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20冬天,寒冷而且混亂。——趙向陽

“蛋殼破了”。螞蟻集團在最後一刻被叫停上市。5000多家P2P徹底清零。多個被寄予很高希望的晶片專案變成了“爛尾樓”。

但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仍然在某些領域狂飆突進。

阿里、騰訊、滴滴等網際網路巨頭繼續在瘋狂燒錢,而且把手伸向街角的便利店和菜市場的小販。下沉、內卷,掃蕩一切,把開發核心技術等硬骨頭留給華為等“傻”公司去啃吧!

創新創業教育的會場里人頭躦動,各種學術大咖粉墨登場。大詞新詞層出不窮,好像每個人都患上了塔勒布所說的“新事物狂熱症”。害怕落伍,害怕聽不懂,害怕趕不上新時代的腳步

個人創業、團隊創業、公司創業、公司內創業、裂變式創業、聯盟創業、平臺創業、生態創業、連環式創業、組合式創業、數智創業、社會創業、學術創業、制度創業……,沒有你想不到的詞兒,只有你不曾聽過的術語。

會場裡和書齋內的管理學者們對周圍的創業實踐好像非常關注,密切地追逐著每一個熱點現象,但是,經常缺乏對錶象下面的深層動機和詭秘機制的冷靜判斷,缺乏穿透泡沫和騙局的遠見和定力,所以,今天剛獲得“全國百優”的案例,明天就被殘酷的現實打臉。

更有甚者,很少有人基於自己的學術信仰和理論研究,對自從2014年開始的“雙創”做出深刻的、建設性的反思。

在12月5-6日的一個全國性的創新創業教育的會議上,當著在場的200多名參會者和線上將近300多名參會者,我做了一個主題演講,題目是“It is a beautiful theory, but perhaps wrong”(它是一個美麗的理論,但或許是錯誤的)。

在我的心目中,A beautiful theory中的Theory可以指代一切,既可以是理論,也可以是公共政策。而且我特意在perhaps上加了紅色,做出強調,只是為了表達謹慎的懷疑而已,並沒有決絕的斷言。我一直相信,相比答案本身而言,思考問題的過程才是做學問的精髓。

我知道這篇文章會得罪方方面面的人,所以,我儘量把話講得隱晦一些,同時我懇請讀者原諒我一下。正如我在發表演講開始之前開玩笑地說,“別人是負責學術版的,我是負責娛樂版的。大家千萬不要有太強的代入感,我不是針對某個人的,只是就事論事”。

我的演講的大綱如下:

我為什麼在“雙創”中缺席了?我對“雙創”的反思中國管理學界缺乏實質意義上的學術爭論關於效果推理的學術爭論不同創業方法之間的比較研究我對效果邏輯的評價採用整合性的方法教授《創業管理》如何走向未來?學術自信和學術對話

我為什麼在“雙創”中缺席了?

我與創業的結緣始於1999年,我當時在北大心理系讀研。陰差陽錯,我捲入了當時熱火朝天的網際網路大潮,成為中國網際網路早期的創業者之一。

我也是大學生創業的代表之一。2000年1月18日,代表北京大學獲得第一屆“挑戰杯”商業計劃競賽的金獎(北京賽夫心理測評公司)。

後來我建立了一家資訊諮詢有限公司,從事考研專業課的資訊諮詢。特別有意思的是,我把自己在創業中遇到的管理問題變成了碩士論文,《線上資訊諮詢中的匿名性對諮詢員工作績效的影響》(北京大學心理系,2001)應該是中國網際網路心理學的開山之作了。

2002年8月,我把公司的股份賣掉之後去德國攻讀博士學位。我的導師Michael Frese是IAAP(世界應用心理學聯合會)的主席,他採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創業,這是我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所以,我的博士學位雖然是在心理系讀的,但是,我研究的是創業管理。

我的德國導師可能是唯一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過關於創業研究論文的學者,而我則是在德國拿到博士學位最快的人之一,僅僅兩年半左右。博士畢業之後,我曾經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短暫工作過,後來就一直在北師大經管學院工作。

最近幾年我曾經做過一個社會企業,幫助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也主持翻譯了《卓有成效的創業》第一版和第二版,就是這次會議中主辦方發給大家的這本書。

剛才主持人介紹我是“大咖”,說“不用特別介紹我,大家都認識我”。事實上,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中認識我的人不超過10個。我就是一個無名之輩,默默無聞,平時主要是在家帶孩子,做家務,看看書,去學校教教課而已。

如果要是從我的個人資歷上來說,我應該是非常有資格在“雙創”中獲得資源和利益,幹得風生水起的人,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我在“雙創”中徹底缺席了。

為什麼?

