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債務,不僅是壓在普通人身上的大山,更是壓在整個行業和社會身上的大山。如今的債務危機更像是整個社會的"灰犀牛",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卻暗藏玄機。其實,若是仔細研究這幾年的經濟危機,就會發現這些經濟危機在最後都演變成了債務危機,不管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還是到千禧年後的四次債務危機,其中都隱含著整個社會經濟方面的走向

偶然的債務危機不足為懼,但隨著"P2P"模式,信用債違約等現象的加劇,債務危機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極為嚴重的問題。

一、債務經濟

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各國債務水平不斷攀升。根據國際金融協會資料顯示,截至到2019年,全球債務規模已經達到了255萬億美元,比金融危機之後又增加了87萬億美元。

在這255萬億美元的債務中,新興市場經濟體債務規模更是超過了71萬億美元,與GDP之比達到了220%,而在金融危機之前,這項資料與GDP之比只有147%。

這種較大規模的債務危機給新興市場經濟體帶來了較大的流動性風險和償付風險,讓全球經濟大環境更加脆弱,稍有不慎就會遭受風險

那究竟什麼是債務危機呢?

債務危機簡單的說就是指借款者在借貸領域的大量負債,超過了自身的償還能力,由此造成了無力還債或者必須延期還債的現象。

其實這個名詞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多次被提到,並且有不少發展中國家深受債務危機的困擾,但其危害性卻鮮少被人們認識

就比如國產手機行業的"老大哥"金立手機,曾經有著年產量突破8000萬臺的輝煌,在最輝煌的時候僅次於諾基亞和摩托羅拉,是中國第一大國產手機廠商。但如今的金立手機早已風光不再,深陷債務危機,更是直接宣告裁員、破產。

對於深陷泥潭的金立公司而言,債務負擔已成事實,董事長劉立榮究竟將資金挪用在哪兒已經不重要了,而我們應該做的是從這個企業的背後,看出債務經濟與債務危機之間的關係。

最開始的金立手機,在運營上頗有債務經濟的意味,透過向銀行借貸而擴大生產,對於科技創新做的少之又少,再加上一直以來的過度營銷,更是"燒錢傷身",對於企業而言,陶醉於市場或許不如擁有創新、過硬的好產品來的實在。

而最後讓金立手機垮掉的看起來董事長劉立榮參與賭博,以至於金立公司出現了資金鍊的斷裂,但其實債務危機的種子早已深深埋下,這樣的運作模式根本走不長遠。只要一方崩潰,隨之會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將危害牽連到整個企業

手機企業的崩盤尚且是一個企業的倒閉,但若是放在大的行業,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若是再運用債務經濟的模式運營,那麼造成的危害就不僅僅是虧損、倒閉這麼簡單了

以房地產行業存在的"潛在風險"為例,這幾年的房價大漲,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儘管這幾年房價飛速上漲,但是參與買房的幾方卻都沒有資金。不僅是買房的人沒錢,賣房子的人也沒錢,而且房地產商沒錢,最重要的是賣地的政府更是沒錢,那麼錢都去哪兒了呢?

二、巨嬰模式

對於公司而言,在運營的過程中為了最大程度上的保證自身的利益,通常會透過借貸的方式擴大自己的現金流,儘管他們已經在前一個專案中賺到了錢,但在投資下一個專案時仍然會選擇借貸

再加上原本賺到的資金,去投資更多的專案。而這樣的迴圈,若是不出現任何問題的話,公司會越做越大,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槓桿率也會一路攀升,而這恰恰反映了公司的還款能力

但是市場是具有偶然性的,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老闆並不能保證公司的每個專案都賺錢,但只要是公司的現金流出現枯竭,那麼這家公司就會面臨著破產的局面

而房地產行業,則是將這個迴圈做到了最大,再加上其本身對資金需求量極大,貸款在市場中高週轉迴圈,雖然週轉率越高,老闆獲利的機會越大,但同時也增加了槓桿率。

價格定律中,對於槓桿率有著明確的規則,按理說在房地產、政府以及家庭的大規模舉債之下,銀行的利率則會隨之上漲,從而壓低槓桿率,讓公司的風險下降,提高他們的還款能力。

只不過在市場上發生的卻不是這麼"理性",更多的時候利率並沒有隨之上漲,反而是由於市場自身的弊端而出現了利率的下降,導致了利率市場失靈,而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受到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當市場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時,因為社會儲蓄並不是無限支出,為了規避風險,銀行會收緊銀根,實行利率的上漲政策。

