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導讀

伴隨診斷是分子診斷技術比較成熟的應用領域之一,目前處於PCR技術為主、NGS為輔並快速發展的局面,在技術發展、新靶點和新靶向藥物的不斷髮現、更多靶向藥物以及伴隨診斷產品納入醫保等驅動力下,行業持續發展驅動力強,景氣度高。

根據Visiongain的資料,2019年伴隨診斷行業的市場規模為3.95億美元,2015至2019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9.84%,根據高禾投資研究中心預測,伴隨診斷行業在2020年有望達到5.95億美元。

國內艾德生物和燃石醫學分別是 PCR 和 NGS 伴隨診斷領跑者,先發優勢明顯。2020年12月17日,世和基因獲得德諾資本(DNV Capital)5000萬人民幣D輪投資。世和基因主要產品為腫瘤基因檢測,所處行業屬於伴隨診斷。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伴隨診斷行業。

高速增長的「伴隨診斷」行業背後龍頭企業都有誰?

一、 行業市場綜述

(一) 行業定義及分類

1. 定義

伴隨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 CD)原理是透過在分子靶向藥使用之前檢測病人是否攜帶藥物靶點,實現腫瘤的個體化治療,提高用藥效率,最終達到用藥最佳療效並減少患者治療費用。下圖為艾德生物的5種突變基因檢測試劑盒(熒光PCR法)。

2. 分類

從技術層面劃分,伴隨診斷市場可細分為PCR(聚合酶鏈式反應)、FISH(熒光原位雜交)、IHC(免疫組化)、NGS(高通量測序)等,其中PCR、FISH、NGS是分子診斷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IHC屬於免疫診斷方法。

(二) 行業發展歷程

1. 國外伴隨診斷行業發展歷程

伴隨診斷的概念最早在70年代提出,當時在美國,科學家發現Nolvadex(通用名“他莫昔芬”)對於ER陽性的乳腺癌名人非常有效,而對ER陰性的乳腺癌患者沒有任何效果,因此,美國科學家就希望開發一款產品能夠在病人服藥前區分病人是ER陽性還是ER陰性,這樣可以對症下藥,為患者節約開支。第一款伴隨診斷產品HER2 assay for trastuzumab於1988年在美國上市,用來檢測病人HER2蛋白的表達情況。

接下來的時間裡,越來越多的伴隨診斷產品上市,這些產品大多數是用來為腫瘤的用藥進行伴隨檢測。FDA先後釋出了一些2014年7月FDA釋出《體外伴隨診斷測試產業指南》。2016年7月FDA釋出《體外伴隨診斷裝置與治療產品的共同開發指導原則》。2016年12月FDA批准了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的伴隨診斷產品,該產品為首個基於NGS技術的伴隨診斷產品。

2. 國內伴隨診斷行業發展歷程

國內的伴隨診斷行業相較於國外的伴隨診斷行業起步較晚。2015年3月科技部召開了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會議計劃在2030年前要在精準醫療領域內投入600億元。同年7月,衛計委個體化醫學檢測技術專家委員會制訂了《腫瘤個體化治療檢測技術指南(試行)》和《藥物代謝酶和藥物作用靶點基因檢測技術指南(試行)》,要求實現腫瘤精準醫療用藥基因檢測標準化和規範化。2016年3月國家釋出的“十三五”規劃中,精準醫學上升為國家戰略。2018年1月,CFDA批准了艾德生物的Super ARMS EGFR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該檢測試劑盒為我國首個以伴隨診斷試劑標準獲批上市的ctDNA檢測試劑盒,這在國內體外診斷領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說明我國在伴隨診斷標準上已逐漸於國際接軌。2018年7月燃石醫學生產的基於二代測序技術的腫瘤基因測序試劑盒經過兩年稽核,獲得CFDA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同年8月諾禾致源、世和基因開發的腫瘤用藥基因檢測試劑盒也相繼獲得CFDA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這些事件標誌著腫瘤伴隨檢測領域進入“持證入場”階段。

(三) 行業市場規模

國內伴隨診斷市場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是增長速度非常快。根據Visiongain的資料,2019年伴隨診斷行業的市場規模為25.82億元,2015至2019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9.84%,說明行業整體處於高速發展期。根據高禾投資研究中心預測,伴隨診斷行業在2020年有望達到33.52億元。

