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港股上市了,並且市值突破千億港元,即使是遊走資本市場多年的投資老手,也在大呼“看不懂”。
這是一家充滿爭議的公司,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到底是誰在買它們的產品?憑什麼支撐起這麼高的市值?
先介紹一下,泡泡瑪特是一家新崛起的賣潮流玩具的公司,潮流玩具簡稱潮玩,就是年輕人們說的手辦、公仔。你可別以為叫玩具,就是隻做小朋友的生意。中國的潮玩消費者有95%的年齡是在15到40歲之間,而且其中63%是本科以上高知人群。
泡泡瑪特賣的就是圖中的潮流玩具,有不同的人物和系列,主要價位在59元/69元。更為人所知的是“盲盒”這種銷售形式,也就是你買了之後,並不知道里面裝的是誰。
說實話,筆者本身雖然也算個“年輕人”,但對於泡泡瑪特的產品,一開始我也不太懂,但這不妨礙我物件已經買了一大堆,以至於我們房間內唯一的小桌子因此顯得有些擁擠。
在瞭解了一些資訊,又聽我家那位解釋了一通之後,我發現泡泡瑪特這個品牌,有一些當下大部分快消品牌都不具備的一些特性,值得去深入瞭解、學習一番。
-01-
為什麼要學泡泡瑪特?
為什麼說快消品牌們應該學習泡泡瑪特?
因為它一年的銷售額做到了16.8億元,淨利潤4.5億?
因為它估值4年翻58倍,營收3年複合增長率均保持在225%+?
因為它淨利潤3年翻280+倍,毛利率有65%,淨利率也高達27%?
是,也不是。
僅從業績來看的話,更出色的公司也不是沒有,真正難得的是,泡泡瑪特是在幾乎無人看好的情況下,資源不多,賽道也不是“大玩家”眼中主流的情況下,依舊取得了這樣的成績。
要知道,泡泡瑪特創辦初期,創始人王寧並沒有表現得很驚豔。靠模仿香港一家潮玩超市起家,目標一年開三家店,但現實是這唯一的一家店經營也異常艱難,門店客流冷清,店員集體辭職……
王寧不像很多創業老闆一樣,口才流利、妙口生花,甚至泡泡瑪特的投資人對王寧本人的評價也是“學歷平平,沒正經上過班,說起話來表情平靜,沒感染力,團隊也沒有精英。”,當然這在泡泡瑪特成功之後,說法變成了“王寧性格沉穩,話不多,喜怒不形於色,擁有‘消費創業者’的許多優秀品格。”
“沒有感染力”的王寧在初期想融資解決困難時吃了不少苦頭。但在泡泡瑪特最需要投資的那段時間,王寧接觸過很多VC,卻沒什麼人投資。和現在股價暴漲的情況完全不同,投資者們分析了泡泡瑪特的經營內容和盈利模式,對泡泡瑪特的未來並不看好。
市場就是這樣,成王敗寇,足以看到,泡泡瑪特成功之路的不易。
然而就是在沒人看好的這條路上,靠著一位投資人在跟他談了3天后,在依然不看好泡泡瑪特模式的情況下,投了200萬。泡泡瑪特活了下來,並一步步發展至今,上市、破千億市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渠道方面,泡泡瑪特並沒有過於依賴某一特定渠道,他們自己的小程式泡泡抽盒機銷售額達到2.71億元,還要超過在天貓的2.51億元。除此之外,泡泡瑪特線下門店數量超過100家,自助售貨機渠道超過800個,對於泡泡瑪特而言,線下渠道和會員的最大作用其實就是給旗下的IP做渠道推廣,提高成為爆款IP的成功率。
不靠主流渠道,早期沒有資本青睞的泡泡瑪特,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02-
泡泡瑪特值得學習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明白,泡泡瑪特迅速崛起的依仗是什麼?
很多人說,不就是盲盒嗎?
