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一: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下臺階,步入"中速增長階段"。
從2018年-2019年的經濟增速來看,2018年經濟增長6.6%,其中出口和地產投資增速處於偏高階段(均近10%)。2019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6.2%,其中地產投資增速處於偏高階段(前三季度10.5%)。如果2020年之後的未來五年出口和地產都進入更常態的增速,則隱含的經濟增速會進一步有所降低。從對經濟短週期的判斷來看(2020年上半年補庫存),我們估計2020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可以在6.0%以上,2020年之後進一步走低。
趨勢二:第三產業增速繼續高於整體。
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第三產業比重一般在70%以上,估計未來10-15年中國經濟中第三產業比重將進一步走高。對於未來五年來說,預計第三產業增速將繼續高於整體。
從佔GDP的比重來看,2015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達到50%,一般認為這是中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標誌資料之一。2016-2018年這一比重進一步上升至52%左右,2019年前三季度為54%。
趨勢三:基建在經歷了近兩年的超低增長之後,增速逐步向合理值迴歸。
2018-2019年年中的超低基建增速是經濟下行壓力、金融去槓桿、債務機制規範等因素下的綜合結果,1-2%的增長並不完全代表合意增速和合理增速。2019年Q3起基建有進一步修復的跡象。在"專項債新政"之後,基建增速連續回升。
就中國當前經濟增長階段來說,維持一定速度的基建增速仍是需要的,增速在名義GDP(7-8%)附近的速度是大致合理的。預計未來五年,基建增速將逐步向合理值迴歸。
趨勢四:都市圈化成為新一輪城市化主線索,城市半徑和區域格局進一步變化。
都市圈化正成為新一輪城市化主線索,它將會產生一系列深刻影響。參照國外經驗,我們理解未來可能呈現的趨勢包括:1)人口可能會進一步朝都市圈核心城市集中;2)城市半徑會有變化,核心城市的城市半徑將顯著擴大;3)區域經濟格局會有進一步變化,不同都市圈可能會強化不同的產業優勢,會變成某類或者某幾類核心產業的產業中心。
趨勢五:消費整體穩定於名義GDP附近的速度,一二線的看點是消費新形態,三四線看點是品牌化和消費升級。
從美國1970年以來的資料看,個人消費支出增速與名義GDP增速高低互現,但增速水平大致相當,過去50年前者年均增速較後者略高0.3個點。
總量增速上不會有太大的想象力,消費的主要看點在於以下幾點:
1.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經濟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一個總量規模並不低的高淨值人群,對中高階消費形成相對穩定的支撐。
2.人口密度高、勞動力成本低、行動網路滲透率高等特徵決定了新商業模式的總量門檻容易達到,且邊際成本偏低,於是消費形態創新在中國比較容易出現,也容易有"現象級消費"。
3.在棚改(房地產化)之後,三四線的消費渠道化、品牌化和消費升級具有深厚的巨集觀基礎。即使是一些定位偏低端消費的新消費渠道,它在實質意義上也是完成的對縣域市場傳統雜貨店的替代和升級。
趨勢六:行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壟斷競爭型市場結構將在更多行業形成。經濟增速變慢過程中,行業集中度上升的現象會進一步顯著:
1.經濟增速放緩會推動傳統行業從"增量競爭"進入"存量競爭",從而帶來行業集中度上升。
2.外延式增長一旦慢下來,企業就更傾向於通過內涵式競爭去提高利潤率和品牌溢價,這將導致強者恆強、優勝劣汰。
3.研發和技術進步對現代企業來說越來越重要,而研發資源和績效的分佈往往更靠近一個壟斷競爭結構,總會是部分企業形成優勢。
趨勢七:就業壓力與勞動力供給缺口並存,勞動力成本進入"結構性上升"期。
看未來五年,一則名義增長放緩,就業壓力一定程度上繼續存在,並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一些時段週期性顯著;二則勞動力供給繼續處於一個下行期(人口曲線後推20年可以大致得到勞動力供給的狀況),每年可能繼續有一定勞動力供給的淨減少;三則經濟轉型會增加對特定的勞動力型別的需求。
我們估計2018年這輪求人倍率的上升在未來幾年仍會繼續,勞動力成本進入一輪"結構性上升期"。
趨勢八:工程師紅利(教育、科研、產業化應用)對經濟貢獻進一步上升,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和東南亞的低成本替代成為全球製造業的ɑ。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工程師紅利":
一是教育。1998-2016年,中國完成高等教育的人數增加了8200萬;10年之後,中國將會有超過2.5億人受過高等教育。由此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提升及研發密度的提升,都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體量。
二是科研。從近年Natureindex統計的科研論文數量來看,中國科研已度過了拐點階段。而且當前中國的研發和創新整體反映的仍是50-70年代高等教育(總量基數低)的成就;而下一波紅利將來自於80-90一代(總量基數高)成為研創主力人群。
三是產業化應用。
趨勢九:利率週期性變化的同時中樞將有所下行,但週期性依舊重於趨勢性。
邏輯上的推論就是:
隨著經濟的名義增長率回落,利率會往下走;但這一下行幅度一則會受部門的投資回報率,比如地產系逆週期的削弱;二則會受利率資產估值逐步下移的削弱(這一點和股市的情況類似)。過去十幾年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走勢就展示了這一特點,如果以季度均值來看,高點震盪走低(04年Q4是5.2%,07年Q4是4.5%,14年Q1是4.5%,17年Q4是3.9%);但相比名義GDP的降幅來看,幅度更小,這一則與目前我們的名義增長率/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4-6倍走向了3倍左右有關;二則與地產的逆週期效應有關。
趨勢十:房地產作為家庭資產配置的意義下降,權益投資和養老產品普及度有所上升。
房地產的基本面在發生一些變化:
1."房住不炒"定位了居民端。從房地產市場的需求方即居民一端來看,十九大識別風險,強調"房住不炒",明確了未來房地產在經濟和居民資產中的定位。
2."不作為短期刺激手段"定位了政策端。
這兩點實質上構成了一個比短期經濟更大的政策框架,我們已不能以短週期經濟波動去推測地產政策鬆緊。
房價的高增長期一旦過去,房產作為家庭資產配置的意義下降。
作為居民資產配置的其他選擇,權益投資、養老產品的普及度將進一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