(四) 行業產業鏈分析

1. 上游分析

伴隨診斷行業的上游是裝置和耗材供應商。裝置主要包括:基因測序儀、PCR擴增儀、核酸提取儀等。基因測序儀產業鏈上游呈壟斷格局,基本由因美納(Illumina,美國)、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美國)和羅氏(Roche,瑞士)佔領大部分市場。2018年因美納的市場份額達83.92%,穩居第一;賽默飛世爾和羅氏的市場份額分別為9.88%和5.32%。核酸提取儀和PCR擴增儀等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目前已經基本實現國產化替代。耗材主要包括酶、引物、探針等,上游原材料的廠商主要為國外巨頭企業,包括羅氏、邁迪安(Meridian Life Science)、Solulink、Surmodics等,因技術開發難度高,產業化成熟度低,國內企業以代理業務為主(上海起發、上海拜力生物等)。

2. 中游分析

伴隨診斷行業的中游主要是指各類診斷試劑,目前主要由國產企業構成,透過自身技術平臺,開發各種診斷產品。國產企業主要包括:艾德生物、燃石醫學、諾禾致源、世和基因等。2018年1月,CFDA批准了艾德生物的Super ARMS EGFR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該檢測試劑盒為我國首個以伴隨診斷試劑標準獲批上市的ctDNA檢測試劑盒。

3. 下游分析

伴隨診斷行業的下游主要包括醫療機構、第三方實驗室(ICL)和診斷服務公司,國內醫療機構佔比較高,海外以 ICL為主。伴隨診斷下游是採購使用試劑的使用者,包括醫院、第三方醫學實驗室、血站、體檢中心等。目前國內伴隨診斷採購方主要仍以醫院病理科為主。檢測服務模式分為3種:患者-醫院、患-醫院-服務公司(第三方實驗室和診斷服務公司)、患者-服務公司,前兩種以醫院為流量載體,是目前最普遍的服務模式,而第3種模式佔比將隨著市場被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第三方實驗室和診斷服務公司將迎來進一步發展。此外,隨著醫保控費壓力擴大,對於特檢(病理及PCR診斷)這類檢測專案,由於醫院樣本量不大且建設檢測中心成本較高等因素存在,醫院有較大的動力將特檢外包給獨立實驗室進行檢測,因此獨立實驗室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 行業驅動因素

(一) 海外臨床中伴隨診斷為靶向治療必要流程

對於基因突變原理已知並具有相應靶向藥物的疾病而言,使用伴隨診斷產品是不可或缺的步驟。腫瘤形成的主要原因為基因突變,而對於不同的突變原理,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治療之前對基因突變型別的診斷就成為靶向治療的必須步驟,目前海外臨床用藥指南中均已將伴隨診斷列入其中,要求靶向用藥必須伴隨精準的基因檢測。未來隨著國內靶向藥物的不斷上市和新藥研發的不斷推進,伴隨診斷行業也將乘勢快速增長。

(二) 靶向藥物納入醫保將推動伴隨診斷滲透率提升

靶向藥物納入醫保範圍且降價明顯,伴隨診斷產品滲透率有望提升。2017年起醫保局連續開啟了三輪醫保談判降價,大部分主流靶向藥價格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2017至2019年腫瘤靶向藥平均降幅達到59%,極大程度的減輕了癌症患者的經濟壓力,靶向藥需求量將有所上升。更重要的是,由於醫保政策要求患者使用醫保支付靶向藥物前必須經過靶點檢測以避免醫保資金浪費,因此醫保助推下的靶向藥市場規模擴大也意味著國內腫瘤精準醫療靶向用藥相關診斷產品的滲透率將得到提升。

(三) 靶向藥物納入醫保將帶動伴隨診斷市場擴容

靶向藥納入醫保後銷售額實現快速增長,有望帶動伴隨診斷市場擴容。在靶向藥納入醫保之前,由於藥物定價較高,大部分患者無法負擔巨大的藥物支出,因此,靶向藥在國內的滲透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而伴隨診斷作為靶向用藥的先驅程式,也受到藥物市場的影響而導致滲透率較低,而未來隨著靶向藥進入醫保帶來的放量,伴隨診斷市場也有望實現快速增長。

三、 行業制約因素

(一) 伴隨診斷普及率低

目前國內伴隨診斷的概念還在普及中,總體滲透率有望繼續提升。現階段伴隨診斷檢測人群數量為125萬,滲透率不足50%。根據麥肯錫的一項調研,在英國和法國,政府對分子診斷資助較高,伴隨診斷相對滲透率高達70%。中國和發達國家相比伴隨診斷滲透率還較低,未來依舊有很大上升空間。

(二) 國產NGS產品可檢測突變型別較少

國內的NGS產品可檢測突變數量及配合使用靶向藥物顯著少於FDA批准上市的NGS伴隨診斷產品。FDA批准的FoundationOne CDx可檢測324個基因的所有4類突變型別,配合5種靶向藥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多種適應症,遠超國內4到6個基因1到2種適應症的檢測範圍。國產NGS伴隨診斷產品高質量的優勢尚未充分發揮,未來可檢測的突變型別會逐漸增多,實現更全面的“跨癌種”檢測。

