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崑山城市美景(8 月25 日攝) 季春鵬攝/ 《了望》新聞週刊

崑山有戲!在鄉土中國向城市中國演進的巨集闊大戲中,崑山從後起者裂變為領舞者。這個面積不足一千平方公里的城市,2018年綜合實力、綠色發展、投資潛力、科技創新、新型城鎮化品質等指標均列全國縣級城市首位。領跑縣域經濟14年,這裡有最中國的城市脈動。

崑山近年來一直在追求構建人與城、城市與自然、本土歷史與現代氣質和諧共生的發展新格局。崑山從可持續發展能力、城市競爭力、城市底蘊、城市宜居四個維度去打造更加綠色的生態之城、更加開放的創新之城、更加包容的人文之城、更加便捷的共享之城的實踐和治理邏輯,為中國中小城市從全面小康邁向現代化,提供了生動的案例和借鑑。

今年是崑山撤縣建市30週年,2月,崑山被江蘇省確定為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地區之一,《了望》新聞週刊記者蹲點調研,求解一座城市如何既融入澎湃的時代發展大潮,又堅守獨特的城市核心氣質,在城鎮化浪潮中,逐漸崛起為一座有格局、有魅力、有溫度的特色之城。

1

雙面“繡”崑山

崑山經濟總量連續14年居全國百強縣首位,2018年人均GDP3.48萬美元,高於南韓、接近日本。

8 月23 日,古鎮周莊,演員和遊客在《四季周莊》演出中表演婚慶民俗 季春鵬攝/ 《了望》新聞週刊

公元464年,祖沖之調任婁縣(崑山前身)縣令,後在此地13載。縱為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精確推算到小數點後7位的人,他也無法推想出千餘年後這方水土的鉅變:崑山經濟總量連續14年居全國百強縣首位,2018年人均GDP3.48萬美元,高於南韓、接近日本。

崑山祖沖之路長12公里,其中一段與杜克大道相交。南北朝著名的科學家,與擁有蘋果公司現任執行長蒂姆·庫克等知名校友的美國杜克大學,在中國江南不期而遇。

相容幷蓄、風格多元,是《了望》新聞週刊記者對崑山最深切的感受。如同蘇州刺繡的頂級技藝雙面繡——同一塊底料、同一次過程,呈現出繡面圖案正反如一的奇妙效果。

快與慢的城市節奏

大漁湖,由燒磚取土坑改造而成,每週六上演世界最大水影秀,跨度350米、最高噴射60餘米,還將《牡丹亭》等崑曲植入絢麗水幕中。

噴泉時高時低、音樂時而激昂時而婉轉、畫面在巨集大壯觀和靈動秀美之間切換,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生機勃勃、張弛有度。

7月22日上午,峰昆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順利拿到營業執照,剛好是崑山的第40萬張。總人口277.4萬,戶籍人口90.3萬,市場主體竟多達40萬個。

崑山今年以“白皮書”形式出臺23條優化營商環境新措施,對照世界銀行評價指標,涵蓋開辦企業、稅務服務等方面。“細則很具體,可操作,與國際接軌,助力開放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變。”崑山市委書記杜小剛說。

通力電梯235米高的試驗塔是崑山地標之一。這家芬蘭公司1996年落戶,2018年納稅12.75億元。試驗塔代表著崑山外向型經濟的高度:集聚56個國家和地區的8400多家企業,包括48家世界500強企業。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經貿形勢,崑山上半年仍跑出了“加速度”:新設外資專案128個,其中超億美元專案8個;累計完成進出口2640.7億元,同比增長2.6%。

前一步車水馬龍,後一步亭臺樓榭。經濟飛速運轉的崑山,有慢生活的另一面。

崑山人喜歡吃麵,除了名聲在外的奧灶館,街頭巷尾小店生意也好。人們吃完麵習慣到公園走走。蜿蜒的園路、考究的植物、江南園林的詩意畫風,喧囂嘈雜被擋在牆外。散佈在崑山市區的微型“口袋公園”,成為市民休憩好去處。

崑山城鄉交融,最遠的周莊開車50多分鐘也能到。周莊四面環水,依河成街,橋街相連。灰瓦、木門、雕花窗,明清時代的房屋,溝壑縱橫的古樹。船孃划著小船,樹影婆娑,正好慢享這“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的愜意。

大與小的城市治理

崑山名中帶山,其實只有一座形似馬鞍的玉峰山,當地人開玩笑說它“高8848——釐米。”雖無高山,但崑山人卻站位高、眼光遠。

規劃全長逾41公里、貫穿崑山的蘇州市域軌道交通S1線,總投資超294億元,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四年後竣工,將與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無縫銜接。

投資120億元、崑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史上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專案——中環快速路已開通執行,助力崑山由平面交通邁向立體交通。

《崑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2018年審議通過,提出把崑山“從製造業強市發展成為功能綜合的現代化大城市”,為全省示範。

大動作頻頻的崑山,城市管理猶如繡花般精細。崑山市市長周旭東說,作為外來人口大市,要管理和維護好社會執行系統,需在細微處見功夫、見品質、見情懷。

水鄉韻味的裝修風格、寬敞整潔的大廳、規範的門頭標牌、可遠端監管的智慧秤,經標準化改造後的江南生鮮農貿市場如同超市。從“髒亂差”到“潔淨美”,崑山市民時常從身邊的變化感受到城市治理者的細心。