片面了不是?盲盒的玩法的確在泡泡瑪特的崛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並不是唯一核心。
盲盒模式並非什麼新鮮玩意,曾風靡一時的小浣熊乾脆面中的水滸卡,各種福袋、扭蛋,其實都是類似的玩法。可以看到,這種模式壁壘並不高,模仿起來很容易。
很明顯,盲盒並非是其成功的唯一因素,泡泡瑪特成功的背後最根本的,實際上應該是以全新的視角真正理解了最新的一批消費者——95後、00後為代表的Z世代群體。
泡泡瑪特的主要消費群體,是那些年輕人。根據巨量算數釋出的 2020 年抖音使用者畫像報告顯示:90後、00後人群佔比達43%,而以95後和00後為主要群體的Z世代對遊戲和二次元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是所有類別中偏好度最高的)此外,情感、文化類影片也表現出了高增長。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物質條件優渥的“Z世代”們,有吃有喝有娛樂有工作的年輕人,明明如此“幸福”,卻又如此“矯情”?
因為今天的中國處於經濟騰飛、商品發達的時代,九十年代後出生的人是在一個物質相對充裕的環境,特別是95後、00後。他們是真正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的一代人,物質能夠給這一代人帶來的滿足感與幸福感很少。
他們對花錢無感,有意義有價值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才無比重要;而且他們的生活有太多確定的東西,想吃什麼、喝什麼、玩什麼,都是一種確定的內容,他們需要不確定給他們帶來刺激;他們需要買到一款有故事、有內涵的商品。瞭解這些,也就更方便我們理解泡泡瑪特的崛起了。
充滿不確定的“賭博”
這種體驗很容易讓人上癮,這也就是為何泡泡瑪特截止今年6月底擁有360萬名註冊會員,而且在2019年,其註冊會員的整體重複購買率達58%。也就是一大半的人會再次購買,這就是為何他們的營收增長如此迅速。
情緒價值,社交驅動
僅僅靠盲盒就能讓這些年輕人趨之若鶩嗎?
當然不是。泡泡瑪特的產品對於他們而言,從發現、到挑選、購買、拆開看見產品、髮圈分享、與其他人互動,這一過程是能夠產生多次情緒、情感起伏的體驗。公仔只是體驗的副產品,這種可以用於社交,可以給予情緒價值的體驗,才是價值所在。
也有人說可能泡泡瑪特跟很多網紅產品一樣是靠營銷才火的呢?那我告訴你,2019年,泡泡瑪特的銷售和營銷人員的僱傭開支7900多萬,佔總收入的4.7%,但這隻隊伍花掉的廣告和營銷開支只佔總收入的2.8%,也就是說他們花出去的錢比他們自己的工資福利還少。
盲盒玩家們不僅僅會自發去傳播泡泡瑪特,甚至還自發組織了二級市場,讓盲盒產品像奢侈品般流動了起來,成為消費者新的社交貨幣。根據二手交易平臺閒魚資料顯示,2019年閒魚上的盲盒玩家已經超過30萬。這說明泡泡賣貨真不是靠營銷,而是靠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在驅動。
保持品質,不斷創造
雖然我說公仔只是體驗的副產品,但很多時候,副產品給體驗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就比如你住進了一家各方面堪稱完美的豪華五星酒店,但酒店贈送的果盤中卻有顆爛蘋果,你是什麼想法?
