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一片新聞稿,成為今天最大的爆點——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新華社的稿子,通常就是文章越短越致命。這次看起來尤為如此。馬老闆一次振聾發聵的演講,引發了一系列的風波,至今仍未停止。今天看不少朋友,把阿里這一次的境遇,與當年的微軟聯絡起來。尤其是今天剛出了反壟斷阿里的大新聞,市場就崩了。
頗似2000年納斯達克因“微軟公司反壟斷案”被點燃了泡沫破裂的導火索一般。但實際上,把這兩次事件的相提並論,第一是有點太高看了A股,第二是有點太小看了我們的管理層。
2000年的微軟壟斷案是什麼背景?1998年微軟公司成為美國最大市值公司,一時間風頭無兩。1999年1月,微軟公司被認定利用其對個人計算機作業系統的壟斷力量阻礙競爭和創新,從而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微軟公司壟斷案由此來開序幕。2000年4月,聯邦法院作出裁定,微軟公司嚴重違反反壟斷相關法律。6月,法院要求其拆分。同月,上訴法庭推翻拆分判決。微軟公司躲過一劫。
納斯達克在裁定前一個月見頂。2000年納斯達克全年下跌了39.3%。科技股泡沫在反壟斷的浪潮中破裂。
微軟壟斷案引爆的納斯達克泡沫破裂,其本質在於科技股首先是有泡沫的,當年的泡沫鼓吹到什麼程度?講一個例子——一個99%網民現在都沒聽說過的入口網站億唐網,當初99年成立,憑藉5個哈佛MBA兩個芝加哥MBA,快速拿下5000萬美元的風投……要知道04年臉書這種革命性的社交媒體也只在天使輪拿到50萬美元,這僅僅是5年後。
所以微軟的反壟斷,本質上是壓垮網際網路泡沫的最後一根稻草。至於這場官司的本質,核心還是商業。
但阿里不同,阿里的存在並沒有成為任何泡沫的推手,更何況在A股談泡沫就是笑話。同時,管理層對於阿里巴巴的快速出手絕不僅僅是因為壟斷。本質上還是對於資本觸角的遏制。畢竟,這樣一家公司不僅僅是目前國內的市值天花板。更掌握了十幾億國人的消費資料,透過這些資料,可以精準地進行使用者畫像。透過消費的延伸,阿里在金融領域的觸角以及可能引發的風險我們此前講過太多,就不再贅述。最關鍵的問題在於,這是一家民企,並且是一家外資持股佔有相當比例的民企。
所以,沒必要把這一次針對資本的反壟斷調查僅僅認為是阿里一家的問題。這就是看低了高層在幾次重要會議上反覆強調的反壟斷的決心。當然,也沒必要把阿里的這一次反壟斷強行與20年前微軟面對的情況相提並論。畢竟在A股我們不講泡沫——因為你沒法談論一個不存在的東西。
至於市場而言,我認為沒有脫離年底淨值焦慮和流動性壓力下的大邏輯。
很多人看到說白酒崩了。我覺得大家真的心態放平和。我就講兩點:第一,白酒漲的時候,個股不一定漲,白酒崩的時候,個股一定陪葬。所謂的白酒不死A股不起,是選錯股的踏空者的倔強。
第二,白酒的大面積跌停背後,茅臺午盤甚至一度翻紅。版塊內業績較好的品種也都在午後收復失地。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白酒的高位殺跌並不是孤案,昨天被淘汰的妖股東風汽車也跌停了。
我們認為,白酒的高位殺跌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白酒行業基本面的問題。而是市場延續了之前對於高位股要麼漲要麼死的高波動思路。
這仍然是年末行情以及淨值焦慮下的市場邏輯。總的來說,整個市場的年末特徵還是過於明顯。這個階段,不要跟風,不要輕信,做知根知底的票,相信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