崑山外來人口尤其年輕人多,不少人喜歡吃燒烤。面對影響市容的燒烤店,崑山不是一關了之,而是引匯入室規範經營,並要求加裝淨化設施,減少餐飲油煙。既讓老百姓吃得便利、安全,又不影響交通和市容。

傳統與時尚的城市格調

九月江南的午後,Sunny耀眼、微風拂面。崑山杜克大學裡,平靜的水面倒映著四周極具現代感的建築。作為中外高等教育的探索性實踐,學校助力崑山打造國家一流產業科創中心。

杜克二期校園已開工建設,主打青瓦白牆的本土色調,同時引入北美校園的景觀元素,體現出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的城市理念。

兼備傳統與時尚風貌的,還有錦溪鎮祝甸磚窯。這裡被住建部評為“最佳廢舊建築再利用例項”,成了崑山新晉的“網紅打卡點”。

祝甸村三面環水,清初時沿岸建有38座窯,現在尚存8座,是江南地區僅存的一處磚窯遺址。現在被改造為古窯文化園,徜徉其間,就像穿行在歷史與現代交錯的摺疊空間。

“留下鄉愁是鄉村演變的底線。”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是祝甸磚窯文化館專案的設計者。在他看來,把這塊“不合時宜”的舊址保護下來,是對歷史文化最好的尊重和報答。

崑山智谷小鎮被評為“全國最美特色小鎮50強”,擁有杜克大學、崑山工研院、清華科技園等科教資源,和陽澄湖等生態資源。建築採用紅磚彩瓦,歐式風情明顯,卻又精巧地融合了崑曲等不少本土傳統元素。

在秦朝時設縣、距今2200餘年的崑山,“我們能觸控到時尚的最前沿。”前來參加青年電競大賽的選手們如此談及對崑山的印象。

綿柔與堅韌的城市性格

一壺清茶,幾盤青豆、瓜子、醃菜,幾張八仙桌,幾十位村民圍坐,開誠佈公,坦率交流。這是崑山的“吃講茶”習俗。

崑山古鎮上,居民和睦相處,有問題就像“吃講茶”這般,坐下來調解協商。

作為一座典型的江南水城,水孕育了人的溫情。說著一口吳儂軟語的崑山人,待人友善,對於已是本地人口兩倍的“新崑山人”,顯示出很強的包容性。

“不知不覺間到這城市已十年,已不再是那懵懂的少年。”來自安徽的樑立鶴根據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創作了《晚安吧,崑山》,引發了不少人的共鳴。他說這裡沒有外地人概念、更沒有地域歧視。

綿柔和堅韌,交織在崑山人性格中。老一輩創業者當初為一個專案,可以跑102趟南京,小麵包車沒空調,在車廂裡鋪上厚厚的報紙,開一段路就下來給報紙上澆一桶水降溫。靠著這股勁,崑山很快趕超了東部沿海多個國家級開發區。

“崑山之路”創始者、87歲的原市委書記吳克銓回憶,當年聽說一家日本企業計劃在蘇州投資,他立刻趕到蘇州輕工局,懇請把崑山加入外商考察名單。“我說給崑山一個機會,試一試。但心裡篤信,只要他們來了,就一定走不掉!”老書記平緩柔和的語氣中透著堅毅和自信。

瀾起科技是國內晶片龍頭、科創板首批上市企業,2017年落戶崑山,2019年初投入執行。目前人數不到300人,其中60%為研發人員。夏駕河科創走廊的一幢科技創業大廈,交給瀾起免費使用5年,今後還會吸引其他企業入駐,逐步打造產業鏈,體現出崑山政府招商的誠意和做事的力度。

崑山市區的金鷹大廈最高處251米,站在此處眺望,931平方公里的市域範圍大部分可見,建築錯落有致,綠地穿插其間,古老的吳淞江、婁江穿城而過。東眺上海、西望蘇州,正是學習和追趕的目標。

充滿韌性的崑山,不掩飾繼續當領跑者的雄心。祖沖之曾這樣描述做學問的態度——“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釐,心窮籌策”,恰似崑山人做事風格,這也正是崑山的底氣所在。

2

崑山脈動

江蘇崑山好孩子集團生產車間(2016年4月18日攝) 季春鵬攝/《了望》新聞週刊

◇創造全國2%進出口總額的崑山提供了外向型經濟崛起樣本,更實踐出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背景下,產業與城市的良性互動、共生共融之道

◇從推進工業化程序,實現新產業“從無到有”到實現產業價值鏈攀升,在“微笑曲線”兩端發力,崑山一直率先探索,其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生動實踐

◇按照“減量發展”要求,崑山在高階產業上做“加法”,在落後產能上做“減法”,率先提出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一流產業科創中心”

每年秋風起時,大閘蟹上市,以陽澄湖的名氣最大。生長於湖邊的崑山人,敢於“第一個吃螃蟹”:國內率先自費創辦開發區、引進江蘇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設立全國首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

