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疫情衝擊的香港可謂百業蕭條,但獨有一個行業可謂火爆,那就是金融業。畢竟電子化後,金融貿易基本都是線上進行,香港現在又是以離岸金融、離岸貿易為主,因此沒受什麼影響,反而發展形勢一片大好。
典型例子就是港交所在今年(2020)的IPO創十年新高,新股集資金額達503億美元(約3923億港元),按年升24.5%,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納斯達克(535億美元)。如果不是螞蟻集團上市受挫,港交所絕對拿下今年全球IPO的桂冠。
雖然總額創新高,但新上市公司數目減少了。畢馬威香港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表示,2020年香港新上市公司數目預計同比減少13%至140家,主要為美國迴流的中概股及生物科技公司。這些迴流的中概股體量都很大,今年全球前十大IPO交易中,三宗“花落”港交所,分別為京東集團(09618)、京東健康(06618)及網易(09999)。此外還有百勝中國、再鼎醫藥、中通快遞、寶尊電商等中概股實現港股二次上市。
以IPO交易的具體行業來看,TMT、醫療及生命科技、消費市場成為前三大行業,佔比分別為25%、25%、17%。
在中概股迴流的刺激下,香港交易所的股票也走成了翻倍大牛股。香港交易所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6%,Q3單季同比大幅增長52%。前三季度,公司總收入達到140.9億港元,同比增長12%。
1、中概股迴流洶湧
2018年港交所修訂港股《主機板上市規則》,讓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公司能夠在港股上市,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阿里巴巴、網易等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增強香港股票市場的競爭力。但那時候中概股在美國過得滋潤,又不差錢,對於來港上市沒有興趣。直到2019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二次上市融資,才成為中概股回潮、港美兩地上市第一股。
對此,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明確表示:“今年將是港交所IPO重要的一年,這其中既包括來自國內的超大規模IPO,也包括很多從美國迴流的企業。”
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約有250家,總市值相當於港股市場總市值的35%及A股總市值的17%。根據興業證券研報,262家美國中概股公司中,按照市值和營收標準有43家符合港交所規定,存在潛在迴歸上市可能,其中包括:拼多多、貝殼、蔚來、百度、好未來、小鵬汽車、陸金所控股、騰訊音樂、理想汽車、攜程網、嗶哩嗶哩、唯品會、愛奇藝、跟誰學、汽車之家、逸仙電商、達達集團等。
2、撿便宜的港交所
中概股回港上市,對香港交易所將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回歸的中概股大部分是優質的新經濟公司,為港交所注入一批新鮮血液,改變了以往港股依靠紅籌股、H股以及本地金融貿易巨頭支撐的局面,優化了資本結構。在香港股市上,紅籌股在境外註冊、管理,屬於香港公司或者海外公司;H股在內地註冊、管理,屬於中國大陸公司。因此,這些中概股在香港上市後,將要改頭換面,被稱作“紅籌股”。
其次,將有利於吸引“藍海”類新經濟公司、科創公司來港上市。這類新經濟公司,雖然具有全新的市場空間,但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因此主機板接納程度有限,一般選擇在創業板上市。儘管過去20年,中概股扎堆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不過納斯達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創業板,而是一個吸引全球科創公司上市的主機板,比如我們熟知的微軟、谷歌、Facebook等,市值已經位居全球前列,早已不是什麼創業板概念了。
現在,中概股回潮,相當於香港整體承接了被納斯達克“擠出”這些新經濟公司。香港市場將形成有利於科創公司扎堆的市場氛圍,比如喜歡科創新經濟的資金、服務科創企業的中介機構等。這樣的市場氛圍形成後,有助於科創公司上市後獲得更好的定價,科創公司也會更願意來香港上市。
因此,港交所輕輕鬆鬆地就獲得了一個“藍海”市場生態,這個便宜撿的大了。不過,香港本身科技產業薄弱,上市公司中科技股也不多,但是毗鄰香港的深圳就有許多這類藍海型別的科創公司。如果香港資本市場能夠進一步加強大灣區的金融服務,與深圳形成配合,那麼港交所將會真正變成大灣區科創企業的“藍海”。
3、國際化地位受衝擊
由於大量資金的注入,港股不跌反升,平衡掉了美國對香港經濟制裁的部分負面影響,短期內,港交所也藉此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逃過一劫。但是從長期發展角度來說,港交所的處境不甚樂觀。
隨著中美關係的進一步惡化,投資者避險情緒高漲,香港開始不斷資金外流。作為人民幣與國際貨幣溝通的主要橋樑,港元外流,港幣的聯絡匯率基礎也會動搖,一旦受到進一步衝擊,對港元和港股將是沉重的打擊。
4、福禍兩相依
作為中美棋盤上的關鍵一“眼”,港交所雖然更“紅”更“藍”,但新的挑戰才剛剛開始,任重道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