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產業服務生態體系的完整構建,任重道遠。
大健康產業究竟應該如何估值?
截至目前, 500強企業榜中,大概有1/5的玩家覆蓋的是大健康領域,雖然對社會價值創造和貢獻值還沒有明細,但嚴格意義上講,總體能夠提升醫療健康服務滲透率在30%。
現今許多行業巨頭都在如火如荼地擴張大健康產業,卻大多僅停留於強化自我屬性“玩大玩小”的階段,既不具備能夠改變供需之間資訊不對稱的手段,又不能改變被市場認知為“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戰略資源玩法。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成為大健康產業的“鯰魚”,不僅需要“能力練兵”,更需要充分證明優勢技術實力和產品兼顧,且能把相應的服務生態做到極致的綜合能力。
大健康領域市場制勝的關鍵是什麼?
大健康領域已經逐漸發展成近10萬億元市場規模的產業,但是佼佼者卻很少,為何?因為勝出者既要從燒錢大戰中突圍,突破發展瓶頸,又需要對大健康的基本面和市值管理有較為細緻的分析,這種分析也不是大健康產業後入局者能夠輕易做到的。
比如,電商入局的阿里健康、京東健康,以保險為標籤的平安好醫生,以線上醫療發力的春雨醫生、丁香園等,都有使用者流量的不俗成績,但市場對其態度的扭轉,較業務呈現一定滯後性。要想在大健康賽道實現對醫療服務質量的把關,還需判斷需求使用者的購買能力和支付意願,應對差異化的收費標準或價格政策,做盈利商業模式閉環長足的努力。
其中,服務質量履約能力的高低,或將成為大健康領域核心競爭力的“核心”。大健康生態的中期和長期目標戰略基礎如果打得更加紮實,取得可持續的、差異化競爭優勢,進入快速增長通道,是水到渠成的事。
大健康賽道馬太效應逐漸顯現,必須依靠服務體系三大支柱。
第一個支柱,是大力探索更加適合醫療健康的產品與功能,用更細緻、能夠長期解決的方案來吸睛,以此加強大健康領域市場核心渠道的建設;第二個支柱,是要切實提升大健康領域市場服務體系的能力;第三大支柱是有效發揮醫療資源區域均衡發展的作用。這對於為大健康業務定性,提供足夠的支援,有著極為重要的參照性。
只有給予品質服務以人性,
大健康發展才會有溫度
目前大健康產業的資本運作中,投入產出比存在極大不確定性。也正因此,簽訂對賭協議的大健康領域合作的不在少數,其都試圖“以小見大”來實現擴張規模體量,但卻忽略了醫療臨床的本質。
比如,醫生注重診療過程的質量,卻對心腦血管等常見普通疾病做不到基本科普知識與健康教育的協同,更遑論為患者提升疾病恢復、轉歸、預後的認知水平。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並非由科技賦能(醫療資訊化和健康數字化)參與評估健康管理效果就能稱之為大健康,這其實是不嚴謹的說法。大健康發展理念,意味著在醫療服務流程每一個環節中,注重醫療產品服務品質打磨與長週期沉澱,在診前諮詢、診療中服務流程、疾病後康復健康指導意見或建議,用科技賦能實現精準管理,達成資源最優配置。
現今大多數健康管理機構難以擁有優質醫生資源,醫生診療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醫療健康業務未能實現在全面診前諮詢、疾病治療康復後的精神心理生活質量資料的跟蹤記錄;更重要的是,醫生和使用者之間的信任感,單純靠醫療服務“技能”是很難建立的。健康賦能干預業務流程不透明,未能具體落實到每一個服務細節,自然就無法實現醫療資源最大化的整合效果。
短期來看,大健康領域的玩家,只能以解決眼前自身統籌醫療資源需求問題為主,不具有改變現狀的綜合能力;長期來看,市場需求的理性升級和使用者認知的品質追求,醫保支付的深刻變革和監管政策的從嚴執行,運營理念的轉變升級和營銷模式的更新換代,人才團隊的最佳化重組,以及市場供需優勢的匹配,這不僅僅只是燒錢的事,背後還需要有大量的技術積累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