從農業小縣躍升為全國縣域經濟領頭羊,源於永不停息的改革創新精神和擁抱時代大潮的開闊胸襟。崑山堅守實體經濟,持續推動產業向中高階攀升,培育先進製造業體系,已形成兩個千億級和七個百億級產業叢集。

崑山的發展被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實踐。作為江蘇確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地區之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又率先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

二元結構國家的現代化都從工業化和城市化起步。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成果顯示,崑山已連續3年囊括新型城鎮化品質、投資潛力兩項第一。創造佔全國2%進出口總額比重的崑山,提供了外向型經濟崛起樣本,更探索出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背景下,產業與城市的良性互動、共生共融之道。

敢於爭第一、勇於創唯一

崑山“農轉工”轉折點發生在1984年,利用國家沿海開發開放戰略機遇,自費興辦“工業小區”。崑山開發區4年集聚30多家企業,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後,又緊抓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等機遇,形成以開發區為龍頭,帶動鄉鎮工業小區發展的開放格局,外資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時隔多年,臺商宗緒惠仍清晰記得初來崑山的情景:馬路兩邊全是農田,晚八點後就無處吃飯……宗緒惠2017年當選為崑山臺協會第十三屆會長,企業會員1487家。他笑言,當年很多臺商都是被“半路攔截”到崑山的。

“剛開始根本不知道崑山這個地方,只是到上海、蘇州路過這裡,休息一下、上個洗手間,結果受到熱情邀請。”宗緒惠說。當時那麼窮的一個縣,卻展現出非凡的抱負和氣魄,把臨近上海的地理優勢和重商、親商的政府服務發揮到極致。

2000年是崑山發展史上又一個里程碑。電子資訊產品出口格外需要高效快捷的海關通關服務,崑山率先建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大幅提高通關效率,促使臺灣地區膝上型電腦代工企業紛紛進駐,包括仁寶系、資通系和富士康系。

崑山開發區管委會原主任宣炳龍記得,為了出口加工區他跑了80多趟北京,辛苦但很值得,崑山生產的膝上型電腦和智慧手機隨後佔據全球大半市場份額。做大規模的同時,崑山前瞻性培育產業叢集,快速形成以電子資訊、精密製造為主導的產業集聚,現在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產業已雙雙成長為“千億級”。

與很多地區一樣,崑山也曾利用人力成本低等優勢,吸引產業鏈低端的加工、裝配及製造等環節。為推進產業迭代升級,崑山積極引進外部研發機構、企業研發中心,並與國內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其中,以龍騰光電為核心的新型光電產業鏈的形成和投產,標誌著轉型升級的實質性突破。

產業升級過程中,最重要是因地制宜、甄選適合當地的高階產業。崑山鎖定光電、半導體、小核酸及生物醫藥、智慧製造四大產業,2018年四大產業產值達2023億元,同比增長18%。

龍騰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志承稱讚崑山政府“有獨到之處”,先做全面的園區規劃,後引進相關企業,“產業鏈招商”優勢明顯。以龍騰為例,園區上中下游各類企業齊全,形成“原材料—面板—模組—整機”的完整產業鏈,讓採購成本大幅下降。

產業是城市的骨骼,沒有產業的城市站不直、走不遠。崑山“以產興城”道路上,民企和外企齊頭並進。特別進入21世紀後,大力實施民營經濟趕超戰略,支援民營企業自主創新,2007年從事外向配套的民營企業突破1500家,至2018年,崑山664.5億元的總稅收中,民企納稅額達375億元。

誠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盛玉林認為,外界評價崑山時,有時會說代工企業的技術含量低,事實並非完全如此,其中一些企業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比如誠泰70%的部件是自己製造,在全球擁有180多個專利。

長期關注崑山發展的南京大學教授張二震認為,開放條件下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推進工業化程序,實現新產業“從無到有”。二是產業價值鏈攀升,在“微笑曲線”兩端發力,獲取更多的國際分工利益。崑山一直率先探索,其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生動實踐。

提高“含綠量”探路低碳發展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崑山迎來了撤縣設市30週年,縣域經濟領跑者站上了新的起點。作為黨的十九大後江蘇首個報送省政府審批的地方城市總體規劃,《崑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被寄予引領高品質發展、為全省示範的厚望。規劃最突出的一點,是堅持“減量發展”理念,明確了建設用地和能耗排放“減量”、空間效益“增值”,堅決守住生態環保底線。

多年高速發展後,“崑山之路”遭遇了嚴重的發展瓶頸:土地開發強度越過30%的國際警戒線,遠超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規定的人均建設用地上限;林木覆蓋率僅為18.63%。

崑山市市長周旭東說,按照“減量發展”要求,要在高階產業上做“加法”,在落後產能上做“減法”,加快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讓經濟發展加快從“量的積累”向“質的躍升”轉變。

低端落後產業界定、實施企業技改提升工程、健全綠色考核機制,從2016年12月開始,崑山已全面啟動推進“去產能”。針對化工、電鍍、噴塗等重點行業,量身定製了鼓勵企業自行淘汰落後產能的獎勵補助政策。電鍍產線,自行拆除;化工生產,自行關停;噴塗作業,自行取消;集塵車間,自行升級……在崑山開發區,數十家企業主動淘汰落後產能或老舊工藝。