因為我壓根就不是一個從眾的人,我不喜歡參加任何“運動”。我總是習慣性地跟別人對著幹,至少是在思想上跟別人對著幹,總是喜歡Think differently。關於“雙創”,我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我得堅守自己的學術觀點和立場,我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呀。

2009年獲得瑞典中小企業研究獎的Scot Shane認為,“Encouraging more entrepreneurship is bad policy”(鼓勵更多的人去創業,是一個壞的公共政策)。

他認為,政府的基本職能應該是建立良好的、服務創業的制度環境,然後引導資源配置在那些高成長和高創新的公司,因為這些公司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更大,能解決更多的就業。

比如,一個生存驅動型的創業公司,大概只能解決兩三個人的就業,而高成長性和高創新的公司,用同樣的資源可能解決七八個人的就業。

我對這個觀點非常相信。所以,2011年2月1日的時候,我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牛文文先生所創辦的《創業家》上,題目就是“不要毫無原則地鼓勵創業”。大家在網際網路上很容易找到這篇文章。

我對“雙創”的反思

這就是為什麼當“雙創”來臨的時候,我選擇了旁觀的基本原因。甚至說的更遠一些,從2010年的移動網際網路熱潮以來,我一直保持謹慎的懷疑態度。

大量的經驗研究表明,很少有人具備創業者或者領袖的潛質和能力,我估計人群中不會超過5%吧。說“人人都是CEO”,人人都是創客,絕對是誇大其詞。

另外,從組織生態學的角度來說,企業的生生死死本來就類似達爾文的進化論,符合“變異-選擇-保留”的模型。現在突然一下加大了“變異”的數量(這也是創業活動的供給側),在資源和環境約束相對不會發生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只能是生的快,死得也快,純粹是浪費了社會資源。還不如細水長流,順其自然慢慢來。

回顧過去十年,我們雖然看到了社會生活領域的許多巨大進步,但是,也看到一地雞毛。想想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網際網路思維”。“以交易代替管理”的邪說。佔用街道,堆積如山,顏色不夠用的共享單車。已經徹底清零了的5000多家P2P專案。許多關於晶片的“爛尾樓”。總之,關於雙創的實際效果如何?我覺得It is a big question,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我認為所有的創新一定要考慮它的總體收益是否大於成本或者所付出的代價,特別是,創新一定要站在弱勢群體的角度造福他們,而不是進一步拉大這個社會的貧富差距。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過去了,我覺得我們的國家現在處於一個分水嶺上。我們不僅僅要考慮效率,更應該考慮社會公平;不僅僅要保護企業家精神,更應該考慮保護普通人的安危。

正如證監會銀監會的領導所說的那樣,我們一定要分清楚“偽創新”、“亂創新”和“真創新”之間的區別。

更進一步,我覺得僅有“雙創”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有“三創”。也就是創造力、創造性、Creativity。沒有創造力的創新或者創業,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在大學裡大面積推廣創業教育,更應該強化關於創造力和創新的教育,而且這是不分學科的,一定要滲透到每一個課程的細節之中去。

但是有“三創”還不夠,更重要是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商業倫理。

提到這一點,我就感到憤怒。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覺得中國的教育徹底被那些過度創業和創新的教育公司綁架了,摧毀了。他們不是在創造價值,而是在轉移價值,甚至是在摧毀價值。

他們挖空心思,催生出名目繁多的教育專案,然後透過各種手段販賣焦慮。美其名曰是為了孩子,事實上是盯著家長的錢包,為了自己公司的IPO。

我認為,這些教育公司比P2P更可惡。P2P拿人錢財跑路,那是有限的。而五花八門的教育公司摧毀的是這個國家的未來,後遺症很嚴重。

讓我們聽聽有的教育公司是怎麼做廣告,“科學研究,一個人要記住英語單詞至少需要50遍,但是,跟我學,把單詞拆解成400個詞根,可以輕鬆搞定20000個單詞”。

對不起,Show me the evidence!哪個“科學研究表明”?