但很多時候,出於利益的考量,銀行則會更多的選擇正常借貸資金,只不過這時借貸的資金就已經不是銀行原有的資金了,這更多的來自於"人為"的創造,在這種情況下,利率不僅不會上漲,反而會隨之下降。

下降的利率將會讓房地產商、政府與家庭不斷的增加自信,繼續擴張信貸,而這並不是因為社會儲蓄而出現的貨幣,自然是讓市場利率長期低於自然利率,從而進一步推升了槓桿率,加大了債務危機的風險。

其次,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對市場利率影響較大。以我國為例,自從我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財政赤字不再向中央銀行透支,改由發行國債來解決,這導致了我國公共債務規模越來越大,對於我國市場利率與債務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因為公共債務規模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國投資需求的增加,再加上政府債務具有一定的"擠出效應"——政府發行債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貸資金,從而導致私人投資和支出受到影響,而這又再次擴大了我國的公共債務規模。

這樣的國債,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以一種不存在的貨幣形式而存在,再次降低了我國的利率。宏觀經濟大形勢的波動增長,不僅僅對於房地產行業影響極大,對於其相關行業而言,也是拉動了價格,但是住房屬於居民生活必需品

因此房地產市場的較大價格變化,對居民的日常生活是極為不利的,甚至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進而阻礙了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雖然因為"未存在"貨幣的借貸,導致了整個市場利率下降,但這也不能夠作為債務危機的原因,畢竟對於個體而言,借貸是需要權衡利弊的,更多的人還是會理性根據自身的資產、債務以及收益狀況來進行選擇,但債務危機的發生卻是實質性的,而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這就是上文中講到的,當企業看到了利率下降時,會想到透過借貸的手段來繼續擴大市場,提高自身的企業效益,但市場從來不是一家獨大,一個行業的變動會隨之帶動幾個行業的變革——帶動其上下游的變動,其上下游企業看到這家企業的變動之後,也隨緊隨其上。

再加上消費者不僅僅是市場中的購買力,很多時候還是市場的生產者,這樣的變動就造成了整個社會物價攀升,提高了經濟槓桿率,造成市場出現"集體性誤判"。當市場上出現這一現象之後,就會進一步導致市場的混亂。

各方經濟體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紛紛想出良策。銀行更是長期以來壓低利率,將市場變得渾濁不堪,催生出了一批劣質的信貸,劣質的市場需求再加上劣質的市場,整個經濟大環境便不堪一擊,債務危機由此產生。

其實,這種劣質,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參與這個環節的幾方都從個人利益出發,原本企業貸款是需要衡量其自身實力的,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銀行卻沒有這麼做,反而是直接貸款,利率也被人為的壓迫到零,看起來這樣的利息償還不在話下。

但實際上這種被人為創造的貨幣在市場中只會起到阻礙作用,直接降低了市場利率。一切言歸正傳,當利率正常之後市場將會變得如何?這樣劣質的企業將會面臨破產,整個市場就會面臨崩盤,由此引發一系列的信用危機。而這就是債務危機的"巨嬰模式"了。

很多人都會採用"輸血"的方式來拯救企業,甚至希冀以此來強壯企業,讓企業重新煥發生機。這樣的政策可能在一時看來能夠拯救企業於危局之中,但是長久而言卻讓企業變得慣於"吸血",不再去鑽研如何革新,提升企業的原生動力,反而是靠著外界的"補給"生存,最終必然會走向衰亡。

從根本上說,寬鬆的政策放養下,帶來的是債務型經濟,帶來的是"巨嬰"模式的經濟。

三、缺陷與漏洞

雖然公共債務具有產生危機的風險,但是債務有時候也會刺激消費與投資,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甚至對實體經濟執行和發展的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但絕大多數人並不會考慮債務的風險問題

若是公共債務的持有者為理性的,他們會意識到政府當前的發債融資會導致未來的稅負增加,未來稅收的增加就意味著可支配收入的減少,理性消費者會對整個生命週期內的消費進行合理籌劃,而最佳的應對結果就是透過增加儲蓄而減少消費。

