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在政策大吹“環保風”之際,“環衛第一股”僑銀環保卻因與“標王”失之交臂,連續兩日暴跌16%,吐出了整整半年的漲幅。在拿標上一直所向披靡的僑銀環保此次為何踩空?其業務又有何隱憂?

12月23日,僑銀環保開盤繼續大跌,收報跌停,連續兩個交易日已巨挫16%,市值蒸發18.5億元。此前的22日,公司股價剛剛衝上27.26元,達到三個多月以來的高位,兩天便被打到22.73元,一夜回到解放前。

訊息面上,僑銀環保“勢在必得”的250億標王——禪城區“城市大管家”被突然叫停。諷刺的是,同日,僑銀環保恰好正在召開更名儀式,欲將公司更名為“僑銀城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為競標造勢。如今將煮熟的鴨子飛了,公司似乎也陷入了頗為尷尬的境地。

另一方面,僑銀環保由於脆弱的商業模式與混亂的管理層,自年初上市就飽受質疑。從錯失“標王”後股價暴跌,也能看出市場對公司的經營能力缺乏信心。在“靠關係”拿標越來越難的今天,業務壁壘極低的僑銀環保該何去何從?

改名造勢卻踏空

12月22日,佛山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釋出公告,稱將暫停禪城區“城市大管家”市政公用綜合管理特許經營專案的招標活動。原因是接到招標人通知,根據實際需求,本專案核心邊界條件將進行調整。

資料顯示,佛山禪城(僑銀環保根據地)此次釋出的綜合城市管理專案體量龐大,原專案計劃合作期限(即特許經營期)為25年,運營維護期運營費用約為99898萬元/年,預算總計有近250億元,無論是哪家公司拿標成功,都相當於是獲得了一份25年的“保險”。

“標王”的招標公告發佈於12月1日,原定於12月25日開標,然而卻在僅剩3天之時緊急剎車,最傷心莫過於此前“勢在必得”的僑銀環保。

為了拿下“城市大管家”,僑銀環保此前多番造勢,不僅密集簽下許多看似相關的業務“刷履歷”,甚至為此改名,可謂做足了準備。

12月22日,僑銀環保在廣州召開“城市大管家創新驅動未來”品牌更名儀式暨戰略釋出會,宣佈公司名稱擬由“僑銀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僑銀城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僑銀股份”,公司股票程式碼002973保持不變。

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少雲在會上表示,“僑銀環保的‘城市大管家’,是以一個城市的環衛清掃工作為載體,從橫向拓寬產業鏈,實現從環衛保潔、垃圾分類、園林綠化、地下管網、市政道路維護、交通設施管理、公園管理、水體維護、政府物業服務到城市停車等公共空間整體市場化管理服務。”從該介紹中也可看出公司遠不止於環衛業務的野心。

在“城市大管家”方面,公司近期密集中標了一批大專案,似乎是在臨時抱佛腳“刷履歷”。具體包括超33億元的都勻市城鄉環境提升服務一體化專案、79億元的湘潭市城區公共停車場和停車位特許經營(BOT)專案、60億元的保山中心城市環衛保潔及園林綠化管護服務專案等。

在中標公告中,僑銀環保也不忘“點題”。12月17日晚間,僑銀環保發布公告稱,公司近日預中標烏魯木齊城市快速路清掃保潔、冰雪清運及設施清洗綜合專案,專案總金額8422萬元。上述專案是公司“城市大管家”業務的又一重要進展,將促進公司城市大管家業務在烏魯木齊以及西北區域的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僑銀環保此前可謂業內“拿標王”,在拿標之路上所向披靡,關鍵時候反而掉鏈子,也令人唏噓。公司公告顯示,10月30日至11月30日間,接連中標陽新靜脈產業園、湘潭城區停車場、昭通餐廚及病死禽畜處理、都勻專案,單月中標合同總額近119億,創下環衛企業單月中標歷史最高紀錄。

脆弱的商業模式

2020年1月6日,僑銀環保作為“國內環衛第一股”正式登陸A股市場,似乎是為環保企業資本化開啟了新世界大門,然而其資產質量卻受到了市場的質疑。

僑銀環保主要從事城鄉環境衛生一體化管理服務,具體業務涵蓋城鄉環衛保潔、生活垃圾處置、市政環衛工程和其他環衛服務。其商業模式其實就是“總承包+分外包”,在各個城鄉地區投標,中標後再集人去做垃圾清掃。

