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核心提示」

海爾智家、海爾家電兩家公司業務重疊、管理層級複雜,導致內耗嚴重,張瑞敏撮合海爾兄弟合二為一,以解決經營效率問題。“兄弟”能否齊心協力抗擊格力、美的,打造物聯網生態圈,關鍵是如何從製造思維轉變為網際網路思維。

作者|李卓 秦海清

編輯|張洋

海爾智家在A股,海爾家電在H股,兄弟倆已經分割23年了。

年初,海爾集團開始謀劃讓兄弟倆合併,繁雜的合併程式貫穿整個2020年,終於在12月23日落定。海爾家電退市,海爾智家取而代之,海爾由此完成“A+D+H”全球資本市場佈局。

投資者反響熱烈,海爾智家H上漲5.63%,報收25.3港元,A股上漲3.86%,報收27.44元,市值達到2477億元。

一直被詬病的業務重疊、管理冗雜弊端,有望在海爾兄弟合併後得到解決。然而,海爾的霸主時代早已結束,不僅要面對老對手格力、美的的競爭,還要跟IOT之星小米搶奪智慧家居市場。

張瑞敏放言,海爾智家要為全球第一家物聯網化的上市公司,對海爾兄弟而言,壓力山大。

不得不合並

1997年,海爾家電從青島海爾分拆出去,赴香港上市,為的是股東利益最大化,以及管理層的激勵。

合併之前,“海爾系”存在從上到下的三層架構:海爾集團、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海爾集團為集體所有制企業,為A股海爾智家的大股東和實控人,在港股上市的海爾電器則是海爾智家的子公司。與友商美的、格力相比,這樣的股權結構就顯得頗為複雜。

光大證券研究所分析稱,海爾複雜的股權結構背後是公司複雜的利益體系——集團核心管理團隊的利益始終未獲得完全統一,這就導致整個海爾內部經營步調不一致,目標更加分散和多元化。

海爾智家跟海爾電器雖然是兩個獨立的主體,但業務劃分並不清晰。海爾智家主要負責冰箱、空調、廚電及海外業務,海爾電器主要負責國內的洗衣機、熱水器、淨水器製造及內銷渠道分銷業務。

然而,實際業務中,海爾智家同樣也涉及到了洗衣機、熱水器的生產銷售。這種情況下,導致海爾內部管理職能重疊、利益難以均衡、費用重複冗餘等情況。

費用的高企,導致利潤被侵蝕。2020年前三季度,美的、格力與海爾,分別實現營收2167.61億元、1258.89億元和1544.12億元,營收規模上海爾並不弱,但利潤率卻比友商低,只有5.19%,是兩家友商的一半。

為了效率,海爾智家與海爾電器“兩兄弟”,是時候團結起來了。

在海爾電器的私有化方案中,“效率”二字擺在了突出位置。

第一個效率是“提高運營效率,擴大規模效應及改善前景”。一方面,海爾智家與海爾電器業務整合到一起實現協同效應;另一方面,減少內部結算、簡化審批流程,意在降低內耗。

第二個效率是“減少同業競爭及關連交易並提高運營效率”。私有化完成後,海爾智家將“大包大攬”,整合所有品類,產品線重疊的情況或將不復存在。

第三個效率是“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海爾電器所有家電資產併入海爾智家後,或將促進海爾智家的綜合資金管理效率,從而最佳化海爾智家集團的資本結構,降低財務費用。

當然,這都是預期的效果,若私有化果真實現這麼好的療效,無疑將增強海爾的競爭力,但江湖早已不是海爾稱霸的那個江湖。

內卷的戰場

在白色家電這個老戰場裡,海爾早已不再稱王,格力、美的的光環要更為耀眼。

海爾當年不僅僅是白色家電的“大哥”,更是中國製造業之光。1996年,當時的國家經貿委宣佈,未來幾年重點扶植寶鋼、海爾、江南造船、華北製藥、北大方正、長虹6家公司衝擊世界500強。

榮光是屬於過去的。12月23日收盤後,海爾智家在A股的市值約為2477億元,而同一時間點,白色家電另外兩家巨頭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兩家公司市值分別在6464億元和3618億元,遠遠高於海爾智家。

據美的電器和格力電器的年報顯示,2004年度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的淨利潤首次超過海爾智家,而在2005年度格力電器的營收也超過海爾智家。2008年,格力電器營收420億元,超過了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的總營收418億元。

2006年以後,海爾的市值一直是白色家電老三的位置。在多數媒體的敘事裡,中國白色家電業已經形成格力、美的的雙巨頭格局。

其實海爾智家的營收並不差,但是淨利潤要比友商差一截。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財務資料,海爾智家的淨利潤只有格力電器的58%,只有美的集團的36%。