今年一季度,崑山市整治“散亂汙”企業490家,其中關停取締229家,整治提升261家;淘汰落後產能企業69家,但地區生產總值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同比增長了7.4%和10.6%,原因在於利用淘汰出來的空間去招新產業、培育新動能。

崑山原鑫源燃煤熱電廠原址經過改造升級,打造成射頻半導體產業創新基地。經測算,每年可減少煤炭消費26萬噸、二氧化硫排放265噸、粉塵排放40噸,預計未來產值超100億元,成為傳統工業開發區向科創園區轉型的典型案例。

2018年崑山高新技術產值、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為48.8%和47.9%,比上一年度各提高2.4和1.6個百分點。工信部第四批綠色製造名單中,崑山5家企業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與產業迭代升級同步,崑山新型城鎮化的“含綠量”也在顯著提升:

按《崑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要求,保持330萬規劃人口規模不變,並將其作為人口容量上限,規劃期末建設用地規模從433平方公里縮減至406平方公里以內。全市保持水面率16%不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6%以上。

與很多園區一樣,崑山開發區在發展初期,也經歷過規劃不足、無序發展,缺少相關生活配套,與城市隔離,產生環境汙染等問題。隨著迴圈經濟和綠色發展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崑山設立花橋國際商務城和高新區時,一開始就注重研究產業發展不同階段的實際需求,提前佈局城市功能配套設施,營造生態綠色的城市氛圍。

《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年首次推出綠色發展指數,崑山名列第一。繼續當好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先行軍的同時,崑山正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生產生活之中,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良性互動。

全球視野下謀“全新一躍”

1984年崑山起步時,市委市政府曾赴深圳學習,為創辦工業小區“取經”;去年,崑山黨政百人代表團再次南下,觀摩學習產業創新、產城融合的做法。

比照深圳,因改革而立、開放而興的崑山,率先提出要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一流產業科創中心”。

“從國外科創城市發展歷程看,城市競爭實力歸根結底源自創新能力。”崑山市委書記杜小剛說,依託成熟的製造業基礎,搶抓技術變革機遇,深入推進轉型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正是新時代下崑山謀求的新作為。

創辦崑山杜克大學體現出崑山的全球視野。2013年獲教育部批准正式設立以來,相繼建立11個國際科創平臺,包括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大資料研究中心等,獲國內國際科研專案49個。以計算影象技術研究中心為例,推出了全球首款億級畫素手機攝像模組產品。

實施“祖沖之自主可控產業技術攻關計劃”,被視為崑山利用全球科教資源、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又一創新之舉。攻關計劃啟動儀式上,崑山面向全球高校院所、科研機構、行業組織等,釋出千項企業技術需求,115家企業累計出資16.8億元,徵集解決方案,意在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關,打造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專案,真正邁向產業鏈高階。

進一步推進高水平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是崑山打造“國家一流產業科創中心”的必由之路。截至2018年底,崑山累計引進和形成省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36家,佔江蘇總數的16%。

引進並留住國內國際高階企業,城市功能完不完善、配套到不到位、生活便不便利是一個關鍵因素。崑山以往先發展產業,由此吸引人,隨之擴大城市規模;現在重構三者關係,先想方設法營造好的城市環境,吸引高階人才,進而促進高階產業發展。

在崑山高新區,多個現代化的標誌性建築拔地而起。這裡借鑑了國際經驗,由過去單一的“經濟體”向“科技新城”轉型。智谷小鎮作為核心區,計劃用最小的空間資源達到生產力的最優化佈局,在創新整合與功能擴散之間、在城市化與鄉村振興之間、在生產生活生態生機之間找到平衡點。

從1個人到350人、從零客戶到合作伙伴遍天下、從全年訂單133萬元到單月訂單3000萬元以上……自2012年回國來到智谷小鎮創辦通訊技術公司,袁濤的事業不斷“裂變”。“智谷小鎮很多方面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包括生態理念、創新環境、生活配套等。”他說。

智谷小鎮是崑山產城融合的一個縮影。從“以產興城”到“產轉城升、產城共榮”,崑山著力建一流城市、聚一流人才、育一流產業,站在新時代發展座標系上,擁抱全球開放大平臺。

“放眼世界,推動崑山‘全新一躍’,打造‘崑山之路’的全新起點。”杜小剛說,要拿出當年自辦開發區的精神和魄力,積極探索建立國家一流產業科創中心之路。

3

打造“一生之城”

聚焦民生小事,精細化實施,不斷縮小貧富差距、彌合城鄉鴻溝,崑山把共享理念厚植於城市發展中。

8 月26 日,崑山市周市鎮永共村為老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將午飯端給老人季春鵬 攝/ 《了望》新聞週刊

崑山的熱度,即使沒有去過也大多有耳聞;但它的溫度,需要實地體驗才能感受:90多萬本地人和180多萬外來人究竟怎樣生活?城鄉還有多大差別?社會弱勢群體得到哪些保障?

