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三季度經濟和金融資料公佈

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中國三季度經濟資料。此前的10月15日,央行公佈第三季度金融統計資料。該如何看待資料背後帶來的變化?

國家統計部公佈的資料顯示,中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6977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6.4%,二季度增長6.2%,三季度增長6.0%。

總體而言,中國前三季度國民經濟執行總體平穩,但穩中有憂,下一步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仍然不小。可以看到,9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由4.4%回升至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由7.5%回升至7.8%;特別是,前三季度消費基礎作用繼續鞏固,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0%,高於資本形成總額46.2個百分點。這都顯示了經濟結構正在優化,經濟平穩執行有條件有支撐。雖然三季度GDP增速創下1992年以來的新低,但這是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加大房地產市場調控、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金融監管等一系列政策疊加影響下實現的,仍然目標區間範圍內。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將加大穩增長力度,中美貿易摩擦等外部影響趨緩,GDP全年實現6%-6.5%的增長目標是大概率事件,但仍需關注經濟下行壓力。

從金融資料看,今年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新增為18.7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28萬億元;人民幣貸款新增13.63萬億元,同比多增4867億元;9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1個百分點。同時,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11.3萬億元,同比增長23.3%,增速比上年末高8.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普惠小微貸款累計新增1.8萬億元,是去年全年增量的1.4倍。應該說,三季度金融資料整體向好,結構優化,這是實體經濟存在較強的資金需求和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強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臉支付新產品釋出
10月20日,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中國銀聯與中國工商銀行等60餘家機構聯合釋出人臉支付產品“刷臉付”。此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相關產品。人臉支付真的要來了嗎?

人臉識別技術在支付領域的應用,根據場景的不同可分為線上和線下兩種。從現階段看,人臉識別線上支付仍存在諸多風險,暫不具備普遍應用條件;而人臉識別線下支付相關技術較為成熟,具備一定的應用條件。

但人臉支付在提升支付服務便捷性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應用風險。一是資訊洩露風險。人臉特徵具有唯一性,不法分子可通過遠端等方式,在公共場批量獲取使用者人臉資訊,“盜臉”一旦發生後患無窮。二是假體攻擊風險。雖然現在活體檢測技術水平已經大大改進,但新型攻擊手段不斷出現,對使用者資金安全造成潛在威脅,不容忽視。三是演算法漏洞風險。目前,人臉識別演算法仍在快速迭代,可能存在隱藏的未知漏洞,一旦被不法分子發現並加以利用,或將造成系統性風險。

當前,一些非銀行支付機構在開展人臉支付的時候,僅從簡單的使用者體驗出發,通過使用者在大屏上輸入手機號碼(有的甚至不需要輸入手機號碼),並不需要使用者進行進一步交易驗證,給人臉支付埋下風險隱患。所以,今年以來,央行相關負責人多次表示,人臉是非常敏感的個人資訊,不宜將人臉作為支付的唯一交易驗證因素。

而“刷臉付”在支付時須驗證支付口令,一是可以體現使用者支付的真實意願,二是防止通過人臉偽造進行身份冒用,保障交易安全。此外,“刷臉付”注重保護使用者個人資訊,將使用者的人臉特徵資訊與使用者關聯性較高的身份資訊進行安全隔離,嚴格控制儲存裝置和介質的訪問許可權,嚴防資訊洩漏、篡改與濫用。相關商戶和受理交易的終端,也都須通過權威安全檢測機構的專業檢測。從上述舉措來看,“刷臉付”基本符合監管要求,彌補了市場上同類產品的不足。

非法放貸將涉非法經營罪
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正式印發了《關於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非法放貸入刑,這主要基於哪些考慮?

《意見》提出:違反國家規定,未經監管部門批准,或者超越經營範圍,以營利為目的,經常性地向社會不特定物件發放貸款,擾亂金融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所謂的“經常性地向社會不特定物件發放貸款”,是指2年內向不特定多人(包括單位和個人)以借款或其他名義出借資金10次以上。此前,針對金融機構及工作人員有“違法發放貸款罪”;現在,針對非金融機構及人員非法放貸有“非法經營罪”,法律更加完善公平。

總體來看,《意見》對非法放貸的認定較為嚴厲:首先,對罪名錶述中“經常性地向社會不特定物件發放貸款”的界定,按照“2年內向不特定多人(包括單位和個人)以借款或其他名義出借資金10次以上”進行掌握,“現金貸”、P2P網貸等多數機構行為被納入其中;其次,對超過36%的認定,不僅包括利息,還包括以介紹費、諮詢費、管理費、逾期罰息、違約金等各種名義收取的資金,有效解決部分“現金貸”、P2P網貸以“砍頭息”及各種收費逾越36%紅線等問題。同時,對於“情節嚴重”和“情節特別嚴重”的認定,在數額和在計算方式上,也都十分嚴謹。

在過去,只有當“非法放貸”伴有暴力催收情形並導致嚴重後果時,才可能將之定罪量刑。由於難以追究法律責任,以“套路貸”為代表的非法放貸行為在一定區域內氾濫,侵害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影響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在這種情況下,《意見》出臺正當其時。此外,10月12日,北京銀保監局出臺檔案,規範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類業務及網際網路保險業務;10月23日,銀保監會印發《關於印發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補充規定的通知》,明確:為各類放貸機構提供客戶推介、信用評估等服務的機構,未經批准不得提供或變相提供融資擔保服務。

決策層集體學習區塊鏈
10月24日下午,決策層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什麼是區塊鏈?區塊鏈技術發展將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

區塊鏈是分散式資料儲存、多中心的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新應用模式。從本質上看,“區塊鏈”是一個多中心的分散式共享賬本,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多中心化,即所有的交易都是點對點發生的,不依賴於單一信用中介;二是分散式,分散式賬本意味著當交易發生時,鏈上的所有參與者都會收到交易資訊,相關資訊難以被篡改。

由於區塊鏈技術具有分散式、難以篡改、可追溯、開放性、演算法式信任等優勢,在數字金融、公共服務以及民生領域等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其技術發展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在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離大規模商用還有一定距離,但在部分業務場景已開始從概念驗證逐步邁向業務實踐,包括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資產證券化、證券結算等。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潛力可期。隨著區塊鏈技術進發展成熟,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價值將得到進一步體現,與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融合互補的潛力進一步提升,逐步向著多中心的強信任體系發展。但同時,區塊鏈應用仍存在安全穩定性、隱私洩露風險、責任主體難認定、合規風險等風險,底層技術有待發展成熟等不足和問題。

下一步,中國應加大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同時,全社會要杜絕趁機炒作區塊鏈,特別是要將區塊鏈技術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區分開來,要嚴厲打擊以區塊鏈名義實施金融詐騙等行為,如違法進行代幣融資(ICO)。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越南企業對RCEP有什麼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