收入結構不同導致利潤不同。空調和小家電的利潤率要高於冰箱洗衣機。而後者剛好是海爾智慧的主要產品,在2019年冰箱和洗衣機總共佔營收的51%。

張瑞敏砸劣質冰箱的故事不知道是否還留在教科書裡,在消費者的心智中海爾一直都是冰箱洗衣機的好品牌,所以在這兩個品類上海爾仍然保持著最大的市場份額。根據奧維雲網的資料顯示,2019年度海爾系的洗衣機品牌線下零售份額為26.9%,高於美的系(美的、小天鵝)的22.9%。冰箱的市場份額更為突出,2019年上半年的市場份額是36.2%。

尷尬的是,這兩個突出品類並沒有帶來超額的營業利潤率,在2013年-2018年冰洗業務的營業利潤率為8%,僅僅領先第二名美的2個點。在海爾相對弱勢的空調品類上,卻遠遠弱於競爭對手,2019年海爾空調的毛利率是31.2%,而格力空調的毛利率高達37.1%。

冰洗業務佔比超過五成,利潤率更高的空調業務只能藉助高階線產品卡薩帝來破局突圍。據中怡康的資料顯示,海爾卡薩帝在1.5萬元以上高階空調市場份額中佔據絕對優勢,佔比超過40.66%。

不過自2011年後家電下鄉取消後,冰箱洗衣機的市場規模增速就開始減緩,市場廝殺從增量轉為存量博弈。空調的飽和狀態要更晚一些,在奧維雲網釋出的《2018年家用空調市場分析報告》顯示當年銷售量為5703萬臺,同比增長1.6%。

按照常理,當增速放款時市場集中度就會加強,對巨頭是一個利好,中小廠商生存不易。小米這個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以IoT的優勢開始不斷蠶食三大巨頭的市場份額。

2018年小米洗衣機和小米空調上市,2019年小米冰箱上市,小米自己不負責生產,只是負責流量、品牌、線上渠道以及IoT的未來故事。

海爾智家眼看小米打入腹地,祭出物聯網概念,試圖對海爾進行智慧化改造,跟小米在同一條賽道上講故事。

“智”的成色有幾分?

2019年7月份,青島海爾更名為海爾智家。

IoT是家電三巨頭的共同戰略,但海爾顯然要更為激進一些,把名字都改了。深信儒學的山東人信奉“名不正言不順”。

據海爾智家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在今年上半年智慧家電銷量同比增長20%,網器繫結量增長111%。場景方案銷售62.7萬套,同比增長65.75%。物聯網生態收入37.7億,同比增長96%。

與之對應的是,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分部收入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是153億元人民幣。由於雙方公佈的口徑幾乎不一致,所以並沒有辦法進行直接對比,只能作為一個參照。

在海爾關於IOT業務的敘述裡,智慧家電的銷量和網器繫結量只公佈了增長率,並沒有公佈資料,而場景方案銷售量相比動輒數千萬臺的冰箱數量顯然有些單薄。

從海爾官網來看,“智家”的智家場景產品主要有智慧廚房、全屋洗護、全屋用水、全屋空氣和全屋智慧。智慧廚房包括了一個生鮮電商平臺、可以根據灶具狀態自動開關的智慧煙灶、可以檢視食物是否過期的智慧冰箱以及一個個性化膳食方案定製。這個方案更像是一個智慧家電的簡單拼盤。

如果用過小米產品的讀者大機率會下載過一個叫“米家”的APP,這是小米IoT使用者的手機入口和智慧裝置管理平臺,可以透過這個APP新增小米系的智慧家居。

海爾智家的APP就叫海爾智家,截止2020年7月,海爾智家APP使用者日活峰值達到52.2萬人,較20年4月增長132%,活躍資源方9289家,較20年4月增長194%。

根據七麥最新的資料顯示,海爾智家在IOS上的生活類是第39名,而小米是第14名,美的“美的美居”是第36名。在安卓上各大廠商和第三方應用商店的下載量,海爾智家也要少於美的美居,但評分要高於後者。

小米IOT的迅速壯大和它的生態鏈有關。小米投資了近百家硬體企業,其中的石頭科技甚至成為A股中股價第二高的公司,這些企業可以天然地成為小米IoT的資源方和更為緊密的供應商。

在家電行業浸淫多年,海爾還是在製造思維的舒適圈內打轉,奉行製造與供應的關係,而少了網際網路的開放思維。

如果要讓海爾更為“智家”,顯然要更為開放,這樣才能打造一個豐富的生態圈。

14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市值跌去九成,直播電商“鼻祖”蘑菇街,還頑強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