(三) 上游被跨國企業壟斷,國產伴隨診斷企業議價能力弱

伴隨診斷企業上游技術壁壘高,被跨國巨頭壟斷,國內以代理業務為主,議價能力弱。伴隨診斷上游包括裝置和耗材,其中重要儀器之一為基因測序儀。基因測序儀上游產業呈現跨國企業壟斷格局,基本由因美納(Illumina,美國)、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美國)和羅氏(Roche,瑞士)壟斷。耗材主要包括酶、引物、探針等,耗材主要由跨國企業如:羅氏、邁迪安(Meridian Life Science)、Solulink、Surmodics等壟斷,因技術開發難度高,產業化成熟度低,國內企業以代理業務為主(上海起發、上海拜力生物等)。在此背景下,國產伴隨診斷企業議價能力弱,同時存在類似於晶片領域“卡脖子”的風險。

四、 行業相關政策分析

政府政策支援伴隨診斷髮展。我國給予精準醫療大力支援,政府各相關部門出臺了眾多政策,積極推動相關產品及儀器發展。作為精準醫療的重要環節,2015年3月,科技部召開了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會議提出計劃在2030年前,要在精準醫療領域內投入600億元;2015年7月衛計委制訂了《藥物代謝酶和藥物作用靶點基因檢測技術指南(試行)》,明確提出進一步提高臨床實驗室開展藥物代謝酶和藥物靶點基因檢測技術,實現腫瘤精準醫療用藥基因檢測標準化和規範化。2016年3月國家釋出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規劃中,精準醫學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我國伴隨診斷髮展指明瞭方向。

五、 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一) 單基因小panel產品將陸續被多基因大panel產品替代

單基因小panel產品將陸續被多基因大panel產品替代。PCR技術目前已較為成熟,但主要用於已知突變,且一次性檢測基因數量有限,而對於患者來說,一次性檢測單個癌種的所有可能突變型別更具有實際意義,大panel將成為產品升級替代的主要方向。此外,隨著免疫治療的興起,對於免疫微環境的檢測也在探索和發展中,而在此基礎上NGS將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二) 伴隨診斷的滲透率提升不斷提升

現階段伴隨診斷檢測人群數量為125萬,滲透率不足50%,未來隨著新藥研發的推進,檢測範圍有望繼續擴大。目前靶向用藥主要集中於肺癌、胃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卵巢癌和黑色素瘤這幾種疾病中,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資料,我國肺癌、胃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等年新增患者人數均較多。肺癌已有較為成熟的靶向用藥,EGFR突變、ALK重排、ROS1重排等患者在進行伴隨診斷後,可選擇相應的靶向藥物,因此在肺癌領域中,這三個基因的PCR技術相對成熟,此外,隨著耐藥機制的深入研究,多基因大panel的NGS試劑盒也進入市場,成為後續檢測手段。

(三) 未來PCR和NGS在伴隨診斷領域將呈現相輔相成和優勢互補的局面

目前伴隨診斷技術以PCR為主,隨著NGS快速發展,未來將呈現相輔相成、優勢互補的局面。PCR憑藉原理簡單、操作性強、價格較低的優勢成為現階段伴隨診斷主流技術;NGS一次可以檢測多個基因,長期來看NGS的廣泛使用是必然趨勢,但中短期來看對現有市場衝擊有限,以PCR技術為基礎的伴隨診斷產品是腫瘤一線治療檢測的主要解決方案,不會迅速被NGS取代。PCR技術與NGS技術優勢互補,分別滿足不同場景的臨床檢測需求,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共存發展。

六、 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一) 行業競爭格局概述

國內腫瘤伴隨診斷市場規模缺乏可信的權威資料,根據業內公司推測與行業調研判斷,目前市場參與者有20餘家,以國產品牌為主,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屈指可數,包括艾德生物、諾禾致源、雅康博等。燃石醫學、世和基因等過去以提供院外檢測為主的公司,將其服務收入摺合為產品收入後估計規模也在上億元水平。外資品牌則包括羅氏、凱傑等,但所佔市場份額並不大(尤其是凱傑,2018初其EGFR突變檢測試劑盒註冊證過期後甚至沒有及時續證)。

(二) 核心企業分析

1. 艾德生物(300685.SZ)

1) 公司概況

廈門艾德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德生物”)由鄭立謀教授於2008年回國創辦,集腫瘤精準醫療診斷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同時具備三類體外診斷產品生產/經營資質及獨立臨床醫學檢驗資質。公司自有廠區50畝,具備專業的研究中心和國際標準的GMP廠房,獲得國家藥監局(NMPA)和歐盟ISO13485資質認證,下設廈門艾德醫學檢驗所和上海廈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截止至2020年12月23日,艾德生物市值159.50億元。

