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報告》展示了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最新資料成果,總結了中央部門、地方政府、各類市場主體在增加對普惠金融重點領域服務供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技術和產品、發揮本市場功能、加強信用資訊和擔保增信體系建設、完善差異化監管機制、強化貨幣財稅政策激勵、彌補制度短板、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開展的各項舉措。

總體來看,《報告》總結梳理了普惠金融體制機制、產品服務、資本市場融資、信用資訊體系、擔保增信體系、差異化監管、貨幣財稅政策、法律法規、消費者權益等9個方面的舉措。

在普惠金融體制改革層面,監管引導金融機構深化普惠金融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專營機制進一步落地見效。《報告》顯示,大中型銀行繼續推進普惠金融事業部等專營機制建設。5家大型銀行在總行和全部185家一級分行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10家股份制銀行已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或專職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部門及中心,在單列信貸計劃、授信盡職免責、內部考核激勵、內部資金優惠等方面對普惠金融重點領域服務實施差異化激勵。如工商銀行將普惠金融監管指標完成較差的情況作為全行唯一考核降檔指標,郵儲銀行將降準形成的收益全部分配至各分支機構作為激勵。

在彌補制度短板方面,《報告》指出,加快補齊地方金融監管制度短板。完善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商業保理企業等六類機構監管規制,起草《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補充規定》《融資擔保公司非現場監管規程》《典當管理辦法》《融資租賃企業監督管理辦法》《關於加強商業保理企業監督管理的通知》等制度,印發《關於加強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檔案,繼續推動《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儘快出臺,為相關監管規制提供上位法依據。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提到,研究修訂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監管制度。以統一監管規則、防範風險為根本任務,秉持審慎包容理念,穩步推進配套制度完善,逐步構建立體化、系統化,具有前瞻性、動態調整的開放性制度體系。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網際網路人身險業務分級分類監管制度,進一步規範網際網路人身保險經營行為,持續優化網際網路人身保險供給機構,防範創新風險。

在開展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專項檢查和治理層面,《報告》指出,開展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監督檢查和金融機構營業場所銷售行為現場檢查,治理違法違規金融廣告、誤導銷售金融產品等問題。聚焦銀行信貸、理財、代銷、收費和網際網路保險5大領域開展消保專項檢查,嚴厲查處損害消費者權益行為。

附《2019年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

一、普惠金融發展成效顯著,重點領域金融服務獲得感明顯增強

(一)民眾更廣泛地享有金融服務,金融服務的便利性不斷提升

賬戶和銀行卡的普及是民眾獲得金融服務、消除“金融排斥”的第一步。目前中國人均擁有的銀行賬戶數和持卡量均處於發展中國家領先水平。截至2019年6月末,中國人均擁有7.6個銀行賬戶、持有5.7張銀行卡,較2014年末分別提高60%和50%。

圖1全國人均賬戶數和人均持卡量

物理可得性是普惠金融的關鍵要素之一,物理機具的廣泛佈設為民眾獲得便捷的金融服務打下了基礎。截至2019年6月末,中國每10萬人擁有ATM機79臺,顯著高於亞太地區平均水平的63臺;中國每10萬人擁有POS機2356臺,較2014年末實現翻倍。

圖2全國每10萬人ATM機和POS機擁有量

資訊科技的發展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進一步降低了獲得金融服務的門檻,顯著增強了民眾的金融服務獲得感。全國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達82.39%,其中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及銀行業機構移動支付業務發展最為迅速;2019年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移動支付434.24億筆,金額166.08萬億元,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圖3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移動交易情況

(二)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金融覆蓋形式不斷創新

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貧困地區,是金融服務覆蓋的“最後一公里”,也是金融供給、需求結構不平衡問題在區域層面的表現。除設定機構網點外,部分地區藉助電子機具等終端、移動互聯技術以及便民服務點、流動服務站、助農取款服務點等代理模式,擴大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為95.65%,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99.20%,比2014年末提高8.10個百分點;全國鄉鎮保險服務覆蓋率為95.47%。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已達82.30萬個,多數地區已基本實現村村有服務。

