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行到了11月份,卻一點都不消停。
繼歐洲央行之後,美聯儲也宣佈降息了,而且是今年第三次。
有圖有真相。
然後採用倒敘的方式再來回顧一下,其他國家的降息情況:
歐洲中央銀行9月12日召開貨幣政策會議,宣佈下調歐元區隔夜存款利率至負0.5%,創歷史新低。
節目還指出,不僅是歐洲,今年以來,全球已經有30個經濟體相繼宣佈降息,很多國家採取了零利率甚至負利率。
業內人士指出,負利率現象趨於規模化、長期化、普遍化的背後,是對全球經濟的暗淡前景預期,以及投資者對安全資產的渴求。
中國的情況,大家就更不陌生了,從一年期存款利率的變化,到上個月監管調整準備金評估利率,妥妥的一條下降線:
這樣的大趨勢下,年金已經不是買不買的問題,而是應該怎麼買的問題。
不要迷戀4.025%
首先,再次強調,4.025%定價的產品,客戶實際收益率不一定就比3.5%定價的高。要看一個產品相對客觀真實的收益情況,一定要拿到具體案例,分析IRR,才相對科學。內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就是資金流入現值總額與資金流出現值總額相等、淨現值等於零時的折現率。
怎麼算?百度IRR或excel開啟直接計算%,都可以。這個是考慮了時間價值的資料,比你簡單拿“總收益/總保費”的比值判斷產品好壞要科學的多。
現在市面上的產品,二三十年後,如果IRR能超過3%,就是不錯的了。
但是,IRR也不是全部,它也只是買年金險的參考要素之一。就像買重疾險,費率並不是唯一考量因素。
而且,更怕的是,有些人,一旦學會了IRR,就拿著它當尚方寶劍,走到和理財比高低的歪路上去。
年金不是理財
這個問題,真是說了N次,但是仍然有人會在看到上面的資訊後甩過來一句,3%就高啊,放銀行還能到4%呢。
首先,IRR是複利的概念,銀行理財是單利,此其一,且目前銀行理財收益直線下降,前幾天我還真關注了一下理財產品的收益,能過4%的聊聊,且資金起步門檻都很高,八卦姐問完就“對不起,打擾了”。當然,收益高低並不是年金險和理財的根本差異所在;
如果你有筆錢,預計這兩年內就要用,那就去買理財或其他投資類產品(當然,安全和收益性另說,爆雷之類的這兩年已經太多了,咱也不敢問,咱也不敢說~~),別買保險,否則你上來就會說,哇,這麼多年才返還本金,好慢啊,第一年現金價值那麼低,要退保的話損失不是很大。哎,有這想法的人,就沒做好買年金險的準備,勸你回去想想,否則買了後悔,要退發現有損失更後悔。不是年金險不好,只是還不適合現下你的想法。
首先,年金險一定要長期持有,時間和複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組合在一起威力巨大,這個公式之前也發過很多遍了,再重溫一下:
其次,年金險的購買順序在保障類產品之後,這個不管什麼時候,我都是堅持的,保險首先是保障,你啥重疾或壽險都沒買呢,上來就買年金,路子錯了,回去重走。當然,除非你情況特殊,比方年齡已經比較大了買重疾類產品倒掛了,或者身體情況特殊只能買年金險了,
還有一個呢,如果資金允許,年金險儘量不要選太長年繳的,這個和重疾險不一樣。當然了,也別買太少,一兩萬的真沒啥意思,除非你就當強制儲蓄。
如果話都說到這兒了,你還是認為,我不管這麼多,就看收益高低。得嘞,慢走不送您吶。
再說結算利率
這一點,不知該喜還是該憂。這兩年(嚴格說起來去年這股風非常盛,由於個別公司開門紅的原因),階段性根據保單大小區分結算利率的做法,頻頻出現。這沒什麼不好的,本來你資金量大,有資格獲得更高的結算利率,也很合理(銀行的產品不是一樣根據額度有不同的回報)。但問題就在於,一小撮公司或個人,把這個作為產品的唯一或最主要的來賣,隨便感受一下(哪個產品大家也知道了):
來來來,讓我們一起深呼吸,然後清清眼睛:
首先,5.3%絕對不是保證的,也不是長期的,更不是終身的!而只是目前這個產品公佈的結算利率,它既不代表將來,更不代表保證。Nobody能給你這樣的保證,好麼?即使與國同慶也不能;
其次,5.3%不是你所交保費的5.3%,而是要扣除費用之後進入萬能賬戶的錢,才能享受這個%,而且再次強調,一次5.3%,不是終身5.3%(這樣的話竟敢放到螢幕上,膽子真的很大了);
再次,這家的5.3%不一定就比那家的5.1%甚至4.5%好,如上所說,年金險一定要看長期,如果這個公司的萬能險結算利率忽上忽下,你就要多留一個心眼了,等開門紅關鍵階段過去了會怎樣?歷史走勢如何?如果你只是衝著5.3%買的,並且相信“美好的事情一直在發生”,那麼,我只能默默祝福你。
好了,就說這麼多,最後總結:
1.利率下行的情況下,年金險優勢凸顯,體現在安全性穩健性以及長期增值的能力。
2.不要迷戀4.025%或定價利率,要看實際收益率,IRR是個不錯的指標,但是也別走到一味比較IRR高低的誤區;
3.理智地看待年金險的收益水平,它的穩定性、安全性、長期性,是其他金融工具不能比的,更別拿年金險和理財產品做比較;
3.萬能結算利率超過保證利率以上的部分是不保證的,不管說得多好聽,胸脯拍得多響,沒有一個人敢給你保證,現在公佈的結算利率不代表將來,更不是終身的;
4.還是先買保障類產品,然後再考慮年金險。
沒有壞的產品,只有不好的引導,以及不合適的產品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