2) 核心產品

艾德生物產品主要用於檢測腫瘤患者相關基因狀態,為腫瘤靶向藥物的選擇和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目前艾德生物產品涵蓋了PCR技術平臺、NGS技術平臺、FISH技術平臺以及核酸提取系列產品。

3) 業績表現

根據艾德生物2017至2019年報,2017、2018、2019年營業收入分別為3.3億元、4.39億元、5.78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0.59%、32.89%、31.73%。營業利潤分別為1.06億元、1.44億元、1.62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71.41%、35.33%、12.87%。2020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4.84億元,同比增長17.35%,營業利潤為1.45億元,同比增長12.68%。

2. 燃石醫學(BNR.NASDAQ)

1) 公司概況

燃石醫學成立於2014年,公司使命為“用科學守護生命之光”,專注於為腫瘤精準醫療提供具有臨床價值的二代基因測序(NGS)。燃石醫學業務及研發方向主要覆蓋:1)基於NGS的腫瘤患病人群檢測,6年間,燃石醫學累計檢測樣本超過18.5萬例,在中國擁有最高的市場份額;2)基於NGS的癌症早檢,目前已經進入臨床驗證階段。燃石醫學於2018年7月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頒發的中國腫瘤NGS檢測試劑盒第一證,在體外診斷領域具有里程碑式意義。截止至2020年12月23日,燃石醫學市值25.4億美元,約合166.18億元。

2) 核心產品

燃石醫學已經針對不同癌種和臨床場景開發了32種檢測產品,涉及腫瘤靶向和免疫用藥伴隨診斷、腫瘤良惡性鑑別、微小殘留病灶監測、腫瘤復發進展預測和腫瘤敏感性檢測。

3) 業績表現

根據燃石醫學2017至2019年報,2017、2018、2019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11億元、2.09億元、3.82億元,2018年和2019年的同比增長分別為87.89%、82.74%。營業利潤分別為-1.21億元、-1.61億元、-1.69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98億元,同比增長1.77%,營業利潤-2.57億元。

3. 世和基因(未上市,D輪融資)

1) 公司概況

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和基因”)是中國腫瘤精準醫學領域的倡行者,2008年創始於加拿大多倫多,致力於高通量測序技術在個體化精準醫學領域的研究和臨床轉化應用。世和基因擁有CAP & CLIA雙認證的腫瘤臨床檢驗中心,透過中國衛計委臨檢中心高通量室間質評、CAP(美國病理學家協會)PT、EMQN(歐洲分子檢測質控聯盟) PT,並擁有中國第三方醫學檢驗所醫療機構資質和PCR臨床基因擴增實驗室資質。2020年12月17日,世和基因獲得德諾資本(DNV Capital)5000萬人民幣D輪投資。

2) 核心產品

世和基因可以對一系列實體腫瘤進行基因檢測,包括:泛癌種實體瘤、肺癌、消化系統腫瘤、乳腺癌及婦科腫瘤、泌尿系統腫瘤、中樞神經系統腫瘤、血液系統等。

4. 諾禾致源(科創板過會)

1) 公司概況

北京諾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諾禾致源”)於2011年3月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註冊成立,專注於開拓前沿分子生物學技術和高效能計算在生命科學研究和人類健康領域的應用,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基因科技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企業總部位於北京,在天津、南京、美國、英國和新加坡設有實驗室或實驗基地,並在中國香港、美國、英國、新加坡、荷蘭和日本設有子公司,辦公面積逾40,000平方米。2020年11月11日,諾禾致源科創板首發過會。

2) 核心產品

諾禾致源的產品主要包括生命科學基礎科研服務、醫學研究與技術服務、建庫測序平臺服務。其中醫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涉及利用基因測序技術,向高校、科研機構、研究性醫院、藥企、臨床科研機構等客戶提供基礎研究、轉化研究、臨床應用、藥物研發相關的基於基因測序技術服務的全套解決方案,協助其對於與人體健康相關的基因狀態進行研究。

5. 雅康博(未上市)

1) 公司概況

北京雅康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雅康博”)成立於2004年,品牌源於清華大學,是國內最早一批致力於“腫瘤個體化治療”相關分子診斷試劑研發、生產和提供腫瘤精準分子檢測服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2) 核心產品

雅康博同時具備相關體外診斷產品生產和經營以及獨立第三方醫學檢測資質,能夠提供包括癌症早期篩查、疾病診斷、藥物選擇、療效檢測、預後評估等覆蓋癌症全週期的診斷產品與檢測服務。

以上,就是今天上市公司研究文章的主體內容,以投資思考來探討投資之道。上述內容不構成買賣建議

7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1個多月漲13倍,鋰電池顛覆者漲瘋了,比爾·蓋茨下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