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作者丨遠去峰來

還是跟了!

11月5日,央行突然宣佈“小幅降息”5個基點。

知道會跟,但沒想到跟的這麼快。距離美國降息放水還不到一週時間。

10月31日凌晨,美聯儲利率三連降,向全世界放水。當時我拋給大家一個問題:中國跟不跟,我們怎麼辦?

(詳見:降息三連炸!美國開始向全世界放水,中國跟不跟,我們怎麼辦?)

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不能走出“獨立行情”,這事有點沒面子。不跟,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影響依然一手遮天,我們很難獨善其身。

更何況,我們還撞“豬”上了,9月CPI單月“破3”,創下6年來最高值,引發市場對於通脹的普遍擔憂。

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但這肯定難不倒“智慧過人”的央媽。

昨日央行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4000億元,與當日到期量基本持平,期限為1年,中標利率為3.25%,較上期下降5個基點。

這是MLF利率自2018年3月後的首次調整。

這一番麻辣操作,面子裡子都有了,完美!

但僅僅從技術層面來分析,似乎還是膚淺了些。當前全球經濟下行態勢已經確立,低利率時代加快到來。

中國雖然這十年經濟發展“一騎絕塵”,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地球是個村,美國還是財主,美元仍是核心,在錯綜複雜的貿易體系中,我們還不至於“獨孤求敗”。

事實上,中國經濟已經被挾裹。3季度GDP增長降至6%,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PPI負增長,高居民槓桿下社零繼續回落,製造業投資信心持續下滑,出口貿易未見起色。

這就是“勢”。

大勢面前,只能順勢而為。

所以央行此番“降息”,看似雲淡風輕,實則石破天驚。

雖然只有5BP,卻彰顯了一個重要訊號,即中國降息週期拐點已現,這不是結束,而是剛剛開始。更或者,一去不回頭。

中國跟不跟,我們怎麼辦,這兩個問題第一個已經很明朗,現在來說第二個問題。

此輪“降息”釋放4000億,對整個股票市場是重大利好,大盤應聲而動,但很多股民發現大盤飛了,但手裡的股票卻沒怎麼漲,怎麼回事?

原因很簡單,此次降息降的是貸款基準利率,而能享受到這個利率下降好處的,是那些能夠按照貸款基準定價的企業,也就是那些大盤藍籌股,這些公司是降息紅利的最直接獲益者。

但一入股市深如海,這個血淋淋的絞肉機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只會被吃的渣都不剩。

再來看我們都比較關注的房地產。總體來說,也是利好。利息降了,交的貸款少了,當然是利好。但在嚴厲的管控面前,對於投資客來說,只能是一個美好的泡影。

有利好的一面,也有利差的一面。比如黃金,訊息一出便瀑布式下跌,因為黃金是以美元來定價的,降息背後所代表政策態度會提振大家對中國經濟的預期,這樣的預期反而有利於人民幣的升值,所以說對黃金來說是利空。

從銀行角度而言,對理財類產品更是個噩耗。由於貨幣基金收益率與資金面緊密相關,錢荒時貨幣基金收益大升。降息釋放資金量時,市面上的錢變多,寶寶類產品收益率將會下行。

事實上,從2015到2019年,銀行理財產品一直在5.9% - 3.4%間波動,2019年更是創造連續下跌18個月的最長紀錄,目前仍然在下跌途中。

如此跌跌不休,讓那些習慣於“穩健投資”的客戶們,只能叫苦不迭。

股市不敢進,樓市不能進,黃金被人嫌,銀行理財產品又進入下跌通道,那我們老百姓錢往哪放?總不能還去炒鞋,放P2P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一個通道是可以把預定利率寫死在合同裡的,不管利率如何波動,它都巋然不動。這就是保險年金產品。

如果再能搭配5%左右的萬能帳戶,這產品就不是來賣的,而是用來搶的。

這也不難解釋,今年中國人壽慶典版的“鑫享至尊”年金保險為什麼一上市便被引發“地震”,許多持幣多年不動的老客戶一下全湧出來了。

無非是搭配了現行5.3%的萬能帳戶而已,內行的誰看到兩眼不放光?

好產品自帶高光。帳,誰都會算。真正關注投資的客戶,絕對不會放過這樣一個“薅羊毛”的機會。

但,一出手就是幾十幾百萬買買買的高階客戶畢竟不多。3年交,10年滿。說實話這樣的產品也更適合於投資。但我們這些手裡有點餘錢,一次又不可能拿出那麼多難道連口湯都不給喝嗎?

當然不會。中國人壽再次推出了“鑫福臨門”10年期產品,同樣是慶典版,同樣是年金型,同樣搭載了現行5.3%的帳戶,唯一不同的是,繳費壓力小多了,更適合當前大環境不太好的情況下普通老百姓資金避險增值。

前4年是定期存款,後6年是一邊交一邊領。說是10年期,實際是給客戶連續10年向5.3%的帳戶存款的機會,這是赤裸裸的誘惑啊。

試問這市場上到哪去這麼高利率的活期存款?估計也只有廣泛參與國家戰略專案投資的中國人壽有這個實力,才有底氣放出這樣的大招。

所以此次“降息”,實際是變相提升了保險產品的競爭力,讓儲蓄類保險產品在經濟下行環境下的優勢進一步擴大。

同時,儲蓄型保險產品雖然更看重收益率數值,但保障作用還是保險產品的根基,這也是很多投資者比較看重的地方。

對於客戶來說,根據自身對現金流的需求,自由決定選擇投資型產品還是儲蓄型產品就好。

畢竟,在收益面前,資金安全與自由,似乎更重要一些。

- End -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豬肉股大跌,我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