他首先肯定了家電產業以往取得的成績,經過40年的發展,家電不僅在輕工各部門中處於支柱性地位,也是中國製造業當中的優勢產業。過去十年的高速增長,將2018年家電市場規模推高至8104億元。但如此龐大的市場基數和幾近飽和的居民保有量,卻也決定了今後規模上的突破已經十分困難。然而,中國市場縱深大,承接力強,因此在各個層級的市場上,消費升級同時在進行。企業需要著重在產品結構升級和消費體驗上持續探索,迎合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
全國家用電器工業資訊中心副主任石文鵬表示,2019年三季度,中國家電市場情況未見好轉。分析當前行業發展所處的環境,首先,巨集觀經濟環境是中國家電行業賴以生存的土壤,當前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經濟結構步入深度調整期,家電行業的發展面臨多重因素疊加的影響。其中既有正向因素,比如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一系列“穩預期”政策的出臺等;也有負向因素,如房地產市場結束高速發展進入平穩期,短期內食品等價格過快增長對家電消費形成一定程度的擠壓,等等。整體上看,三季度家電行業發展環境較上半年更為嚴峻。
全國家用電器工業資訊中心研究員楊徵對三季度報告進行了解讀。報告顯示,2019年三季度,國內市場銷售額1745億元,同比增長率-4.2%。出口方面則保持著增長的勢頭,但增長幅度收窄,2019年三季度家電出口額730億元,同比增長率為1.7%。
在眾多家電品類中,生活電器實現了1.1%的增長,彩電、空調、冰箱、洗衣機、廚衛電器都呈現不同幅度的下滑。但各品類又存在不同的特點:彩電產品均價與規模下滑,尺寸和技術雙升級;空調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均價和規模雙雙下滑;冰洗產品結構升級維持規模相對穩定;廚衛電器市場遭遇冰點,但同時存在“熱點”;生活電器增速放緩,產品升級與品類創新支撐行業增長。
在家電市場的渠道表現上,三季度線上市場規模維持增長,但增幅收窄,線下市場仍處於下滑狀態。三季度線上市場累計零售額同比增長率為1.3%,比上半年的4.2%有所下降;線下市場持續承壓,三季度累計零售額同比增長率為-7.0%,相比上半年的-5.3%進一步轉差。全國家用電器工業資訊中心資料顯示,2019年三季度,在所有渠道形態中,受益於堅持全渠道推進策略的蘇寧易購獲得了22.6%的市場份額。京東、天貓、國美在全渠道銷售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電商渠道線下實體店佈局較少,傳統家電連鎖線上發展較慢等,這些情況對其自身的發展都形成了阻力。
2019年三季度,家電企業面對的壓力比上半年更加凸顯,各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仍將較長時間存在,因此企業需要從產品和營銷兩方面出發,做到與時俱進,才能獲得持續的發展。當前中國在一些高新科技的研發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但這些高新技術產業還未能帶動整個製造業的協同發展。無論是對硬體的創新,還是對5G網路、數字技術、人工智慧、大資料在產品創新和營銷方式上的應用,未來需要家電企業更多的去思考、探索,主動擁抱新技術,積極做出改變。
MFC第三屆國際衝壓深拉伸/旋壓技術論壇暨第二屆高速精密衝壓技術論壇”將於2019年11月27月(週三)-28日(週四)再次在江蘇舉行,誠邀您參會!此論壇一直是中國該領域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行業活動,是了解行業動態和擴充套件專業人脈的絕佳平臺。因為旋壓技術和深拉伸有較多交叉,今年將首次引入旋壓技術講座和專業會議代表。
往屆深拉伸會議圖片集錦
11.27-28日,蘇州,期待您的加入,交流、探討!