圖4全國行政村基礎金融覆蓋情況

農村地區電子支付進一步推廣,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支撐。2019年上半年,農村地區發生網銀支付業務63.54億筆、金額74.27萬億元,發生移動支付業務47.35億筆、金額31.17萬億元;銀行機構辦理農村電商支付業務3.57億筆、金額4030.33億元;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發生支付業務(含取款、匯款、代理繳費)2.14億筆、金額1813.25億元。

圖5農村地區網上銀行支付情況

圖6農村地區手機銀行支付情況

圖7農村地區電商支付情況

(三)持續增加普惠金融重點領域供給,各項服務可得性進一步提升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實現增量、擴面、降本、控險平衡發展。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5.63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0.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4.27%,比各項貸款增速高7.14個百分點;有貸款餘額戶數1988.31萬戶,較年初增加265.08萬戶。2019年上半年新發放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為6.82%,較2018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58個百分點。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3.75%,較年初下降0.43個百分點。2019年上半年,信用保險和貸款保證保險累計服務34.37萬家小微企業,助其獲得銀行貸款533.68億元。

金融支援鄉村振興力度不斷加大。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涉農貸款餘額34.24萬億元,其中,農戶貸款餘額9.86萬億元。普惠型涉農貸款餘額6.10萬億元,佔全部涉農貸款的17.80%,較年初增長8.24%,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1.11個百分點。2019年上半年,全國農業保險為1.1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約2.57萬億元,為1500.52萬戶次受災農戶支付賠款203.09億元。

圖9全國涉農貸款情況

金融脫貧攻堅精準發力。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3834.15億元,餘額2287.57億元;累計支援建檔立卡貧困戶960.14萬戶次,餘額戶數566.62萬戶。扶貧開發專案貸款餘額4274.04億元。全國334個深度貧困縣各項貸款餘額17365.89億元,較年初增長1274.27億元,增速7.92%。產業精準扶貧貸款餘額1.24萬億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05萬人(次)脫貧發展。

二、深化普惠金融體制改革,初步形成“敢做、願做”普惠金融的機制

引導金融機構深化普惠金融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專營機制進一步落地見效。大中型銀行繼續推進普惠金融事業部等專營機制建設。5家大型銀行在總行和全部185家一級分行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10家股份制銀行已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或專職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部門及中心,在單列信貸計劃、授信盡職免責、內部考核激勵、內部資金優惠等方面對普惠金融重點領域服務實施差異化激勵。如,工商銀行將普惠金融監管指標完成較差的情況作為全行唯一考核降檔指標,郵儲銀行將降準形成的收益全部分配至各分支機構作為激勵。

各銀行進一步落實授信盡職免責制度,通過明確認定主體、建立問責聽證制度、暢通內部申訴渠道、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等做法,增強風險貸款責任追究透明度,提升責任認定客觀性。如,交通銀行等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對於合規操作、勤勉盡責的小微業務人員,在出現信貸風險時免於追責。廣發銀行設立內部問責申訴通道,在員工違紀行為處理辦法中明確了申訴流程,為員工申訴提供機制保障。

保險公司進一步發揮在普惠金融中的保障作用。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小額人身保險、小額貸款保證保險,推進保險普惠金融重點領域的專業化體制機制建設,有效擴大保險資金在普惠金融中的投入。推動小微企業信用保證保險發展,撬動銀行貸款服務小微企業。提高農村地區疾病、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等風險的保險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落實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依法合規穩妥推進保險資金支農支小融資業務試點,為小微企業和農業企業提供“保險+融資”綜合金融服務。

三、創新普惠金融技術和產品,“能做、會做”普惠金融的局面有所改善

積極引導各類機構藉助網際網路、雲端計算、大資料技術等現代資訊科技手段,提高服務品質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如,建設銀行“小微快貸”全流程線上融資模式、網商銀行基於線上大資料風控的“310”模式。保險公司運用保險科技,以較低成本擴大了風險保障範圍,如網路購物退貨運費損失保險,可以按照約定為消費者因退貨而產生的運費損失提供保險保障。