再說,我學20000單詞幹什麼?

美國人用5000單詞就可以寫出非常漂亮的文章,我一箇中國人記住20000個單詞有什麼用?

還有那些鼓吹“告別死工資,考個心理諮詢師證”的廣告,純粹是大忽悠。讓我告訴您這個行業的真相吧:如果您教育背景良好,性格合適,如果沒有10年堅持不斷的學習,至少花七八十萬去參加各種嚴格的資格培訓,您想靠心理諮詢師這個工作實現自助助人,生計獨立,連門都沒有。我對這個行業很清楚,因為我做過,純公益性的。

類似這種涉嫌虛假宣傳的廣告,我建議必須嚴加打擊。我甚至建議某個人專門成立一個打假公司,透過法律的手段,打擊各種虛假教育廣告,這才是真正創造價值的創業。

關於雙創,我提出三個亟待檢驗的研究假設,請大家至少在腦子裡面慎重地思考一下。

假設1:根據塔勒布的《反脆弱》,一個社會在宏觀層面的反脆弱性依賴於它在微觀層面上的脆弱性。如何證明,雙創在社會層面的整體收益大於它在微觀層面上所造成的傷害性?

假設2:關於創業教育的時間延遲效應。那些在大學階段積極參加了創業計劃比賽的學生,五年以後,或者十年以後,他們是否有更高的機率進行各種型別的創新創業活動,或者他們創業的成功率更高?

假設3:如果進行一個假設性的社會控制實驗,相對於僅僅改善創業環境和對高成長性企業進行選擇性支援(也就是Scot Shane所建議的觀點),那麼,目前的“雙創”策略比前者會產生更加積極的社會效應嗎?

類似這樣的研究假設,我還可以提出很多。即使我們無法做這麼宏大嚴謹的社會研究,但是,想想總可以吧?想象另外多種可能性,是保持心靈自由的保健操。

中國管理學界缺乏實質意義上的學術爭論

中國學界缺乏真正實質意義上的學術爭論,尤其是在管理學界。具體到創業管理領域,我好像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領域發生過什麼學術爭論。沒有學術爭論,我們如何把學術做好呢?

9月底的時候,我對這些學術爭論感到厭倦了,宣稱休戰。後來我和韓巍教授寫了一篇文章,將我們的立場觀點表達得更加明確和嚴謹,題目是《“非科學性”讓管理學變得更好:“蔡玉麟質疑”繼續中》。

我相信百年之後,如果有人回溯我們這個時代的管理學研究,如果偶然看到這篇文章,應該會承認至少還有一些人真誠地思考過一些深層次的管理研究問題。

但是,這種學術爭論是非常少見的。更多的時候,我們的開會變成了一場學術表演!各談各的,沒有時間提問、追問和辯論。缺乏實質意義上的“理性對話,坦誠辯證”。

我讀博士的時候就發現,我的那些德國同事看著很笨,做一個博士論文需要五六年,但是,每個德國人堅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不跟風,時間長了,就跑到前面去了。而像我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興趣點轉移太快的人,短跑絕對贏過他們,長跑就不行了。

所以,如果我們每個人踏實一點,笨一點,埋頭苦幹,把一點點具體的事情做到極致,減少重複勞動,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匯聚起來,這個國家就會變得更好!根本沒必要這樣心急火燎地“趕火車”,“趕飛機”。

總之,如果我們要建立中國的學術傳統,必須強化學術自信和學術對話。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的PPT的模板背景選擇了龍。一切盡在不言中。

關於效果邏輯的學術爭論

效果邏輯的基本理論大家耳熟能詳。簡單地說,就是Sarasvathy在2001年的時候所提出的,創業者在面臨高不確定性和資源短缺的時候,經常採用5條基本原則。

第一條是“手中鳥原則”,基於自己是誰?自己知道什麼?自己認識誰?創造性地想自己能做什麼?也就是依靠已有的資源,採用工具驅動,而非目標驅動。第二條是“可承受的損失原則”,而非收益最大化。第三條原則是“瘋狂的被子原則”,廣泛地建立合作伙伴關係,而非進行競爭分析。第四條原則是“檸檬水原則”,充分地擁抱偶然性,把它們當作機會利用起來,而非當作威脅進行規避。第五條原則,是一條總括性的核心原則,叫“飛行員原則”。強調參與和控制,而非預測。該理論認為如果你控制了未來,就不需要預測未來。