《了望》新聞週刊記者實地採訪了解到,崑山把群眾的獲得感作為評價政府工作的重要標準,聚焦民生小事,精細化實施,不斷縮小貧富差距、彌合城鄉鴻溝,努力把共享理念厚植於城市發展中。

從“有居”到“宜居”

“道路修繕擴寬了,車位重新調整了,每個單元都安裝了樓道門和監控系統,老人和孩子都有了活動場地……看,我們小區變得多漂亮!”中華北村居民蘇鳳寶和鄰居們拉著本刊記者參觀,幸福溢於言表。

激動是當初委屈的釋放。幾年前,蘇鳳寶的孫子要結婚,兒子和他商量要賣掉中華北村的房子,到附近商業小區買一套婚房。“兒子說,就中華北村的房子,姑娘都不願意嫁過來。”

中華北村屬於崑山較早建成的動遷安置小區。房屋建築破舊、停車混亂,一下雨滿地積水,而且亂搭亂建、群租現象嚴重。2018年9月,崑山各級財政投入約7000萬元改造中華北村。改造工程打破以往政府部門、建設主體、設計單位、建設單位的“閉環”,改為實地走訪、考察,充分聽取和採納居民的意見建議。

包括中華北村在內,2018年崑山啟動改造老舊小區27個,惠及居民1.4萬戶,2019年還將改造17個老舊小區。“群眾需要什麼就完善什麼。”崑山市住建局老小區改造辦負責人潘雋說,改造不止於外觀形象,更在於解決停車、地下排水、屋面滲水等“難點”“痛點”。

崑山花了數年時間打造出“15分鐘生活圈”,主城區內步行15分鐘必有公園綠地。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範圍建成各類公園160個,其中5公頃及以下小遊園106個,下半年計劃再完成新建、改建小遊園25個。

社群衛生機構同樣15分鐘步行可達。2017年崑山全面啟動實施基層衛生管理體制改革,迄今共新改擴建33家社群衛生機構,並努力搭建“綠色通道”,通過電話、QQ、微信,為患者提供就醫諮詢和用藥指導服務。

崑山市市長周旭東認為,民生工程涉及面廣,群眾期盼高,要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上下功夫,讓老百姓生活更加便利,真真切切增強幸福感和獲得感。

對弱勢群體的救助保障,是城市的民生底線。崑山將“因病因殘家庭致貧返貧”作為兜底保障重點,推動生活救助、醫療救助、就業救助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構建“大救助、大協作、大聯動”現代社會救助政策保障體系。實施精準幫扶政策以來,困難救助物件減少了1333人,降幅33%;發放大病醫療補貼7160萬元,惠及16877人;幫助病殘困難家庭解決就業67人。

杜舉良出生於1949年10月15日,與新中國“同齡”。他感慨崑山這些年變化太多,比如小區改造、廁所革命、口袋公園等等,都體現了一心一意為人民謀福利。“民生工程要花不少錢,崑山肯把錢用在老百姓身上,是讓我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城鄉“幾無差別”

紅花綠樹環繞著翻建的漂亮農房,河道碧波盪漾,岸邊綠樹成蔭,垃圾桶擺放得整整齊齊……走進澱山湖鎮六如墩村,難以把眼前場景和農村的傳統形象聯絡起來。“現在在村裡生活一點不比城裡差,空氣好、環境美。”村黨總支書記陸志斌說。

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崑山湧現出一批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村落。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實施整治工作以來,各區鎮累計投入6000萬元,用於新建、改造公廁,以及新建生活垃圾就地處置站,另投入5.6億元實施清水工程。

早在2002年,崑山就開始探索城鄉發展一體化,把931平方公里市域作為整體來規劃,強化城鄉聯絡和市域整體意識,從城市核心區、城市副中心、特色鎮、新型社群、自然村落五個層面來推進建設。

現在的崑山,累計建成300多個城鎮及農村社群公共服務中心,廣大居民在家門口便可享受行政管理、便民服務、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的便利。

為徹底打破城鄉二元制度鴻溝,崑山不斷有創新性制度安排:2003年在江蘇率先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區分,2004年實現農民與城鎮職工一樣“刷卡看病”,2005年允許農民通過靈活就業參保平臺納入城保,2008年實現低保標準城鄉並軌。

實現城鄉一體,還需持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武神潭村依靠養殖陽澄湖大閘蟹,種植有機蔬菜,發展鄉村旅遊,2018年實現村集體收入5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000元。

崑山是全國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市。2017年5月,王素娟與丈夫辭去工作,入駐崑山澱山湖現代農業示範園,註冊成立農業科技公司,種植蝴蝶蘭。她說現在做農業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要講科技含量,善於經營管理。

“我告訴女兒,以後有人問起我們的職業,直接說‘新型職業農民’就好。”在王素娟心中,“農民”已經成為值得一說的體面職業。

幸福崑山“不見外”

對於崑山百餘萬外來人口來說,2004年有特殊意義:這一年,崑山發行了一本《崑山新市民幸福指南》,並將“外來人口管理辦公室”更名為“新崑山人工作委員會”,由過去強調外來人口不能做什麼,轉變為督促政府部門去為外來人口多做些什麼。

43歲的蔣寶娣來自安徽涇縣,在崑山已經生活近20年,一直在朝陽新村開小超市。“兩個孩子也都在崑山讀書。今年3月,我們一家已經正式落戶了。”蔣寶娣說,“買房、積分都能落戶。很多新崑山人選擇在此紮根。”

