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隨著資管新規和相關細則的出臺,資管行業需要打破剛兌,迴歸本源,轉型成功的關鍵在於投資者能否支援和配合,社會能不能形成健康投資者文化。不僅是市場主體關注的問題,也是市場環境建設重要的方面。

銀行業作為資管行業的主力軍,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逐步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嚴格落實剛性兌付,實現淨值化轉型要求,努力匯聚更多中長期穩定資金對接經濟新動能。

中國銀行業協會作為行業的自律組織,在引領銀行業財富管理、高質量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當然有些工作還需要持續不斷的發力和加強。

在健康投資文化的培育方面,近年來政府部門、社會組織、金融機構已經共同參與做了很多的教育引導工作,監管機構側重於從頂層設計為投資者提供保護政策安排和保障,透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利用科技賦能提高實現對投資者權益的精準維護,司法部門著力探索金融矛盾糾紛的解決新機制、新途徑,讓金融糾紛真正實現化解在事前、調解在庭前,社會組織、智庫和媒介積極發揮監管助手和引導作用,為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消費者搭建了溝通橋樑,暢通多方交流渠道,有計劃、有針對性加強投資者教育。

宏觀經濟展望

宏觀經濟判斷:21年經濟增速將呈現前高後低態勢。根據浙商宏觀團隊預測,2021年Q1-Q4單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速分別為19.4%、8.1%、6%、4.8%,全年增速8.9%。主要支撐因素來自於消費拉動。

貨幣信用環境:貨幣政策迴歸中性,信用邊際收緊。預計在經濟恢復下2021年央行貨幣政策將會趨於平穩,超常規貨幣工具將逐步退出,迴歸中性。

根據浙商宏觀團隊預測,預計2021年社融增速為10.9%、M2增速為9.5-10.0%,分別較2020年預測增速下降2.8pc、1.5-2.0pc左右。

結合對宏觀經濟增速趨勢的預測,預計2021年上半年社融和M2增速下降較快,下半年趨於平穩。

監管政策彙總

監管政策方面:資本監管進一步趨嚴,銀行利潤增速回歸正常的必要性大幅提升,2021年銀行資本補充預計成為主旋律。

2021年銀行外部監管環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資本要求提高、資管新規到期、普惠小微延期還本付息政策退出、讓利影響趨於消退。

銀行經營展望

預計2020年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回升至0%,對應Q4單季增速近40%;2021年淨利潤全年增速8%,呈現逐季修復態勢。

2021年利潤增速修復的主要支撐因素是:

①息差前低後高、逐季回升;

②非息收入增速提升;

資負規模:增速下行

預計2020年銀行業規模增速走平於12.6%;穩槓桿背景下,預計2021年資產增速較2020年下行2pc至10.6%。

規模增速趨降:2020年逆週期調節政策下銀行資產增速較快上升,判斷2021年規模增速將回落。

①經濟持續修復,穩槓桿將成為主要目標。預計2021年銀行業資產增速相較2020年下行2pc至10.6%,貸款增速下降2pc至11%,存款增速下降1.8pc至9.5%。

②資本要求提高,銀行內生盈利能力可支撐的信貸增速為8.4%,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的潛在要求下,銀行規模增長受到約束。

投放節奏後移:判斷2021年銀行信貸投放的節奏相較2020年將邊際放緩,以獲取利率溫和回升的收益。

資負結構:有所改善

預計2021年資負結構均將繼續改善。

具體來看:

①資產端,信貸資產佔比繼續提升。

預計信貸增速將延續2020年快於整體資產增速的趨勢,主要得益於貸款需求的旺盛,貸款需求指數自2020年6月以來達到五年以來高位。

各類貸款中零售貸款佔比有望繼續提升,歸因消費活動恢復和零售貸款風險回落;

