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由於今年中印兩國關係交惡,許多中國企業在印度遭遇了不公正對待。莫迪當局出臺了各種奇葩的政策和禁令,限制中國商品和服務進入印度消費市場,試圖透過經濟手段找回軍事鬥爭中的失利。

其中一家是中企和印度先鋒公司成立的合資企業,而其他5家則全部屬於印度本土企業。中印合資公司技術明顯處於領先優勢,拿下訂單基本沒什麼懸念。但是為了確保本土企業的優先參與權,排擠中國企業,印度方面曾經在今年8月宣佈廢除該基建專案,同時重新啟動新一輪的招標。

據知情人士的訊息,印度此舉就是為了確保一個純粹的國內實體競標,更何況中印企業聯合體中,中國企業是主導者,這是印度鐵路公司絕不可能接受的。據悉,在中印聯合體競標資格被取消之後,目前參與競標的企業只剩2家印度本土企業。雖然印度方面的目的是達到了,但是該專案的前景就相當難說了。

印度的鐵路基建是全球出了名的差,中國大多數民眾透過網路,見識了印度民眾乘坐火車出行的“盛況”。在中國,除節假日之外,大多數時間段,中國鐵路可以滿足乘客的各種出行需求,但印度火車任何時候都是座無虛席。為了提升運輸能力,還有全球少見的“掛票”。

可以說,只要不影響火車司機的視線,除了火車輪子之外,其他地方几乎均可載人。其完全無視乘客的生命安全,每年有大量的印度民眾死於火車事故。除運輸狀況差之外,印度的列車技術也相當落後。

2019年,印度國產最快的列車正式開通執行,名為“18列車”,其時速可以達到180公里,是印度國產列車最高技術的代表,又被譽為“半高鐵”。但是該列車在執行的第二天就出現故障,印度方面解釋稱不小心撞到了牛和摩托車。

雖然號稱最高時速180公里,但是在實際的執行中,最快只能保持在160公里左右。相反,中國截止2019年,高鐵總運營里程3.5萬公里,高速列車製造技術更是全球領先。

印度方面帶著有色眼鏡,限制中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這點就連印度媒體已經看透。《今日印度》表示,印度的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本來外企不願參與,禁止中國企業加入,將更加不利於印度的基建發展。

7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燕京啤酒:即將交出史上業績最靚麗的四季報,可能引燃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