之前說了,盲盒利用的是類似賭博的心態,但要知道,賭博之所以被唾棄是因為一失手則血本無歸。如何讓消費者無論抽到哪款都不覺得會虧、被騙,這也關乎到產品本身。泡泡瑪特的每一個系列產品,都是一個花費大量資源開發或者買來的知名IP,做工也很細緻,至少在玩具中覺得算是頂級。
很多完全不懂潮玩的人說,這麼個公仔不值59/69元,那是你不瞭解,相比擁有正版IP授權的手辦動輒幾千上萬的價格,泡泡瑪特已經大大降低了潮玩的門檻。
創新難得,但更難得的是持續產出,泡泡瑪特真正崛起才幾年?但截至2020年6月30日,泡泡瑪特已經運營了93個IP,包括12個自有IP、25個獨家IP及56個非獨家IP。這其中不乏迪士尼這種國際頂流IP,要知道很多品牌拿下一兩個重磅IP都得費很大的勁。
因此,跟遊戲,電影,文創的等內容行業類似,泡泡瑪特也需要依賴持續推出爆款產品來吸引客戶。所以泡泡瑪特也有隱憂,一旦消費者對爆款產品的熱情褪去,能否持續生產出下一個爆款就成了關鍵問題。
泡泡瑪特是否存在泡沫暫且不談,單從泡泡瑪特的盲盒用一款產品,滿足了消費者消費、獵奇、社互動動等多種情感需求,就足以讓大部分快消品牌汗顏。泡泡瑪特本質是將內容IP、線下體驗、社交圈層三個要素集合為一體的核心要素,並且實現了繞過觸達這一環節,直接與消費者建立起關係的一個品牌,這才是其厲害之處。
無論是自有社群構建私域流量,還是讓產品不依賴營銷依靠消費者自發傳播,實際上都是基於與消費者關係的建立,這也是很多快消品牌都需要的屬性。
-03-
快消品牌怎麼做?
瞭解泡泡瑪特為什麼成功之後,作為快消品牌難道就要學習其所有嗎?當然不是,泡泡瑪特作為潮玩產品,有其獨特性,並非都能學到的。下面就我個人的看法,做一些分享。
對大品牌說:
作為大品牌,其實可以思考一下元気森林唐彬森唐總提過的一個問題,到底是幾分做產品,幾分做傳播?
大品牌存在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都喜歡堆資源。因為大企業中,高管考慮問題,跟 CEO 考慮的是不一樣的,他們考慮的是老闆的 KPI,公司戰略,他們解決問題時往往想的是利用大公司資源,而不是產品。所以你看到整個大公司高管,他們所有事情都趨於“短線考慮”,不考慮長線問題。短線方法就是從公司要資源,向領導做 PPT,長線方法就是解決產品。
對於大品牌而言,資源多了,往往會陷入“資源詛咒”。什麼意思?
那些資源豐富的國家,往往高科技產業發展不好,像巴西、阿拉伯,而日本、以色列、韓國,沒資源的國家卻做得很好。資源國家掙錢太容易,就像一個大公司高管,發現要把這個流量做起來,完成老闆 KPI,最好辦法是申請一筆預算,注下興奮劑,馬上就做起來。能有捷徑的情況下,誰也不願苦哈哈做產品。
一般來說,消費公司養一支營銷團隊,是為了讓他們幫公司花錢去打廣告、做營銷的,所以通常他們花出去的錢,會是自己的工資福利的幾十倍甚至更高。拿化妝品公司來說,他們一般會拿出總收入的一半去做營銷支出,而其他的常規消費品類,營銷支出也至少在30%。
反觀泡泡瑪特,養人的費用都比營銷費用要高,大量的資金、資源花在了開發和運營IP上,實際上也就是產品身上。這麼說能明白嗎?消費者主權時代來了,還不好好做產品?
對創新品牌說:而對於創新品牌而言,要做的更多是清楚自己的賣的到底是什麼,產品創新?模式創新?針對需求?
我認為還是要回歸產品價值本身,價值是一個事情、一個產品或者一個品牌能夠真正交付的意義。
很多創新品牌說做品牌,但我發現很多人也在偷換概念,認為做品牌就是做品牌的營銷甚至是炒作。這實際上不是價值,而是價值感。你只是在營造了一種有價值的虛幻感覺。
這就叫做品牌嗎?我完全不認同。 做品牌,你要先有價值,然後有價值感。就算你再厲害,你也沒辦法去把一個沒有價值的東西做出價值感,這非常難。在其它領域,你可能還可以嘗試,但在消費品領域,是非常難的。
新消費品牌這個說法不是一個噱頭,你要先埋頭創造價值,然後才能夠呈現出所謂的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