如何讓隨遷子女享受教育公平,是崑山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為解決供需矛盾,僅“十二五”期間就投資69億元,新增學校83所,新增學位9.3萬個;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推出積分入學制度,積分包括房產年限、參保年限、遵規守法等指標。對未能取得公辦學校就讀資格的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崑山想方設法“統籌入學”,儘可能安排到民辦學校。

崑山還注重打造平等的就業環境。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符合條件的外來勞動者納入一次性開業補貼、創業租金補貼、創業社保補貼等政策範圍。另外,2018年起凡符合條件的外來勞動者均可享受1000~2000元不等的失業保險支援技能提升補貼,以實現能力素質提升。

崑山當地網路論壇曾經發起“如果沒有新崑山人,崑山會咋樣?”討論。雖然有人認為外來人增多給城市管理帶來一些挑戰,但是更多市民認為,現在的崑山,從衣食住行,到企業發展,再到城市建設,已經離不開新崑山人。崑山需要“新崑山人”。

張浦鎮新巷社群是流動人口聚集地,也是國家級首批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示範社群。胡榮祥是社群退休黨員,作為異鄉人,他經常被社群邀請參與各項活動,“小區裡沒有當地人和外地人之分,一起努力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崑山市委書記杜小剛說,之前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新崑山人的付出和奉獻,應聚焦“入住”“入職”“入學”等關鍵點,讓新崑山人得到均等服務、找到心靈歸屬,由此將這裡視為能夠長期工作和生活的“一生之城”。

4

賡續古韻的現代城市

以“沉浸式”的態度和方式,梳理鉤沉歷史脈絡,崑山把文化傳承作為城市發展的“根”“魂”,讓歷史文化保得住、留得下、傳得開。

8 月25 日,崑山市千燈中心小學,小昆班的孩子在練習基本功季春鵬攝/ 《了望》新聞週刊

不少崑山人的一天,是從一碗奧灶面開始。長達6個小時文火煨制,分為紅湯、白湯,芳香濃郁;麵條細軟、爽滑、筋道;澆頭為佐面的菜餚,種類之豐富,幾乎就是蘇幫菜的菜譜。

崑山人常說,“吃麵靠湯,唱戲靠腔。”他們的一天,常在一段崑曲中結束,唱腔悠遠婉轉,文辭典雅藻麗,舞蹈飄逸出塵。與義大利歌劇、德國古典音樂同被視為人間“雅樂”的崑曲,在它的家鄉被賦予更多生活氣息。

百年曆史的奧灶面和“百戲之祖”崑曲,浸潤在平常生活中,折射出崑山對“保源”“續根”的態度:崑曲進學校、進企業;古鎮“修舊如舊”,儘量保留傳統民俗的原生態;設立“顧炎武紀念日”,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來涵養市民素質、塑造城市精神……崑山以“沉浸式”的態度和方式,梳理鉤沉歷史脈絡,把文化傳承作為城市發展的“根”“魂”,努力讓歷史文化保得住、留得下、傳得開。

崑曲六百年,最美在今朝

漫步崑山,隨時隨地能感受這座城市對崑曲的鐘愛:飯店、書店、學校、辦公樓,甚至公交站臺的顯示屏上,入眼入耳的都是華麗的頭飾戲服和繾綣的唱腔;陽澄湖畔,融合聲光電的音樂噴泉,巨幅水幕中展演的是崑曲的水袖紅妝。

“崑曲姓昆,是崑山特有的文化記憶和城市名片,也是崑山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被譽為“崑曲王子”的張軍說。作為改革開放同齡人,他從12歲開始學習崑曲,見證了古老藝術從門庭冷落到備受關注的歷程。

1993年投資250萬元修建“崑曲博物館”;2012年投資逾10億元建成文化藝術中心,內設“崑曲劇場”;2015年成立當代崑劇院,填補沒有專業表演團體的空白。“載體越來越完善,演出越來越活躍,人才培養越來越合理,崑曲發展的土壤日漸豐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崑曲專家毛偉志評價道。

眼波瀲灩、身段婀娜、水袖翻飛,石牌中心小學孩子們的表演博得圍觀者陣陣掌聲。他們的師傅、蘇州崑劇院副院長俞玖林說,每到開學季,學校是否開設小學生崑曲研習班,成了不少家長的擇校標準之一,“崑曲六百年,最美在今朝。”

崑山出臺了崑曲五年規劃,更大手筆是承辦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百戲盛典,計劃用3年時間,集中展演中國現存的全部348個戲曲劇種,被稱為“中國戲曲史上最完整的劇種大展示、大檢閱”。

2019年百戲盛典近日落幕。80歲的蔡志雄和76歲的周美君從成都自費趕來崑山,看完全部38天演出,最後一場老夫妻雙雙淚目:“對高齡者而言,有些劇種看一眼少一眼,感謝崑山創造了此生最後一次親歷百戲朝宗的機會。”

對崑曲多年不變的熱愛與付出,潛移默化間也讓崑山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茶餘飯後,公園、社群、廣場,總能撞上不期而至的“市民舞臺”“歡樂文明百村行”等群眾性文娛活動。