②負債端,活期存款佔比有望提升。

自2020年4月以來,企業經營活動逐漸恢復,帶動M1增速修復,M1、M2剪刀差收窄。

展望未來,隨著經濟持續修復,預計M1、M2剪刀差收窄的趨勢將持續,銀行活期存款佔比提升,負債結構改善。

天眼查APP專業版資料顯示,從整個行業來看,2010至2019年這10年間,我國金融行業新增加了357,917家企業。

截至2019年底,全國金融行業企業數量達到587,982家,其中2015年企業增速達到峰值,為16.29%,此後連續5年增速逐年放緩。

從地區分佈來看,廣東省金融企業數量最多,達到130,873家,比排名第2的山東省高出2倍。黑龍江、江蘇、河北緊隨其後,而四川排名第8位。

從註冊資本來看,與其他絕大部分行業不同,註冊資本高於1,000萬的金融企業數量最多,佔比高達47.6%,其次為註冊資本小於100萬的企業,佔比32.5%。

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近100家A股上市企業涉及金融行業。其中,券商公司最多,其次為銀行、保險公司。地區分佈方面,北京市最多,其次為江蘇、廣東、上海。

息差展望:迎來拐點

展望2021年,在21Q1按揭貸款重定價後,息差有望進入回升通道。其中,生息資產收益率上升快於付息負債成本率。

生息資產收益率:預計2021年上市銀行資產收益率相較2020年上升8bp至4.02%,得益於銀行債券投資、同業資產收益率的提升。

節奏上,在21Q1受按揭貸款重定價影響後,資產收益率隨後有望逐季回升。

付息負債成本率:預計2021年上市銀行負債成本率相較2020年上升3bp至2.17%,主要受市場利率上行拖累。節奏上,上升速度前快後慢。

生息資產收益率21Q1後有望持續回升,受益於新發放貸款利率回升、債券利率上行以及資產結構改善。

貸款收益率降幅企穩。

①重定價角度:存量按揭貸款將在21年年初重定價,測算重定價將導致存量房貸收益率下降8bp。

②續定價角度:國股銀行貸款期限較長,2021年存量貸款收益率降幅邊際企穩;中小銀行貸款期限較短,存量貸款收益率在21Q1按揭重定價後有望進入上行通道。

投資收益率逐季回升。預計21Q1市場利率將繼續升高、隨後趨穩。考慮滯後性,預計20Q4-2021年存量投資收益率將逐季回升。

同業收益率先升後平。2021年貨幣政策迴歸常態,預計同業投資利率在21年上半年邊際上行,21年下半年維持平穩。

中小型銀行彈性更強。不同型別銀行來看,由於資產期限結構更短,中小銀行資產收益率回升節奏較國股銀行快,彈性更強。

預計21年付息負債成本率將溫和回升。主要是主動負債成本率上升拖累,存款成本下行疊加負債結構改善形成邊際支撐。

存款利率先降後平。受益於存款成本管控(如結構性存款壓降、國有行靠檔計息產品改為活期計息),預計20Q4和21H1定期存款成本將走低,帶動整體存款成本下行。隨著貨幣政策趨穩和M2增速走低,預計2021年下半年存款成本率將邊際走平。

主動負債成本上升。預計新發行存單和同業負債利率走勢與貨幣環境相匹配,2021年主動負債成本率先上後平。

股份和城商上升快。不同型別銀行來看,由於主動負債佔比較高,股份行和城商行負債成本率上升節奏較快。

非息展望:增速修復

預計2021年非息收入增速將回升7pc至8%,具體來看:

中間業務:預計後續增速將持續修復,全年增速較2020年提升4pc至10.5%。

因經濟持續修復, 2020年三季度中收增速已企穩修復,預計2020Q4至2021年回升趨勢將持續。

主要增長點來自:

①消費活動恢復,信用卡、支付結算業務持續修復,帶動對應中收提升(根據浙商宏觀預測,21年社零增速有望由20年前10個月的-6%修復至15%);

