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電動車供應鏈出現一個新的發燒名詞“雙A”,儘管所有被洽談的廠商都簽署了保密協定,不願透露細節,但知情者坦言,電動車業界雙A指的就是Apple(蘋果)和Amazon(亞馬遜)兩大巨頭。
A股市場新能源車板塊表現瘋狂,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本月累計上漲超過30%,週一大漲12%,市值超越中石油,同板塊中比亞迪、長城汽車、億緯鋰能也出現連續大漲,整個新能源車板塊都在狂歡。
據傳,蘋果最早從2014年就開始投入汽車事業,內部名為Project Titan計劃,但近年重新評估發展目標,不僅聚焦軟體開發,還要製造面向消費性市場的汽蘋果汽車——Apple Car,2018年蘋果聘用曾在特斯拉任職的Doug Field監管Project Titan計劃。
訊息人士透露,蘋果準備搭載自研電池技術設計的新型電池,可以大幅降低電池成本並提高行駛里程,但疫情導致相關進展延遲。
然而據臺廠供應鏈訊息,蘋果預計最早明年9月發表Apple Car,比原先的預期至少提前兩年,其10多臺初代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蘋果比照iPhone備料由零部件開始催貨的慣例,臺汽車零部件廠商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已被要求提出備貨,入列首批供應商名單。
另外,蘋果攜手臺積電研發自動駕駛晶片,並將在美國設廠的訊息在上週傳得沸沸揚揚,蘋果造車進度可能加快,不過蘋果對電動車的開發進度始終秘而不宣,何時能夠釋出沒有準確的訊息。
蘋果造車的挑戰蘋果電動車除了品牌效應外,藉由智慧手機等產品的成功銷售模式,可能在兩到三年內會對特斯拉造成威脅。不過,雖然蘋果不差錢,有能力投入電動車領域,但從特斯拉花了17年才摸索出電動車可持續量產獲利途徑來看,蘋果若要發展初具規模化的電動車生產供應鏈,仍有不小的挑戰需要克服。
此外,若要取得可行汽車組裝廠的合作,一年量產訂單需要10萬輛,且還需要提供更多產量,從特斯拉及其他傳統汽車製造商的經驗看,難以在短時間內即擁有一個複雜度高的全球電動車或汽車生產網路。
面對來勢洶洶的蘋果,特斯拉已在全球積極擴產,目前已知上海新廠、德州擴廠都將在明年完工加入生產行列,2022年初還有德國柏林工廠投產,估計產量能夠突破百萬臺。
對越來越多的巨頭跨界造車,12月21日,豐田汽車掌門人豐田章男忍不住炮轟電動汽車,稱電動車已被過度炒作,製造的電動車越多,需要的電能也將越大,而日本的電能主要來自煤炭和天然氣供給的,會使得二氧化碳排放更加嚴重,還會出現電力短缺。
另外,汽車行業目前的商業模式將崩潰,造成數百萬個工作崗位的流失,同時,還要面對不斷為電動車全面轉型的基礎設施投入大量的資金。
生態系統的競爭蘋果公司的產品線從最初的電腦、手機、平板;到可穿戴裝置手錶、耳機;再到智慧家居和電動車,能夠看見的是,5G時代下,消費電子巨頭們紛紛從手機、電腦向智慧家居、無人駕駛、物聯網布局的大趨勢,蘋果是這樣,華為也是這樣,從更大的視角來看,是在佈局一個更大的軟硬體生態系統,鞏固優勢,將消費者牢牢繫結。
跟華為1+8+N戰略類似,蘋果生態同樣是以手機為核心,連線蘋果所有電子產品,如今蘋果電腦已經開始相容手機應用,未來蘋果汽車大機率也將與IOS系統整合在一起,除了透過新產品來開啟業績增長空間外,更是鞏固和完善自己的生態。
自蘋果宣佈Mac相容部分手機應用後,微軟也著手與安卓合作,實現軟體相容,華為鴻蒙系統則是打通手機、電腦、汽車、物聯網等全平臺,巨頭之間的角力,或將最終演變成軟硬體生態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