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歐美國家疫情連連告急,對於全球而言,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二戰之後,全球好不容易才建立起全球貿易,人類文明得到空前發展,疫情卻正在終止這個程序。已經有很多國家為保護本國的產業,關起國門,停止引進外資,減少出口,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利用外資的先進技術生產商品,再對外出口,從中獲得加工費和學習技術,無論是引進去還是賣出去,我們都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如果經濟全球化倒退,我們也得一起跟著頭疼,當務之急,我們丟出了內迴圈來接盤,事實上經濟內迴圈不是今年才提出來的,早在2006年的時候,我國的經濟學家就已經提出了經濟內迴圈的概念,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全球局勢變化。
提出經濟內迴圈,得先了解一下產能過剩。資本主義國家會出現週期性的產能過剩,從而引起經濟危機。鴉片戰爭、一戰和二戰的根本原因,都是歐美日內部出現了產能過剩。往往產能過剩是由生產力提高導致的,這時候要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就要出口,實在是出口不了,只能武力征服 ,打到你來買我家的商品,建成新的貿易秩序。
而今天,主要經濟體都在依靠經濟全球化,不斷的擴大產能。中國、越南、印度等國家,不停的接收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從而創造就業和吸引技術。有前人帶路,我們就能以更快的速度走完發達國家三次的工業革命,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號稱世界工廠。
世界上一半的手機由中國製造,全球80%的空調中國製造,90%的個人電腦中國製造,63%的鞋子中國製造,75%的太陽能電池板中國製造。很欣慰的是中國製造已經逐漸從紡織玩具,轉移到了手機、太陽能電池上,是產業升級的一大體現。去年中國製造業所創造的GDP佔到了GDP總量的27.2%,差不多是3.9萬億美元,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主要發展中國家,這個比例都是遙遙領先,排名世界第三。
目前中國製造業強國的地位還非常鞏固,印度、越南、孟加拉的產業鏈都沒有我們齊全,我們需要擔心的是,萬一經濟全球化真的開始倒退,我們這多龐大的產能要怎麼辦?如果無法銷售出去,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數以萬計的失業,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危機。
印度不要、歐盟不要、美國更不要,全球貿易主義抬頭,我們首選的出路就是內銷。十幾年來、汽車內銷就做得非常成功。中國有14億人口,還有非常大的消費潛力可以挖掘,但是要獲得本質的突破,或者說達到美國人的消費水平,就要實現中產擴大,讓更多人的人富裕起來。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小目標,只需要人人月入上萬,就能獲得讓全球羨慕的消費市場。
從財富分配角度來說,當一家企業實現盈利100萬,老闆如果拿走90萬剩下10萬發工資,一般只會有15萬會被用於消費,剩下85萬在老闆的小金庫裡。可能數年後才會透過房產、投資等方式重新進入流通。
如果老闆只拿走50萬,剩下50萬發工資,那麼就會有55萬用於短期內消費,所以只要擴大中產的收入和規模,中國就能迅速孵化出旺盛的內需市場,從而接過轉內銷的工業產品,實現經濟內迴圈。
前面說了,老闆會有那麼好心拿出50萬發工資嗎?這裡就要提出轉移支付。我們和歐美國家不同,制度的優勢讓我們有辦法貫徹轉移支付,也就是農產品價格補貼、撫卹金、養老金、失業補助等財政補貼,從而實現社會財富平均化。這種負稅收的經濟調節手段,在特殊時期非常管用。
經濟內迴圈之後還要繼續保持製造業升級,這時候如何尋求新的生產力來刺激製造業。產業超車是今天很多中國城市的選擇,經過數十年的科研發展,中國在主要產業都具備了自主智慧財產權,能夠滿足大部分城市的產業升級需求。例如新能源汽車、高階手機、生物製藥、半導體逐漸從沿海走向內陸城市,甚至是大型客機、尖端材料都能滿足中國對產業升級的需求。
擴大中產規模、產業升級、轉移支付,在未來數年將會越來越經常聽到這三個詞,也就是內迴圈的三駕馬車。對於普通人而言,這是即將開啟的新時代。人人月入過萬,或許不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