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03年的一場SARS,為今天的阿里提供了快速崛起的機遇,正如今年的新冠疫情為數字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一樣。於是,從那時起,電商、線上業務、網際網路成為近二十年來經久不衰的商業主題和焦點。

與此同時,我國的製造業也在這個階段悄然發展。然而這種悄然增長的實體經濟實質上是在簡單加工和裝配上進行了規模化發展;當然,一定要說在實體或者製造上我們沒有進步,這個似乎也不合適,但是真正支援、支撐我們製造業發展的基礎科技並沒有群體崛起,只是出現了鳳毛麟角的“華為”,而現在這個華為又被人家給限供“限”得死死的,我們引以為豪的“製造”現在只能眼看著被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替代!

我們在產業鏈的哪個階段?最低端

自全球化以來,中國融入全球化所獲得的地位自然是上升的,但也正是全球化的商業分工讓我們無意識地被卡在了價值鏈的最低端。

什麼意思呢?本質就是,我國經濟在全球化大分工中,充分發揮了工程化階段的優勢,透過大規模和低成本在世界上佔據了一席之地。任何去誇大我們科技能力的說法都是不客觀的。

同時還有一點,就是在國內經濟和消費中,我們進行了大規模的商業模式創新。電商也罷、支付也好、甚至已經幾乎消失的共享單車都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而已,這些改變不了科技落後的實質,尤其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落後。

一方面,發達國家被髮展中國家競爭,逐步退出低端的製造和裝配行業,一方面,發達國家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基礎環節上深入耕耘,這個方面就構成了發達國家的科技優勢,而這也成了我們的劣勢。當然,如果世界仍然是這種分工也就罷了,但是處於基礎端的技術一旦被限制,處於產業鏈下游的我們也就沒有了來源——受制於人,華為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在設計端的努力與登頂卻被製造、甚至材料打劫了!

大資本在幹什麼?商業模式創新

正如西方發達國家一樣,我們的產業在當前階段也在“脫實向虛”發展,只不過我們程度小一些而已,如上的實體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沒有跟上國家在全球已經處於的地位。

當然,商業模式創新是基於我們國家本身所具有的特色而發展起來的。不管是電商、網際網路媒體、社交網路等都是國外的既有模式和技術在中國市場發揚光大和創新的結果,它從資訊的角度在重塑著人們的工作、生活,提升了交易、交流的效率,其效率提升作用是不能夠忽略、也不能抹殺的。

然而,這一切的商業模式創新還是有盡頭的,我們可以稱為“創新效用遞減”,甚至轉負。

由於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的業務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又一直戴著“創新與科技”的帽子,於是它們吸引和集聚了大量的資本。原來的創新者、改革者正在轉變為壟斷者,它們要攜帶著大量的資本衝擊各種對手、消滅各種競爭者。

真可謂“大資本之下寸草不生”。

創新的生態是什麼?百花齊放

技術也好,商業模式也罷,創新都應該存在,“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當一個企業走到壟斷的階段,那就是扼殺創新了,儘管這不全是壟斷者的故意。當前幾大網際網路巨頭的“社群團購”看著有創新商業模式的外表,但是卻對於整個菜市場行業形成了絞殺,待得它們成功,那麼獲取“超額收益”的時代就來了。中國最大的電商不就是這樣吧人們“引君入甕”的嗎?

抓大放小的另外一個含義就是:約束大企業,放手小企業。大企業創新能力急劇下降、小企業創新能力很強,希望的新技術、新模式都是從小企業中誕生的。

也就是說,從創新成功而演變為大資本的巨頭們,正快速拋棄其自己的本質——創新,而演變為利用資本的力量——壟斷來獲取更大的收益,這就是當前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

7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標普500指數11個行業ETF詳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