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514億元,同比增長5.0%,增速比上月加快0.7個百分點。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5497億元,增長4.2%。
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1415億元,同比下降4.8%。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16884億元,下降5.0%。
1—11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105374億元,同比增長11.5%,增速比1—10月提高0.6個百分點。
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87792億元,增長15.7%,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5%;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穿類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32.9%、5.9%和17.1%。
電商:受益渠道格局重塑,龍頭壁壘強大
疫情之下逆勢增長,長期受益渠道格局重塑。2020 年,在整體消費環境受到疫情巨大幹擾的情況下,網上零售額依舊保持著優秀的表現,除了2 月的傳統淡季,吃、用品類的增長几乎沒有受到影響,穿品類恢復速度也顯著超越線下。
1-10 月網上吃、穿、用商品零售額累計同比增長34.3%、5.6%、17.4%。1-6 月,網上零售佔比社零達到歷史峰值的25.2%。
東方證券分析師認為,在渠道格局重塑的過程中,雖然當下的主流是線上線下全渠道一體化,但是實質上是線下市場透過更最佳化的方式向線上轉移,因此整體的線上滲透率將會穩定提升,電商在這一過程中將持續收益。
從商品端看。
阿里巴巴:憑藉先發優勢,逐步完成“消費升級”過程,與眾多品類下的品牌形成穩定的合作關係。
京東:3C 產品的可靠性對於消費者在做決策時佔有極高權重,憑藉“7 天無理由退貨”規則,逐步建立與消費者信任關係,成為消費者在電商平臺 3C 產品的第一選擇。
拼多多:低價策略的堅決執行者,透過C2M 反向定值高度壓縮成本後,為消費者提供最低的價格,大部分商品均為真正去品牌化的白牌。
蘇寧易購:從線下逐步完成轉型,家電領域多年線下經營而來的沉澱,電商化成果顯著。
從服務端看。
阿里巴巴:資料側自2010 起便開始積累,同時又以雲計算形成強大的資料分析處理能力,能夠給予消費者“千人千面”的商品矩陣,同時提高供給和需求兩端的效率。
物流側,2013年阿里牽手順豐、三通一達等國內知名企業聯合投資組建菜鳥網路,其願景是打造一個全國性的“資料驅動第四方物流平臺”,同時阿里透過參股併購,與“四通一達”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物流基礎實力雄厚。
京東:自營+自建物流是京東自成立起便確立的發展戰略,在持續多年的投入後京東已經建立起成熟的物流體系,能夠提供全電商行業最為高效高質的配送服務。
蘇寧易購:家電的安裝是過去線下大型賣場所必備的售後服務,在專業性人員方面具有要求,憑藉這一核心競爭力蘇寧在轉型線上過程中具備服務端壁壘。
電商長期受益渠道的格局重塑,行業龍頭具備高壁壘,長期成長性穩定,2021 年佈局龍頭依然會是最優的配置選擇。
天眼查APP專業版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共有近430萬家電商相關企業,廣東省以近84萬家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全國首位,浙江省和福建省數量次之,均擁有超過50萬家相關企業。
截至10月19日,我國今年已新增超過120萬家電商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
其中,前三季度新增超過111萬家電商相關企業,較去年同比增長65.98%。第三季度新增近50萬家相關企業,環比增長16.77%。
商超:疫情加速併購整合,生鮮電商戰役持久
商超市場集中度低,疫情或加速行業整合。國內商超行業市佔率前四的高鑫零售、華潤萬家、永輝超市和沃爾瑪市佔率分別僅為8.3%、6.4%、5.1%、4.8%,行業CR5 為27.3%,CR10 為37.3%,整體市場集中度仍處於較低水平。