石板青青,老街悠悠。家住千燈古鎮的老伯曹阿三最喜歡的事就是飯後泡上一杯茶,坐在淞南書場的木凳上聽一段蘇州評彈。“有茶有戲,日子就像菜裡撒了鹽巴,有滋有味。”他說。

“活態”傳承最江南的風韻

錦溪古鎮位於崑山西南處,有兩千多年曆史,因景得其名:“夾岸桃李紛披,晨霞夕輝,盡灑江面,滿溪躍金,燦爛若錦帶。”著名記者馮英子稱它“淡妝濃抹總相宜”,劉海粟更贊其“江南之最”。

承載了文人對江南美好想象的錦溪,房子都很古老,臨水而建。古鎮入口處是一座長52米的十眼長橋,當地導遊顧琛瑾介紹說,老鎮有36座橋,這麼多年古鎮格局基本沒有改變,住的也大多是原住民。

“讓古鎮更像古鎮、修舊如舊。”近年來,錦溪重修了文昌閣等建築,並建設環湖生態廊道,用一種鮮活的方式來儲存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全鎮56支群眾文藝隊伍,表演舞龍燈、搖快船、民間山歌等,讓人觀看時找尋到以往純真的快樂。

看得見明淨湖泊、望得到萬畝良田、聽得見鄉音軟語、吃得到鄉土口味、記得起兒時故鄉。崑山的古鎮保護堅持“活態”傳承,在這裡既能體會時間痕跡的厚重,也能感受古鎮有機更新的活力。

周莊始建於北宋,因畫家陳逸飛的畫作《故鄉的回憶——雙橋》引起世人矚目,“中國第一水鄉”由此走向世界。盛名之下,專案、資金、遊客奔湧而至,如何留住古鎮的靜謐氣質和古樸民風?

崑山市副市長、周莊鎮黨委書記張峰介紹說,早在1986年崑山便制定《水鄉古鎮周莊總體及保護規劃》,此後所有次級規劃均恪守原材料、原結構、原環境、原工藝原則,確保古鎮保護不因領導更迭而受影響。

歷經900多年風雨的周莊,現在依舊河巷阡陌,商街井然。評彈聲、搖櫓聲、船歌聲,聲聲入耳;青糰子、富安糕、萬三蹄,美味撲鼻。

祁浜村黨總支書記吳洪生說,最蕭條時全村僅有100多個常住人口,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為啟用農村活力、重續鄉土文脈,2016年起,村委會和周莊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香村祁莊”品牌,涵蓋民宿、荷塘月色溼地公園等,讓原住村民和遊客都能體驗到“稻香、花香、果香、酒香、菜香”。

“文化是崑山的靈魂。”崑山市委書記杜小剛說,我們努力梳理歷史記憶、古鎮符號、水鄉元素,把留住城市的“根”“魂”作為城市工作的重要內容,讓源遠流長的江南風韻在崑山更加栩栩如生。

成風化人從“有景”到“有境”

“在我個人演藝生涯中是最重要的一齣戲。”他說,顧炎武的分量很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激勵了無數文人志士。後世尊稱顧炎武為“亭林先生”,在崑山的小區、學校、廣場、馬路、大橋上,“亭林元素”隨處可見。

“儲存文脈活化歷史,關鍵是要讓歷史文化景觀成為提升市民境界的重要平臺。”崑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玉連說,崑山孕育出顧炎武等先賢,要努力用好這些人文積澱,提升市民素養。

近年來,崑山力求把顧炎武精神融入城市日常,進學校、進社群、進企業,使其不斷髮揚光大。從2014年起開設的“日知講壇”,其名取自顧炎武的《日知錄》,每月一講,延伸到區鎮、街道、村(社群),讓更多基層群眾汲取人文精神滋養。2015年10月,“顧炎武思想課程基地”在崑山市一中揭牌,弘揚顧炎武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責任感、道德人格風範和腳踏實地的學風。

2018年6月5日,崑山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設立“崑山市顧炎武日”的決定,要求探索顧炎武精神的創造性發展。“唯有讓精神生長、讓文化發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城市形象,才會有奮發有為的城市氣質。”崑山顧炎武研究會會長陳建林說。

5

探路縣域治理現代化

面對外來人口占比約七成、非公企業佔比超95%、群眾訴求顯著提升的嚴峻挑戰,崑山厚植執政之基,打造法治之城,力促共建共享,探索治理能力現代化“崑山之道”。

崑山市周莊鎮香村祁莊俯瞰(8 月23 日攝) 季春鵬攝/ 《了望》新聞週刊

2019年2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在蘇南部分縣(市、區)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崑山作為六個試點地區之一,被賦予為江蘇乃至全國探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

郡縣治,天下安。《了望》新聞週刊記者近期在崑山蹲點調研發現,面對外來人口占比約七成、非公企業佔比超95%、群眾訴求顯著提升的嚴峻挑戰,崑山厚植執政之基,打造法治之城,力促共建共享,探索了一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崑山之道”,正實現著從“包辦社會”“管理社會”,向“治理社會”轉變。

黨建創新引領治理轉型

針對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難題,全面小康先行者崑山堅持紅色引領,將支部建設延伸到網格上、樓道里,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和服務優勢,努力把矛盾和風險化解在一線。