Sarasvathy認為,相比她所提出的效果邏輯的五大原則而言,與之相對應的是因果邏輯(Causal reasoning),就是傳統的管理學和商學院裡所強調的那種更加重視願景、目標、戰略、計劃、競爭分析等的方法。

他對這個理論也很感興趣,覺得這個理論和他一直研究和提倡的,基於Action Theory所提出的積極主動的創業方法(active approach)很一致,但是,他對效果邏輯中缺乏目標和計劃,非常不認可。

我也記得2013年11月,我導師來北京訪問的時候,我們兩個坐在出租車裡,我又一次提起了這個話題,去挑逗他。他的回答更加乾脆,“It is a beautiful theory, but basically wrong”。

甚至就在兩天以前,為了準備這個演講,我又一次給他發電子郵件,詢問他對這個理論的看法。

他回覆說,“這個理論正確地建議瞭如何開發商機,至少是在簡單產品和服務的開發上,但是,它不適合複雜的大型產品(例如,新冠疫苗的開發);它錯誤地區分了效果邏輯和因果邏輯。我們的兩個研究表明,效果邏輯和因果邏輯經常是正相關的。最後,這個理論正確地建議了試驗的方法,但是,試驗方法也不是專用於創業者的”。

他給我寄來了三篇文章,特別是他寫的一篇關於“創業的心理學”(Psychology of entrepreneurship),在這篇文章中,他結合了自己半個世紀的理論功力,對效果邏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的許多觀點我非常認同。

當我讀完他的這三篇文章之後,我感嘆到我導師的思想比我原來想象的更加豐富和深刻,他的基於Action Theory所開發出來的主動的創業方法,比效果邏輯更加平衡(balanced),更加具有融貫性(coherence)。我感覺自己終於完成了一條“始於忠誠,繼而背叛,終於和解”的心路歷程。

但是,這只是圍繞著效果邏輯理論的爭論之一。事實上,有許多圍繞關於效果邏輯的爭論,這才是正常的學術生態。如果回顧一下文獻,大家就會發現在世界頂級期刊AMR上2015年和2016年發表了一組關於效果邏輯的爭論文章。這是一場重量級的學術爭論。包括一篇正文,四篇評論,和一篇對評論的評論。

一個叫Arend的教授帶著兩個博士生與擁護Sarasvathy理論的四撥人進行了爭鋒相對的學術爭論,其風格之兇悍,邏輯之強大,文筆之犀利,我在中國的學術圈子裡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每次看到他們的你來我往的攻防,我都驚歎“哎呀,完了,完了”,再看到對方的迴應,又開始驚歎,“哇塞,精彩,精彩”!(關於這個論戰的具體內容,我一帶而過。)

正是歐美學術界這種看似不留情面的學術爭論,才推動了管理學的發展。而缺乏實質意義上的學術爭論,阻礙了中國管理學術的發展。也包括在某些政策方面,提出更有建設性的建議。

不同創業方法之間的比較研究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湧現出了很多創業方法,特別是商業計劃、效果邏輯、精益創業、設計思維、基於發現驅動的計劃、規範性創業等。我打算比較一下它們之間的異同,以及整合問題。

2013年6月,當精益創業方法論的創始人Steve Blank訪問北京,為他的新書《創業者手冊》進行宣傳的時候,我就去聽他的演講和他交流。

我告訴他,他所提倡的客戶開發的方法和學術界研究出來的效果推理的方法很相似。我問他有沒有聽說過Sarasvathy和Effectuation。他說他沒有聽說過。事實上,美國的實業界和管理學院也很隔膜,甚至比中國管理實踐界和管理學界的情況更隔膜。

2015年10月的南開大學的創業會議上,我最早明確地指出了效果邏輯和精益創業和設計思維之間存在一致性的底層邏輯。

2018年,我和另外兩位學者在主流學術刊物Small Business Economics上發表一篇論文,第一次採用經驗研究的方式證明了在商業模式的探索階段,效果邏輯使用得更多;而在商業模式的執行階段,因果邏輯使用的更多。