本次疫情期間,一方面,全國各地大部分城市、農村的小型雜貨店、小型超市均受政策要求暫停營業,規模小、資金短缺、供應鏈實力薄弱的問題被放大的情況下,難以維持繼續運營的情況大量出現;另一方面,大型超市憑藉更科學的防疫管理、更完備的商品供應鏈成為重要的生活物資供應單位,疫情期間運營狀況良好。
東方證券分析師認為,本次疫情對於商超行業的影響重點在於加劇行業的馬太效應,進一步加速了原本速度較為緩慢的行業整合。
從企業行為看,永輝超市在過去幾年中已經多次進行了入股、增資、併購,家家悅在2017-2019 年完成四起併購,並於疫後的11 月再度併購了內蒙古維樂惠超市。
生鮮電商是一場持久戰,商超以門店+供應鏈立不敗之地。雖然2020 年的疫情使得生鮮電商再次受到極大的關注,但是這個行業其實已經發展了近10 年時間。
2015 年,生鮮電商經歷過第一輪洗牌,行業的大批先行者倒下。
隨著2016 年“新零售”概念的興起,生鮮電商第二次進入發展快車道,但是由於盈利模式難以跑通、規模效應難以建立的問題,2019 年又有多家企業面臨破產倒閉。
生鮮電商本質上依然是一門零售的生意,而不論是何種業態的零售,均是一場持久戰。(“成功”打出閃電戰的瑞幸咖啡已被證實財務造假)。
生鮮電商下後續的發展中,從最為核心的供應鏈管理,到中端的行業專業人才培養,再到前端的客戶群體構建及維護,均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打磨和精進。另一方面,由於行業得到了來自網際網路巨頭的重點押注,競爭的激烈程度大幅提升。
不同於能夠快速角出勝者的打車行業、共享單車行業,生鮮這一高頻品類的市場空間極為廣闊,市場分佈極為零散,行業內玩家的數量龐大,最為關鍵的是,生鮮零售這一行業的進入壁壘極低,會不斷有新的線下進入者競爭線上的市場空間,因此,行業競爭在時間維度上會非常長。商超以門店+供應鏈為基礎,短期內或承受壓力,但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2021 年商超行業面臨來自生鮮電商的擠壓將增大,但是商超的韌性會得到再次驗證,在商超線上業務穩步推進,行業競爭趨於理性後,2021 年將會是商超行業的重點配置時點。
百貨:疫後逐步復甦,免稅開啟成長空間
百貨業疫情期遭重創,消費者信心恢復助力業態復甦。東方證券分析師統計了A 股上市的38 家百貨業態上市公司的單季度總營收。
2019 年整體受電商營收出現小幅降低,2020 年由於疫情,百貨業態受到重創,Q1 和Q2 營收同比下降49%和47%。
隨著疫情的逐步消退,2020Q3 營收同比下降收窄至35%,環比增長回正達到16%。
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消費者信心指數,Q3 以來正處於快速恢復中。東方證券分析師認為,2021 年將會是百貨行業的營收復蘇年。
免稅牌照開放申請,百貨業有望開啟成長空間。我國免稅行業在過去幾年中增長速度較快,且仍然具備巨大的潛力,另一方面,免稅行業的政策屬性較強,具備強壁壘性,只有獲得免稅牌照資質的企業可參與經營,截止2020 年6 月之前,國內只有7 家企業有用免稅經營資質。
2020 年6 月,王府井透過財政部批准,獲得免稅品經營資質,7 月,王府井宣佈擬投資5 億元設立北京王府井免稅品全資子公司,專用於免稅品經營等業務。7 月期間,A 股多家百貨上市公司正式申請免稅資質。
東方證券分析師認為,市內免稅與百貨業相結合,能夠充分發揮百貨業的商品運營管理經驗,重新開啟百貨業的成長空間。
“免稅牌照的發放帶給百貨業特別大的想象空間。”戴德梁行北區商業地產部主管孟禕表示,在所有政策放開的情況下,相較傳統的免稅企業而言,百貨企業的優勢在於其擁有豐富的渠道,已有的網點通常地理位置優越,且足夠多、能覆蓋,可以立刻鋪開。
但孟禕指出,免稅行業受到國家政策、免稅限額的限制較大,短期內其對百貨業績帶動有限。
“百貨企業要發展免稅業務還需要時間去了解,去摸索,去搭建。”孟禕表示,所有品牌的免稅線和有稅線是分離的,同一品牌有稅業務與免稅業務也不是同一個團隊。所以即便有牌照,鋪開免稅渠道仍需要重新談判溝通。
而對於品牌而言,通常對免稅渠道採取謹慎的態度,一是擔心衝擊有稅業務,形成不必要的此消彼長。
二是在品牌內部,有稅和免稅業務分屬兩個不同體系,有不同的租賃策略。百貨想要跑步加入免稅賽道,準備之路仍然長遠。
儘管如此,2020年,受到電商和購物中心雙重夾擊下的傳統百貨,轉型之路已愈發明朗。“在未來的市場上,應該不只有百貨也不只有購物中心,還會有一些新的模式出現,”孟禕表示,但市場一定會愈發多元化,每個商業業態都將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注:本文內容主要摘自東方證券,零售資本論整理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