近日,千燈鎮大潭村第一網格長、黨員沈豔紅在日常巡查時接到居民反映,立即趕到現場,發現有3名租客正在一出租房內包裝新打火機,客廳裡存放近萬個打火機,安全隱患突出。沈豔紅隨即通過綜治手機終端上報。當晚,在派出所、綜治辦、安環所等單位現場監督下,租客將新打火機全部搬離。短短几個小時,一起安全隱患在多部門配合下快速化解。

目前,崑山實現1491個基礎網格全覆蓋,由村(社群)幹部擔任網格長,並配備2336名網格輔助人員,日均處理線索和問題2000多個,成為延伸黨組織“末梢”、實現精細化治理的有效途徑。

在崑山,非公企業佔比超過95%,如何服務好這些新經濟組織,考驗地方治理水平。

淘汰落後生產線,分流工人處理方案談不攏;員工工傷後,不知如何申請賠償……作為一名臺企負責人,滬士電子(崑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明貴以往感覺黨組織很抽象,甚至對臺企黨建心存顧慮。沒想到,在企業遇到的一次次危機、一個個難題中,黨組織都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讓他改變了看法。“現在,黨員遍佈公司各重要崗位,這種先鋒帶頭作用是企業前行的不竭動力。”

由科技驅動的預見型治理也在崑山興起。張浦鎮社會綜合治理聯動中心指揮長汪利標舉例說,近日,大資料監測到一條道路兩邊劃車案件增加,進一步調查發現,該區域停車位嚴重不足,停車矛盾突出。改造增加停車位後,劃車案件顯著減少。

“崑山街頭的每一個路燈、每一個垃圾桶都有‘身份證’,詳細記載著它們的屬性,大大方便了查詢維修。”崑山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辦公室主任施建峰介紹,利用計算機、無線網路、資訊化等技術,崑山再造城市管理流程,逐步實現了精確、敏捷、高效、全時段、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我們在社會治理創新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最根本一條是堅持黨建統領原則。”崑山市委書記杜小剛說,堅持以黨建創新引領治理轉型,最終目標是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平。

法治精神融入城市基因

一個GDP超過3800億元的城市,怎樣讓14萬家企業、40多萬個市場主體既充滿活力,又守法、規範、誠信經營?一個縣處級架構的城市,怎樣在有限的人員編制、行政資源和治理許可權下,管理服務好超過戶籍人口兩倍的外來人口?

全國百強鎮陸家鎮擁有工業企業1000多家,招商引資曾是鄉鎮幹部的主要工作。“10多年前,幹部70%精力放在招商引資上,現在企業轉型升級依靠經濟規律執行,我們70%精力轉移到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上。‘法治’其實不是那種‘高大上’的口號,是能在市場資源調整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要素。”陸家鎮鎮長吳潔對法治理解的變化,是崑山法治環境優化的縮影。

“選聘律師進駐派出所,通過‘直接介入’‘會商參謀’‘源頭干預’等方式引導當事人依法維權,推動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化。”崑山市司法局副局長方偉介紹,在崑山,村黨組織書記上任前,要在法律中心進行考核,合格後才能上崗。社群全部聘請法律顧問,有些村、社群還邀請顧問列席村(居)委會、參與群眾調解,確保依法辦事。

移舊俗,不鋪張,紅白喜事從儉操;常活動,多鍛鍊,文明娛樂不吵鬧……千燈鎮炎武社群將顧炎武“貴廉”“有恥”“責任擔當”等名言、典故融入村規民約,形成朗朗上口的十二條約定。現在,這個安置22個村、2500餘戶動遷農民的“村改社群”和諧安定,無一處違章建築,無一條黑色廣告,無一方環境破壞。

參與度決定滿意度

近年來,崑山探索從單一治理主體向多元治理主體轉變,變政府部門主導的線性治理模式為社會協同共治的網狀模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以前是“有困難找警察”,現在是“有困難找社工”。在崑山,活躍著超千家扶老、助殘、為少等領域的社會組織。近年來,政府通過購買服務,共為2400多位殘障人士、4800多位生活困境人群、18000多位長者、11萬多青少年以及23萬多有特殊需要的新崑山人、艾滋病患者、失獨家庭等提供服務支援。

共建共享不僅能有效保障居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還能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釋放現代社會治理的活力源泉。

一年巡河1.5萬多公里,撿拾垃圾400斤,勸導沿河不良行為200多次,發放各類宣傳手冊9000餘冊……6年間,崑山市留香志願服務社理事長曹趙軍,帶領一群來自不同行業的志願者活躍在環保、扶老、助殘一線,將志願服務做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事業。

統計顯示,目前崑山擁有志願者24.2萬名,志願服務團隊2000多個,總服務時長超過166萬小時。

不僅本土居民,臺胞、外籍人士等“新崑山人”也以不同形式參與社會治理,發光發熱。“對10萬安居臺胞而言,崑山是我家,對家的眷戀和認同,讓我們心甘情願努力奉獻。”崑山海峽兩岸合唱團團長林大毅說。

“崑山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現了政府與社會、政府與人民共同治理社會事務、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善治的本質特徵。”崑山市市長周旭東說,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奮鬥目標,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善治的應有之義。

(轉自:了望智庫)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阿里將釋出區塊鏈戰略!14只相關個股後續有望迎來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