但是,很遺憾,我從來沒有系統性地對以上六種方法進行過比較,所以,當我看到2019年同樣的期刊上Mansoori和Lackeus所寫的這篇論文時,我覺得寫得非常好,推薦給大家。

作者分別從基礎邏輯(Logic)、模型(Model)和工具方法(Tactics)的角度,對六種創業方法進行了比較。進一步地,作者清楚地識別了9種維度,然後採用9維度框架對6種不同的創業方法進行了比較。

9個維度的框架包括不確定性管理、資源管理、知識擴張、力量轉向和調整、持續學習、迭代過程、利益相關者互動、團隊合作、價值創造等。

如果每個維度得分為1-3,總分就是27分。作者認為,按照這個9個維度的框架,6種不同創業方法的得分順序:分別是1)效果邏輯;2)精益創業;3)設計思維;4)發現驅動的計劃;5)規範性創業;6)商業計劃。

其中,規範性創業、效果推理和發現驅動的計劃是學者群體提出的創業方法。而商業計劃、精益創業和設計思維是實踐者提出的創業方法。前者更強調不確定性管理,而後者相對比較淡化不確定性管理。

另外,精益創業、效果推理和設計思維更適合創業的早期階段。而發現驅動的計劃、商業計劃和規範性創業更合適創業的晚期階段。前者更強調創業中的力量調整和轉向,而後者則相對忽視力量的調整和轉向。換言之,前者更加靈活,也更加投機。後者更加“死板”,也更加堅定。

事實上,Sarasvathy本人在昨天演講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見解,也強調了效果邏輯與其他教學工具之間的連線。她在下面這個2X2的矩陣中,就把設計思維放在在核心位置,而把“產品原型-反饋學習-軸轉”的精益創業方法論放在了強調控制的一側,而把“產品市場匹配-商業模式畫布-商業計劃”放在了強調預測的一側。

我對效果邏輯的整體評價

從我接觸效果邏輯這個理論開始,17年已經過去了。我對這個理論的感情起起伏伏,走過了狂熱擁護、審慎懷疑、到合理評價這三個階段。

在我表明我對這個理論的基本看法之前,我想請大家看看這張照片。這就是昨天在播放Sarasavathy所錄製的影片的時候,我抓拍的一張照片。您能從中看到什麼?您從中能看出來效果邏輯的理論風格和調性嗎?

鮮紅的襯衣,紅色的耳環,演講時充滿激情,不斷晃動的身體,這一切讓我想起了印度那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充滿咖哩和香味的空氣、混亂的街道、漂浮著垃圾的河流、隨遇而安的人們,還有各種宗教領袖。是不是挺相似的?

如果有機會,您可以再比較一下我導師的演講風格和他的理論的風格,他理論強調目標層次(goal hierarchy)、行為計劃(Behavioral Planning)、習慣和慣例(habit and routines)、個人主動性(Personal initiative)等等。剛好與效果邏輯在某些方面形成互補。

我認為,Sarasvathy作為一個印度人、女性的身份認同(social identity)和個人前見塑造和影響了這個理論的核心和基本假設。我導師作為一個德國人、一個男性的身份認同也塑造了他的理論。這是做社會科學研究的人無法規避的前見。

前見既是缺點和侷限性,也是我們可以充分依賴的優點。作為讀者的我們一定對此有清醒的認知。

研究表明,效果邏輯特別適合高不確定性和資源有限的情境。這個理論有助於發現機會,開發機會,有助於提高創業生存的機率,適應性比較強。

但是,該理論過於機會主義,缺乏目標和戰略定力,很容易隨著環境刺激隨機遊走,(很弔詭地)成為另外一種形式的環境決定論和行為強化理論。

在我看來,除了該理論本身的Coherence(融貫性)需要進一步強化以外,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清楚地意識到它的使用邊界何在?效果邏輯適合每個人使用嗎?適合任何文化情境嗎?適合任何工作任務嗎?Sarasvathy在錄影的問答環節中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我對此表示嚴重懷疑,我可以提出一系列的研究假設供大家檢驗。管理學中很少發現普適性地規律,效果邏輯也不例外。

