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反壟斷終於正面亮劍,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縱觀全球,科技巨頭大都會面臨反壟斷的問題,相比IBM、微軟甚至facebook這些同行們面臨的問題,阿里巴巴要面對的麻煩可以說要小得多,反壟斷只是科技巨頭俱樂部成員才能享受的待遇,大多數的巨頭經歷反壟斷後,長期來看最後都走出了市值新高,雖然馬雲不會想到外灘金融峰會上的一次標籤式發言成了多米諾骨牌的起點,不過這可能對阿里是好事,一次深刻反思和覆盤後以更強大的心態和升級的思維體系再出發的機會,如果阿里的願景是活102歲的話。
1、阿里不孤單,因為科技巨頭從來沒有斷過反壟斷煩惱
歷史來看,針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一直不斷,過去有今天有將來還會不斷上演。例如美國的IBM以及AT&T,還有微軟等,比較慘的是AT&T遭到一分為三的拆分,而上世紀的1976年IBM雖被迫解綁軟硬體捆綁銷售並開放標準,但是反而形成了wintel聯盟的強大PC機時代的生態。
微軟2000年6月被聯邦法官判定違反了反壟斷法,說是微軟把軟體捆綁銷售作為阻礙競爭的手段,以維持微軟的壟斷地位,據此聯邦法官裁定將微軟一分為二:一個專營電腦作業系統,另一個則是除作業系統外,微軟所經營的其它內容,包括Office系列應用軟體、IE瀏覽器等。不過微軟上訴最高法庭質疑法官的公正性,2001年11月1日,美國司法部和微軟和解並達成過渡性協議,不再要求微軟拆分,微軟6年的反壟斷歷程也就劃上了句號,並不久後開啟第二春,市值和股價屢創新高。近年來,谷歌、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都經歷了了美國司法部、聯邦貿易委員會、歐盟等機構反壟斷訴訟。所以整個的一個大背景,全球科技巨頭都面臨反壟斷的煩惱,其優勢的資源和地位,應對市場競爭、護城河維護背後的激烈拼殺甚至降維碾壓,如果不受監管,必然會跨越界限並遭受各方壟斷的質疑。
看國內,騰訊2010-2012年因為抄襲、山寨所遭受的巨大輿論壓力大家可能還記得,網際網路週刊那篇著名的文章引發的熱議以及之後的3Q大戰,2012年騰訊遭360公司的反壟斷訴訟,但是騰訊之後因此內部深刻反省,調整了策略,轉而透過投資和體系資源扶持的方式隱居幕後調控,低調打造出一塊貼上騰訊投資標籤的有機生態體系穩固自身的護城河。
巨頭的擴張,新舊巨頭勢力的興衰更替,必然伴隨著新舊競爭的利益衝突、規則挑戰、邊界的重新認定,壟斷和反壟斷的博弈就一直存在,該來的都會來,科技巨頭需充分做好對策準備,大多數情況歷史已經證明,除非真的被強制拆分面目全非,否則反壟斷會對巨頭形成陣痛,但是過了這一關,脫胎換骨沉澱了內力定力後,在新的規則體系下反而可能走得更高更遠。
2、阿里被抓典型,但反壟斷並不是針對阿里
回過頭來再品味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2日-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到,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國家支援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支援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同時要依法規範發展,健全數字規則。要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資料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要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可見,中央已經是明面大力吹過風做過鋪墊和佈置的。
細品味上面一段話,其實是相關監管部門在充分釋放豐富的資訊並警示所有網際網路平臺巨頭,只是阿里剛好成為了那個很好的典型。這背後,我感覺,平臺經濟的集體擴張和野蠻生長,已經從個別個例對既有市場、產業生態以及傳統經濟實力的影響,包括對被平臺捆綁的中小企業利益的影響,轉為更多巨頭多方面大範圍觸碰到了更多的規則與各方利益,就如社群團購對於既有商業格局的影響與顛覆,科技金融對於銀行格局的根本影響,必然會引發矛盾,牽引監管機構關注和出手來規範行業秩序。而剛好,2018年的機構改革,市場監管總局下設反壟斷局,集中了過去分散在發改委、商務部和工商總局的職能,可以針對問題動真格並及時亮劍。
反壟斷整體是一件好事情,本質上不會是為了限制平臺的發展,而是為了營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讓中小玩家也能公平的透過創新從細分領域提供優質的產品服務,而不是被巨頭的資本與生態碾壓擠出市場,鼓勵公平競爭與創新,賦予大量較小的創新者更多的市場空間甚至資源支援,讓他們能透過努力和才智脫穎而出,這樣才能保持市場創新的活力。
3、阿里巴巴:短期受限制,中期市場面臨重新博弈,長期還是看核心能力
這次反壟斷對阿里立案,影響是多方面分層次的。短期阿里無疑受到較大影響,無論處理結果如何,阿里平臺生態的既有玩法及中後臺面臨的組織結構體系都面臨衝擊,阿里過去透過投資控盤,相對比較強勢的資料、流量和商業閉環的集中資源獲取與掌控構築護城河的發展方式已經面臨挑戰,需要高層反思調整,阿里基本盤核心的商家資源貢獻度會受到一定影響並牽動業績和估值的影響,資本市場會起大的波動情緒。
中期來看,市場在新的規則與邊界契約下重新博弈,將營造更健康的競爭、創新與資本環境,平臺巨頭需要調整策略,透過更加聰明的開放開源的方式來支援產業生態的良性發展。阿里巴巴其實是最早和思考最深的資源開放與科技賦能的倡導者,但是演繹的更被不少外界認為是以阿里為中心的生態資源集中控制來擠壓其它生態場景,阿里想成為新商業基礎設施,可是市場雖然需要基礎設施升級,但是卻可能需要更多的選擇,或者更友好的互動介面與方式,而不是被迫二選一。
長期來看,反壟斷不會毀掉一家公司,反而會幫助平臺重新思考並塑造和最佳化自己,國外多數科技巨頭在遭到反壟斷調查,甚或被分拆其業務後,仍能積極做強其核心業務或順應科技發展規律順利轉型,最終實現業績和市值新高,因為其核心能力並不會丟失,沉澱的使用者與科技優勢、人才優勢不會輕易失去,一家好的公司善於快速調整自己,而阿里本來就有擁抱變化的基因,逆向思考來看,如果阿里巴巴如願景所說要活102歲,這其實是半路上必要的覆盤調整,藉機深刻反思與昇華自己實現自我超越的機會,由陣痛經歷反思調整讓自己的心智模式更強大,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