積極支援和推動金融機構針對普惠金融重點服務物件特點和需求,打造專屬產品和服務。針對小微企業資金週轉“短、小、頻、急”的特點,農業銀行推出“一次授信、一次簽約、三年內可迴圈用信、年度複審”業務模式。針對初創小微企業,蘇州銀行開發“創e貸”和“人才貸”等專屬系列產品。針對核心企業上下游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國銀行推出“伊利產業鏈經銷商線上融資”產品。

鼓勵引導保險公司開發普惠性強的保險產品。以增強農業保險內在吸引力、減輕農戶保費支出為核心,擴大關係國計民生和糧食安全的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的農作物品種。鼓勵財險公司針對低收入人群以及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開發產品,有14家財險公司開發了小額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或殘疾人意外傷害保險。依法合規穩妥推進保險資金支農支小融資業務試點,為小微企業和農業企業提供“保險+融資”綜合金融服務。

鼓勵各地結合優勢產業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積極創新農業保險服務模式,不斷滿足農戶多元化的風險保障需求。如安徽省部分地區探索開展了農業保險“基本險+商業險+附加險”三級保險保障體系,海南深入推進天然橡膠“保險+期貨+扶貧”試點,廣西圍繞糖料蔗生產經營開展了價格指數保險試點,甘肅探索開展“一戶一單、一戶一保、一戶一賠”的種養產業綜合保險。

四、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功能,拓寬市場主體融資渠道

逐步完善新三板關於普通股、優先股等融資工具的直接融資體系,截至2019年6月末,新三板掛牌公司小微企業累計發行5120次,融資金額達1285.5億元。

推進區域性股權市場進一步規範發展,更好發揮對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支援作用。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企業2.75萬家,展示企業10.32萬家,累計實現融資10020億元。

穩步擴大創新創業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規模,穩步發展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產品,提高小微企業資金週轉效率。創新創業公司債券累計發行57單,融資金額超過80億元;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產品累計發行475單,金額3474.72億元。積極支援期貨交易所研究開發各類符合實體經濟發展需求的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2019年2月修訂併發布《期貨公司分類監管規定》,將期貨公司“保險+期貨”開展情況納入評價規則體系。

五、加強信用資訊體系和共享平臺建設,緩解因缺資訊造成的融資困難

繼續深化“銀稅互動”。研究擴大受惠企業範圍,提高信用資訊共享效率,加快銀稅資料直連,加強資料安全管理,提升銀行的授信審批、風險管理效率,支援小微企業“以稅促信、以信申貸”。

持續推進“銀商合作”。依託於小微企業名錄,有效利用市場監管部門掌握的企業註冊和經營資訊,搭建銀企融資對接平臺,緩解小微企業資訊不完整、不透明等問題。

深入開展“信易貸”支援中小微企業融資。印發《關於深入開展“信易貸”支援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通知》,依託全國信用資訊共享平臺,加快建設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支援金融機構創新“信易貸”產品和服務。

持續推進中小微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各地多層級建立中小微企業和農戶信用資訊資料庫,完善資訊徵集機制。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累計為261萬戶中小微企業和1.87億農戶建立信用檔案。

進一步完善徵信體系建設。推動符合條件的放貸機構接入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截至2019年6月末,個人和企業資料庫分別接入機構3642家和3524家;共收錄9.99億自然人、2757.5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相關資訊。下調徵信服務收費標準,降低普惠金融服務對象徵信成本。有序推進徵信系統非金融資訊採集。發揮市場化徵信機構作用,截至2019年6月末,人民銀行共備案企業徵信機構130家,2019年上半年對外提供各類徵信產品和服務22億次。

多地搭建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全面整合不同政府部門資訊資源。如,河南省焦作市搭建智慧金融服務平臺,共整合了工商、公安、房管、人社等75個部門和事業單位的涉企資訊。江蘇省蘇州市建立了地方企業徵信平臺,實現對部分政府部門、公共事業單位相關資訊的常態化採集、查詢和適時更新,重點採集財務報表、社保公積金繳納、水電氣繳費、智慧財產權和立案涉訴等資訊。

六、優化擔保增信體系和機制建設,推動風險有效分擔

開展動產擔保統一登記試點,打造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自2019年4月28日起,正式開始在北京、上海兩地開展動產擔保統一登記試點工作。截至2019年6月末,共發生四類動產抵押登記653筆,平臺已形成21條全流程線上供應鏈融資鏈條,近百家供應鏈企業和20餘家商業銀行總行正在陸續進行系統對接開發和測試。