我複製貼上一下我在講授精益創業的時候的一張PPT,請大家思考精益創業的使用邊界。事實上,效果邏輯與此很類似。

重大創新必須由具有獨特洞見的創新者一次完成,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

用精益創業完善產品,不能代替營銷。好產品病毒式流傳是個意外,不是常規。

不要因為失敗而輕易放棄或轉型,要洞察失敗的原因。

“我佩服勇於轉型的創業者,但更欽佩為自己的想法而堅持不懈的創業家”(Marc Andreessen與Eric Ries的對話,2014)

最後,我想請大家跟我進行一個假設性的思想實驗:

在2000-2008年,如果你是任正非,如果你奉行效果邏輯,但是,3G牌照久等不發放,公司危在旦夕,隨時面臨崩潰,你感到壓力巨大,甚至兩次得了重度抑鬱症。

在這種情況下,你會不會選擇進入房地產,或者選擇做小靈通?如果任正非奉行效果邏輯,今天的華為可能是什麼樣子的?

用任正非自己的話來說,“我們傻乎乎的”,“完全不瞭解ICT這個行業”,“也無法退出”,“只能咬著牙堅持到現在”,最後我們“進入了無人區”。

請大家反思一下:效果邏輯是否過於機會主義了,缺乏長期主義導向和戰略耐性?

採用整合性的方法教授《創業管理》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把效果邏輯和因果邏輯當做互補的關係,而不是簡單對立的關係。

我經常用“認知呼吸”的比喻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一呼一吸為之生命。我建議學生交替使用效果邏輯和因果邏輯,把它們當做悖論整合在一起,採用陰陽和一分為三的哲學框架來對待它們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合適的邏輯,這才是正道。

創業是一個複雜、動態的過程,所以,我們必須採用整合性的框架看待創業。多年來,我一直把蒂蒙斯《創業學》作為主要框架(商機-資源-團隊),然後,再把《卓有成效的創業》的部分內容穿插入每一個章節裡,形成有機的對沖。同時,為了體現中國情境和中國智慧,我把孫陶然的《創業三十六條軍規》作為一個有效的補充。

我認為,在中國的創業者裡,連續型創業者孫陶然首先總結出了比較系統性的創業方法論。但是,我們比較一下中國的創業者,最多也就是隻能寫出多少條軍規這種經驗性總結,而不能像Steve Blank和Eric Ries這些美國創業者總結出精益創業這樣的創業方法論(Methodology)。由此可見,不管是作為創業者或者學者,我們與美國頂尖高手之間的差距。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差距。

相比第一版,《卓有成效的創業》第二版做了很多的改進:融入了2010到2016年之間最新的理論進展;加了一些新的案例,讓我們對鮮活的創業世界有了更直觀的認識;調整了許多章節的順序,使之結構上更加合理;增加了全新的兩章內容,包括第15章(請求潛在的合作伙伴做出承諾)和第22章(關於技術),以此來強化效果邏輯在工具和方法(tactics)方面的開發。總之,《卓有成效的創業》(第二版)是一本貼近創業實戰,又有非常清晰的理論框架的書,可讀性非常強,強烈推薦。

我們應該如何走向未來?

猜猜看,這是哪本中文著作獲得了SAGE出版社亞太地區商業類暢銷書第一名?

答案是:田濤老師的《下一個倒掉的會不會是華為》。

這給我們什麼啟示呢?我想用最後一張PPT快速地總結一下我的演講,就是要建立學術自信,強化學術對話。

對任何事物永遠保持謹慎懷疑的態度。

It is a beautiful theory, but perhaps wrong。

不從眾,不跟風,保持學術遠見和思想定力。

保持距離,保持冷靜,保持懷疑!

坦誠辯證,理性對話。

STOP publishing empirical article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 Chinglish!

用中文寫出好的文章,然後,讓別人去翻譯吧!

改變文風,讓文章變得更有趣,讓更多人讀得進去!

保持真誠,保持好奇,保持活力!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學術是為了免於欺騙的人生”(深圳大學韓巍教授)。

祝大家“耗子尾汁”!

15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半導體科技向中軌修復,週四上漲幅度判斷在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