②資管轉型持續推進,財富管理業務迎來快速發展,對應中收增長。

潛在拖累因素為信用債爆雷事件和債券市場利率上行,可能會對投行中收帶來負面影響。

其他非息:預計2021年增速前低後高,全年增速較2020年提升10pc至2.3% 。

①利率債牛市:根據浙商固收團隊觀點,2021年國債收益率將呈現前高後低走勢,銀行債券投資配置以利率債為主,其他非息收入增速有望回升;

②基數效應:受債市利率V型走勢影響,銀行2020年其他非息收入增速呈現前高後低的走勢,2021年投資收益的高基數效應將逐漸消退。

不良生成:同比持平

預計2021年不良生成率持平於2020年,全年節奏上前高後低。由於近年來監管引導做實不良,銀行逾期90+貸款均進入不良。

在資產質量已經做實的情況下,2021年的不良生成主要取決於風險情況的變化。

其中:

①預計對公不良生成相較2020年有所上升,主要是經濟衝擊的滯後性影響,節奏上前高後低;

②普惠小微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在21Q1末到期,部分劣變為不良資產;

此消彼長之下,預計2021年不良生成水平與2020年持平,節奏上前高後低。

預計2021年對公風險相較2020年邊際抬升,節奏上前高後低。

歷史規律:

①逾期貸款生成率曾領先不良生成率約2個季度,隨著監管對不良貸款認定標準的趨嚴,領先關係縮短至1個季度。

②克強指數領先逾期貸款生成率約2-3個季度,克強指數於20Q1見底,隨著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克強指數持續反彈。

21年展望:從經濟對銀行不良生成的領先滯後關係來看,20Q1經濟衝擊預計將在20Q4-21Q2顯現。

①大中型企業貸款方面,不排除會有區域性零星爆雷的個體事件發生,但基於監管守住風險底線的考慮,預計不會形成系統性風險;

②普惠小微貸款方面,考慮到21Q1延期還本付息支援政策到期,預計將會有部分貸款轉為逾期(21Q1)和不良(21Q2)。

預計屆時結構性支援政策將平穩過渡,以防出現斷崖。

預計2021年零售貸款風險將繼續改善,零售型銀行資產質量具有相對優勢。

綜合考慮零售貸款逾期率、不良率及餘額同比增速,判斷零售貸款質量惡化的高點已過,銀行主動投放意願回升。

風險高位回落:根據零售貸款佔比較高的招行及平安資料,截至20Q3零售貸款風險較上半年確定性回落;

投放意願回升:零售貸款同比增速已於20Q1觸底反彈,投放力度明顯修復,銀行主動投放意願逐漸增強。

中國銀行業協會周更強強調,資管新規對不同機構的影響程度不盡完全相同,合格產品參與者轉型容易速度較快,但是風險能力較低、客群基礎比較大的普通投資者為主的理財產品轉型進度有一定的難度,主要原因在於機構投資者在專業知識、風控能力、權力主張等方面佔據優勢地位,對於打破剛兌接受能力遠遠大於普通投資者,因此投資者教育應著眼於普通投資者,特別是法律、制度、投資者理念行為習慣等方面需要重點關注。

在法律層面,現行的法律環境和投資者自擔風險的市場環境沒有完全形成,產品缺乏統一的資訊披露和量化風險的平均標準。

需要透過立法等途徑營造賣者競爭、買者自負的法律市場環境,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完善司法監督機制,將投資者教育逐步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在投資者理念和行為習慣兩重方面,投資者應該回歸投資有風險、決策需要謹慎的第一性原理,自身是財產第一責任的投資理念,提升金融素養,增強產品資訊自主,透過正規渠道購買產品,警惕誘導型銷售,及時更新風險評估資訊,如實反應風險的承受能力。

特別要逐步樹立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尤其是首先要樹立理性投資。只要是投資肯定就有風險,關鍵是你自己評價自己能夠承受多大的風險。

注:本文內容主要摘自浙商證券,零售資本論整理推送

11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覆盤漲幅領先的社會服務與食品行業,或長期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