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每週一到週六,一共6只基金的評測或回顧,你想了解哪隻基金,後臺告訴我。

這是一隻老基金,而且當年名氣非常的高,十幾年過去了,我們回頭再看這隻基金的表現到底怎麼樣?也通過分析這隻基金的表現的變化,我們可以更清楚怎樣篩選基金。

01, 規模變化

這隻基金的名字是上投摩根內需動力混合。現在可能挺多新的投資者對於這一隻基金並不太了解,聽過的不多。但是在當年,它可是一隻知名度很高的基金。

在2007年年中,這隻基金募集的時候,規模達到了155億份。2007年,當時的一波大牛市的中後期,很多基金髮行規模都比較大,甚至採用了按比例配售的方式。

但是這隻基金成立執行之後,規模卻不斷減少。從最初的155億份,迅速下滑。僅僅兩年,2009年年底就已經降至100億份以下,規模損失了三分之一。

而到2014年年底降至50億份以下,變成了原來的三分之一。到2015年年底的時候,甚至只有23億份,再次贖回了一半。如果與成立之初比起來,不足當時的六份之一。大部分的投資者在這期間不斷的贖回離場。

一般情況下,我們評測一隻基金,會比較重點看這隻基金的規模,因為太大的基金難以操作,太小的基金同樣難以操作,規模太大太小,往往業績都不會太好。

其次,規模的變化也會影響業績的表現,像這樣一隻基金規模不斷減少,往往就意味著投資者用腳投票,大家都已經感覺到這隻基金的前途不太好。但是就是這一隻基金,在近兩年突然間起死回生,規模上面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在2017年的最後一個季度,這隻基金突然間迎來了28.5億份額的申購,基金總份額迅間從24億猛漲到51億。

如果是投資理財的小白,可能會誤認為這隻基金重新煥發生機,得到了大部分的投資者認可,所以大家拼命申購。但我們認真的分析一下,卻不一定是這樣。

就在2017年年底公佈的年報裡面,我們發現這隻基金機構持有比例從0.57%猛升到46.22%。換句話來說,這一大筆的申購大部分來自於機構投資者。

而隨後機構投資者的佔比從46%降至42%,再降到28%,到今年的年終降到18%。

在這個過程當中,個人持有比例再次上升到80%以上。

不知這樣理解對不對,當這隻基金的規模不斷萎縮,基金公司找來一些機構資金,讓他們進入這個基金,托起了整體規模。隨後開展持續營銷,讓更多的個人投資者也跟隨申購這隻基金。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進入的機構資金慢慢的退出。所以最後形成的局面是總規模上升了,機構資金也慢慢撤退了,個人投資者跟隨進來接盤了。

當然,這個是從資料上面得到的一種推測,大家可以看資料,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推測。

02, 業績排名

其實這隻基金當年比較出名,除了認購的時候規模非常大之外,前些年的業績表現是可以的。2008年到2009年,業績排名在前列,10年、11年、12年也還排在中上的位置,而13年再次排到了前列。

但是在14年之後,業績基本上都排在了最後。只有2017年,表現比較優秀。

雖然今年以來的業績排名再次回到了前列,但是總體來說,這四五年來,基金業績的排名波動比較大,所以我們看到,即使以定投的方式投資於這隻基金,表現也不太理想。

過去十年,定投這隻基金收益率僅為13.65%。如果定投五年,收益率為1.5%,定投三年收益率為4.6%。不管從哪個時間段來看,定投收益率這麼低,讓我這個做定投多年的投資者也無可奈何。

03, 小結

如果是一隻表現比較好的基金,我們還要看一看基金經理,看一看持倉的情況、投資的風格。

但是對於這樣一隻基金,其它方面的要素,似乎沒有太大必要看下去了。

我一直認為,基金定投是投資於股市的最好方法之一,但一樣還有個前提條件,就是我們需要不斷地去回顧這一隻基金是否值得我們定投。

通過基金評測的系列文章,投資者可以了解怎樣評價一隻基金。

假如想偷懶,繼續關注這個系列文章。你會看到每一隻基金是否值得擁有,某一隻基金是否應該轉換。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幾個重要的訊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