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個創業的“億萬級”市場。
為什麼選擇非洲?
2015年的非洲。給人直觀的印象是,這裡比義烏還要熱鬧很多。沒有製造業的非洲幾乎所有的物品都依賴進口,形成層層批發的模式,在市場隨處可見頭頂或肩扛大包小包的人。
這幾年,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力度空前,比如在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等都建了大型工業園,在肯亞投資建了蒙內鐵路。中國對非洲的影響越來越大,民企的創業正是基於這樣的大環境下產生,出海機遇也從央企到了民企的創業團隊。
在非洲創業,就目前而言,要麼是像華為那樣的技術型企業,可以壟斷並賺取巨大利潤;要麼就是資本型企業,建立競爭門檻,目前非洲還處於基礎建設的大週期,以土地和房相關的市場是核心大市場。
然而,創業初期,整個團隊在人員、產品選擇和政府溝通等方面都或許走了不少彎路,相信這是擺在每個面向非洲企業都要走的必經之路。理解這個市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也是成為很核心的門檻。
人員&產品的選擇
°首先是人員。要建立本地員工體系,尋找適合自己的企業文化,要想將公司做到本地化,就需不分國別的重視和使用人才,尋找最有效地管理和激勵方式,最後使得公司從消費者看來是一家深耕本地的可信任的企業。
其次是產品的選擇。一開始品類繁多,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都認為可以賣的產品事實上,不一定是真正對路的產品,本地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產品,他們想有一個什麼樣的家,需要深入到最一線的市場去理解和分析。
低效環節終將被取代
非洲的現狀,很多會在中國走過的路中找到原型,比如目前階段非洲零售的老闆都還在以坐商的方式等客上門賺錢。比如,在鄉鎮,有名老闆算最有資本,他有能力囤點貨,然後就往店裡一躺,等著顧客來買貨,賺著不菲的差價,連倉儲、物流和資金墊資等這個環節應該起到的作用都沒有,試想中國改革開放時也曾有這樣的低效中間環節,但最終是要被取代,這一點在國內各領域已經得到驗證,就是不斷地去中間化,網際網路更是加速了這一點。
世界是平的
非洲大陸對於非洲創業者來說,有著很深的感情,每個出海的創業者都抱著“世界是平的”的夢想,把中國成熟的製造供應鏈,國內領先的商業模式,特別是網際網路的便利模式,還有優秀的創業團隊在本地紮根開花。
財富是貓的尾巴,只要勇往直前,財富就會悄悄跟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