三年報告期內,僑銀環保增收不增利,盈利能力存疑。招股書顯示,2015-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僑銀環保營收分別為5.26億元、8.62億元、11.87億元、7.32億元,營收穩步提升;淨利潤分別為5366.36萬元、9880.34萬元、9813.01萬元、5746.69萬元。利潤增速不僅跑不過營收,公司2017年扣非淨利潤同比甚至還下降了2.7%。

公司營業成本大部分為人工成本,具有勞動力成本上升風險。報告期內,僑銀環保的人工成本金額分別為2.80億元、4.84億元、6.70億元、4.01億元,分別佔比74.17%、71.75%、69.11%、67.92%。

此外,僑銀環保還特別提示了未全員繳納社保、公積金的風險。截止2018年6月末,公司全日制勞動用工繳納各類社保比例大約七八成,公積金覆蓋率則只有一半,主要原因是農村戶籍員工繳納城鎮職工社保的意願較低。公司提示稱,監管部門加大了對企業的社保及公積金問題的審查力度,若進行補繳對當期利潤造成影響。

環保服務企業由於較為“脆弱”的商業模式,業績受補貼政策影響也較為顯著。如今的稅收優惠政策為,所得稅三免三減半或者增值稅即徵即退,力度不小。資料上看,僑銀環保2015-2017年稅收優惠合計分別為1969.31萬元、1709.86萬元、3071.32萬元,佔當期利潤總額的比例高達33.05%、14.93%、29.63%。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僑銀環保明明獲得了更多的稅收優惠,可盈利效益反倒呈現下滑,對補貼的依賴也再度提升,佔到淨利潤的三成。若今後稅收補貼政策發生變化,對於本就盈利能力疲弱的僑銀環保來說,將可能產生較大沖擊。

事實上,僑銀環保的情況也並非個例,環衛市場行業門檻低,競爭激烈,企業壁壘低,利潤受政策影響大,是普遍共識。

從資料上看,今年前三季度年服務金額500萬以下的環衛專案數量佔比78%,金額佔比僅25%,市場小而散的特點也依舊突出。另一方面,參與專案競標的企業數量激增,也使得行業內“價格戰”愈演愈烈,行業整體毛利率都在持續下降。

混亂的管理層

除了商業模式本身看上去並不“誘人”,僑銀環保作為一家小型家族企業,管理層也較為混亂,給公司的經營狀況蒙上一層迷霧。

據悉,僑銀環保前身霖澤園林由“上門女婿”劉少雲於2001年創始,直至2009年,劉少雲將部分股權轉讓於郭倍華,後者經不斷增資成為實控人。根據披露公司代持安排,劉少雲創始時的資金為郭倍華提供,上述轉讓事項實際反映為解除股權代持協議後的股權交割安排。

招股書顯示,董事長郭倍華持股比例為37.71%,其女婿劉少雲任公司總經理,持有28.84%股權。另外,公司第三大股東“海橫琴瓏欣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夥”疑似為僑銀環保員工持股計劃,上述兩位及一致行動人透過這一平臺間接持有6.66%。也就是說,郭倍華,劉少雲家族合計持有公司73%以上的股權。

據不完全統計,若將公司小股東,關聯交易,子公司任職等關聯關係包括在內,親屬任職的關聯人至少高達14人。

除了公司內部“一言堂”的氛圍濃重,家族企業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令僑銀環保的關聯交易撲朔迷離。

今年8月29日,公司披露與關聯方簽署《採購合作框架協議》的公告,公司及子公司擬向廣州市銀塔天然日化有限公司採購消毒除臭用品、清潔用品等日化類產品,涉及關聯交易金額在一年內或超過500萬人民幣。

資料顯示,廣州銀塔實際是總經理劉少雲的父親與妻子分別出資99%和1%所設立,此前與僑銀環保也並未建立長期供貨關係,年初至今的關聯交易金額僅為1.38萬元,或有“湊數做賬”的嫌疑。

一方面,近年來環境保護政策支援不斷加碼,環保服務也由政府包辦,逐步轉變為了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行業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受政府購買新規影響,今年前三季度環衛訂單平均服務年限下滑至3.2年,而去年平均值為4.5年。

這也意味著,今後環保“標王”將越來越少,想靠大單撐業績的上市公司,或許更應重新考慮可持續的經營之道。

7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何黎明會見國家發改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張江波|中物聯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