2、新能源行業:汽車產業產銷規模全球第一!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產銷規模突破100萬輛、躍居全球第一。從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來看,中國已連續四年佔據全球第一。
據EV Sales統計,2018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共銷售200.1萬輛,其中中國市場佔105.3萬輛,超過其餘國家總和。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2019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售61.7萬輛,同比增長49.6%,其中乘用車56.3萬輛,同比增長57.7%。從滲透率來看,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25.6萬輛,約佔全部汽車銷量的4.5%;截止到2019年6月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344萬輛,而傳統燃油車保有量達到2.5億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滲透率不到1.4%,成長空間廣闊。
1、需求端:純電動乘用車成為主流,大型化高階化趨勢顯
1.1 分場景:乘用車銷量佔比超過九成
2019H1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分別銷售56.3、5.4萬輛,各佔據91.3%、8.7%的市場份額;與傳統燃油車市場一樣,乘用車是市場絕對的主角。
從增速上看,自2016年起,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增速一直超過商用車,且優勢不斷擴大;2019H1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銷量同比增速58.7%、-6.6%,商用車銷量負增長。2015年之後行業增速放緩,作為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主要陣地,新能源乘用車增速穩定,而新能源商用車銷量持續下滑,主要有兩個原因:1)2016年釋出補貼新政,新能源客車退坡力度更大,不僅最高補貼從50萬下滑到30萬,而且還增加了“單位載品質能量消耗量”和“累計行駛里程超過3萬公里”硬性要求,補貼金額降低、獲取難度加大,商用車企業熱情大減;2)商用車是政府採購,基本是替代需求,總量比較固定,且受政府開支影響較大;另一方面,地鐵、城軌、氫燃料公交等交通工具取代了部分商用車需求。
1.2 分技術:純電動車型銷量佔比近八成
據中汽協資料,2019H1中國純電動汽車(EV)、插電混動汽車(PHEV)分別銷售49.1、12.6萬輛,各佔據79.6%、20.4%的市場份額;其中乘用車、商用車領域EV分別佔比78.2%、94.3%。
2012年3月,科技部發布《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計劃》正式確立“純電驅動”技術轉型戰略,之後從未動搖。
1.3 分地區:銷量集中於一二線與限牌城市,逐漸往二三線與非限牌城市滲透
當前新能源乘用車銷量主要集中在一二線、限牌城市。
2019上半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六名皆是限牌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深圳、北京、廣州、上海、杭州、天津,分別銷售5.3、4.9、4.7、3.5、2.2、1.6萬輛,遠高於其他城市。跨區域看,高度集中於東南部沿海省份。
從趨勢來看,新能源汽車銷售逐漸往二三線、非限牌城市滲透。
2019上半年中國非限牌地區新能源乘用車銷量佔比52.1%,自2017年起連續兩年多超過限牌地區銷量,已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陣地。
1.4 分級別:新能源乘用車呈現大型化、高階化趨勢
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逐漸往大型化、高階化方向轉型。
2019H1共銷售50.7萬輛EV乘用車,其中A00、A型車分別銷售13.7、26.7萬輛,A型車市佔率52.7%,已取代A00成為EV乘用車市場主力;2019H1共銷售13.7萬輛PHEV乘用車,其中A、B、C型車分別銷售7.4、4.9、1.4萬輛,A型車市佔率54.0%,較2017年下降27.5個百分點。
EV乘用車往高階車型轉變,主要受政策和市場兩方面因素驅動:
1)補貼政策要求續航里程門檻提升。
2)市場端代步車銷量下滑。
A00車型主要是代步車,因成本小、價格低、疊加共享汽車市場爆發,補貼降低!
PHEV乘用車往高階車型轉變也受政策和市場兩因素驅動,不過驅動因素有所不同:
1)雙積分政策倒閉部分高階車企生產PHEV乘用車;
2)明星車型出現,2018年上市的BMW530Le和2019年上市的奧迪的A6Le 皆為C型車,獲得市場青睞,推動了PHEV市場C型乘用車銷量。
1.5:分終端:私人消費佔比提升
私人消費者已成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購買主力。
2018年中國私人領域新能源汽車銷售55.5萬輛,佔比53.9%,連續兩年佔比過半。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銷售47.5萬輛,其中出租租賃、企事業單位、城市公交佔大頭,合計佔據39.4%的市場份額。
2、供給端:乘用車市場形成三大陣營,外資車企開始發力
新能源乘用車生產企業按照背景可分為三大陣營:傳統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外資品牌。
目前造車新勢力仍處於量產初期,僅蔚來、小鵬、威馬、理想等少數幾家企業實現量產交付,不過銷量都均未超過2萬輛。受此前股比限制與補貼影響,外資新能源車企發力較晚,當前主要以合資形式進入本土市場,如福斯與江淮、BMW與長城、賓士與比亞迪等。
目前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仍是傳統車企主導。2019H1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銷量前十名皆為傳統汽車品牌。