雖然購買公共債務的資金可能是居民計劃消費支出的一部分,但只要他們能夠理性看待購買的這部分國債資金,就能夠在市場上形成"李嘉圖等價效應",即做到人們手中可支配財富的數量和原定償還的稅收相同,這樣在市場上就會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而如果公共債務持有者並非完全理性的,他們因不能準確估計政府舉債後可能引致的未來稅收現值的增加,而是一味的將手中的公共債務作為金融財富,於是產生"公共債務幻覺"

由於這種"公共債務幻覺"的存在,會促使居民預期收入的值增加,從而刺激了人們消費,再次形成了凱恩斯主義所描述的對總需求的拉動。

公共債務融資所帶來的政府投資和政府支出同時也會對居民消費造成的影響。

如果用於政府投資支出和消費支出的資金形成了居民實際和預期可支配收入增加的效果,或者是增加了的社會保障支出,使得居民預期未來支出減少的效果,則會促使居民消費支出增加。

相反,如果政府的投資支出和消費支出惡化了居民投資環境,而使投資回報率降低,或造成了一定的通脹效果使得居民消費成本增加,則會相應產生居民消費減少的影響,產生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主要表現在公共債務的認購與流透過程會使市場上的貨幣資金供給量發生變動,是一把雙刃劍。國家制定這一政策的初衷是拉動經濟發展,但是因為市場的自發性卻發揮出了政策的負面影響

由於增發國債而帶來的擠出效應,是在政府財政赤字之下,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使物價持續下降基本得到遏制,而產生擠出效應的前提是資金供應緊張。但因為政府支出增加,所以減少了私人投資與支出的資金,當這些非政府的群體資金供應減少,就會形成利率上升。

"巨嬰"式的經濟,更多的則是發揮出了公共債務的危害性影響,更多的體現出"李嘉圖等價效應"背後的未來償還高稅收,而這就導致了一個惡性迴圈,引發了債務螺旋,從而引發了一定的信用問題,造成了社會性的集體違約,再加上制度的缺陷,讓這種模式的危害愈加被放大。

但是一旦產生信用危機,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寶盒",會引發整個資產價格的暴跌,原本一家資產負債正常的公司,也會因為自身的信用崩塌而倒閉。其實對於債務螺旋而言,這本身就是一種以小帶大的影響,原本想要"斷尾",但最終結果卻是使槓桿率進一步提高,引發整體暴跌。

對於企業而言如此,若是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下,可不僅僅是倒閉這麼簡單了,更多的則會引發全社會的金融危機。因為這一家公司的倒閉,造成了債務螺旋,整個行業的信用式微,股市更是呈現數萬億美元的蒸發。

由此商業銀行整體緊縮,市場授信大幅下調,市場陷入恐慌,企業借貸出現問題,甚至不少企業直接選擇"丟擲"以挽救自身資金,但這又帶來了資產價格的下降,市場的效應反饋到銀行,銀行再次下調授信額度,惡性迴圈讓多個行業和領域受到影響,甚至波及世界。

而制度的缺陷,更多的是指貨幣和銀行制度的問題。自從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信用貨幣開始沒有剛性的約束術,央行主導了利率水平,而這也導致了金融危機逐漸演變為債務危機

利率是需要交給市場來調節的,而這不應該成為央行、商業銀行控制的工具,但因為現實原因,在信用貨幣時代,貨幣及銀行制度的問題就成為了利率問題的關鍵。

在經濟發展當中,為了達到經濟最優,每個人都想佔取便宜,所以無法達成"沒有人能夠佔他人的便宜"的公平制度。在風險與效率的博弈中,更多的人願意頂著風險提高效率,以推動經濟發展。比如現代銀行制度,股票交易制度,其實都提高了槓桿率,催生了債務經濟,讓企業變成"巨嬰"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既然這樣,那麼絕大多數企業都有著債務危機,但債務危機之間是不同的,比如餐飲行業,它們的槓桿率維持在一定水平之下,槓桿率較低,但銀行不一樣,他本身就起著維繫的作用,一旦出現問題,將會讓整個行業崩盤。

債務危機是難以消除的,制度的本身為了發展,而螺旋更多的是來自偶然。

但對於債務危機而言,債務螺旋只是它的表現形式,制度成了根源,一直以來圍繞市場利率,大批經濟"巨嬰"很是猖狂,只是接受著新鮮的"血液",卻不知病入骨髓。

13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小米終於迎來驚天逆襲,首次站上千億美金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