2019H1商用車市場前十名佔據76.0%的市場份額,相比2016年上升4個百分點。新能源客車市場集中度一直在提升,主要是由於存量市場的龍頭品牌效應。
3、技術端:三電技術水平快速提升
3.1 整車:續航里程提升明顯,百公里電耗下降顯著
近年來中國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尤其是續航能力和電耗水平進步顯著。
3.2 電池:技術水平持續提升、處於全球第一陣營
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增長,直接催生了配套動力電池的技術進步。一方面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從磷酸鐵鋰轉向三元材料,另一方面由普通三元往高鎳方向轉變,兩方面共同促進了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的提升。
中國新能源汽車用動力電池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本土動力電池廠商已處於全球第一陣營。
3.3 電機:基本完成中國產替代,三合一是未來發展趨勢
據工信部統計,2018年12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搭載電機超過16萬臺,其中永磁同步電機佔比高達92.3%。多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電機配套供應商中,自主品牌一直佔據絕對份額。
目前集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器三合一的動力總成產品成為行業發展趨勢。
3.4 電控:核心器件IGBT已實現中國產突破,但對外依存度仍高
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包含三部分,分別是整車控制器、電機控制器和電池控制器(BMS),其中新能源整車控制器、BMS相對成熟,電機控制器相對落後,主要是因為核心零部件IGBT 90%以上依賴進口。
新能源汽車用IGBT本土廠商已實現突破,但整體仍然嚴重依賴進口。
3.5 智慧網聯:已取得部分進展、核心技術尚不成熟
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天生互補互融、相輔相成。
目前中國智慧網聯汽車還不成熟,核心原因是部分關鍵技術未突破,如感測技術、車載作業系統、資料平臺技術、高精度地圖與定位技術等。
4、基礎設施端:充電樁保有量快速提升,充電難問題有所改善
受益國家政策激勵和下游需求拉動,中國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快速,充電樁保有量從2014年的3.3萬個快速增長到2018年的77.7萬個,4年時間保有量增長23.5倍,年複合增長率220.2%。對應車樁比從2014年的6.7:1減少到2018年底的3.4:1,充電難問題大幅改善。
2019年第三季度汽車工業產銷情況
根據中汽協資料,2019年9月,國內汽車生產220.9萬輛,同比下降6.2%;銷售227.1萬輛,同比下降5.2%。乘用車9月產銷分別為186.5萬輛和193.1萬輛,同比分別下降7.9%和6.3%。今年以來,乘用車產銷量的下滑成為拖累整體汽車產銷下滑的主因,不過這一情況在9月份有所好轉。雖然轎車、SUV、MPV等車型的市場銷量仍然下滑,但是與去年同期相比,轎車、SUV銷量跌幅逐漸企穩。除了MPV的跌幅繼續保持在較高的22.9%外,SUV、轎車、交叉型乘用車的跌幅穩定維持在10%左右,且相對8月銷量的跌幅略微有所收窄。
9月新能源汽車車產銷量情況
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9萬輛和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29.9%和34.2%,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6.3萬輛,插電混動汽車銷量1.7萬輛。整體來看,1月至9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88.8萬輛和87.2萬輛,比上年同期產銷增長了20.9%和20.8%。
6月26日,政府完全取消了電動續航里程小於250公里的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續航里程更大的新能源汽車的補貼也被削減了一半。這直接影響了2019年新能源汽車的增長。今後,汽車製造商必須專注於那些即使不使用補貼也有競爭力的車型。由於某些車型失去了補貼,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也有可能失去市場份額。
2019新能源車補貼政策摘要(乘用車部分)
2019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
對於新能源乘用車來說,大多數是在北京,浙江和廣東製造的,其他地區包括上海,重慶和遼寧。原因是比亞迪(廣東)和吉利(浙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非常活躍,這又歸功於他們長遠的戰略發展規劃:
吉利提出“藍色吉利行動戰”,計劃在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佔吉利汽車總銷量的90%;而比亞迪今年釋出了“e網戰略”推出了亞迪e1、比亞迪宋MAX EV以及比亞迪唐EV600,並宣稱比亞迪的動力電池產能到2020年將提升到65GWh,計劃在2025年營業收入突破萬億,達到全球第一。北汽集團去年年底釋出了2025規劃,計劃到2025年,北汽新能源預計將實現純電動車銷量中國第一、全球第三的目標,再加上其新穎的設計、親民的價格,已售出了7.43萬輛。表: 2019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
此外,通用的後代寶駿E系列也以8,698輛的銷售額後來居上,成為銷量前十行列的新成員,創下了歷史記錄。寶駿E系列銷量超前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小城市的電動汽車補貼到期,無法達到“至少250公里行駛里程”的最低補貼要求,而寶駿E系列卻是少數仍有資格享受政策補貼的電動汽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