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發展政府支援的融資擔保公司,開展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切實支援小微企業和“三農”發展的相關督查工作。逐步搭建完成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動省級農擔公司加快提升服務能力、落實強化激勵約束相關政策。如,安徽省農擔公司推出適應安徽農業生產實際的“勸耕貸”模式、浙江省農擔公司藉助大資料技術優勢推出“浙裡擔”系列產品。

多地設立專項信用保證基金和擔保基金。如,浙江省台州市以“政府出資為主、銀行捐資為輔”的模式,設立了大陸首個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信保基金與銀行採取風險共擔模式,出現損失後,與捐資銀行的風險承擔比例為8:2,與非捐資銀行的風險承擔比例為6.5:3.5。

七、強化考核評估,完善差異化普惠金融監管機制

優化小微企業、農戶等普惠金融重點領域監管考核目標,明確2019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兩增兩控”,以及普惠型涉農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增速、精準扶貧貸款增速高於各項貸款增速、基礎金融服務空白地區消滅二分之一以上的“三個力爭”監管目標。

突出差異化導向。放寬銀行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的申請條件,研究提高小微企業貸款享受風險資本優惠權重的單戶額度上限,降低銀行資本佔用。適度提高小微企業、“三農”、扶貧不良貸款容忍度,不高於各項貸款不良率3個百分點不作為監管評級扣分因素。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銀行業金融機構“百行進萬企”融資對接工作。以江蘇、河南、湖南、重慶、大連五省市為試點,通過線上問卷調研和實地走訪的方式,真正貼近小微企業,全面了解其融資需求,深入查詢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差距,進一步研究改進服務的長效機制,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提高服務的主動性、自覺性,提升服務質效。

開展民營企業及小微企業重大政策落實情況專項檢查,包括傳導落實民營小微企業政策情況、完善長效機制情況和規範服務收費情況等。

加強普惠金融業務統計界定和監測分析。健全完善銀行業普惠金融重點領域貸款統計體系和全面的普惠金融指標體系。組織銀行機構定期填報“銀行業普惠金融重點領域貸款情況表”,不斷豐富統計指標,健全完善統計體系。制定印發《中國普惠金融指標體系》(2018年版),按年度組織完成普惠金融指標體系資料填報及分析工作併發布《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18年)》。

八、強化政策激勵,貨幣財稅政策進一步發揮協同效應

繼續落實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對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達到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實施定向降準政策,2019年初進一步將小微企業貸款評估標準由單戶授信小於500萬元調整為單戶授信小於1000萬元,擴大定向降準優惠政策的覆蓋面。繼續對縣域農村金融機構、農業銀行考核達標的縣級三農金融事業部、農發行等執行差異化的優惠存款準備金率,以繼續鼓勵其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支援。將服務縣域的農村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與農村信用社並檔,支援其增加縣域金融供給。

加強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管理,將支小再貸款政策適用範圍擴大到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含新型網際網路銀行)。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餘額合計8655億元,同比增加3290億元。

發揮扶貧再貸款政策導向作用,支援貧困地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優先和主要支援帶動貧困戶就業發展的企業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積極推動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和貧困人口創業就業。扶貧再貸款實行比支農再貸款更為優惠的利率,鼓勵貧困地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合理確定貧困地區貸款利率水平。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扶貧再貸款餘額1492億元。

對金融機構符合條件的普惠金融領域有關貸款實行免徵增值稅、印花稅,減徵企業所得稅,延續有關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將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向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發放貸款取得利息免徵增值稅的政策適用口徑統一提高至單戶授信1000萬元。同時要求享受優惠政策的機構將政策紅利在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定價和內部績效考核中充分體現。對保險公司農牧保險、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險取得的保費收入,按規定免徵增值稅;對保險公司種植業、養殖業提供保險服務取得的保費收入,按規定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

優化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使用方向,更好引導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以及社會資金支援普惠金融發展,2016—2018年,中央財政累計撥付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339億元。2019年起,進一步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支援創業和吸納就業力度,將中央財政創業擔保貼息的個人和小微企業擔保貸款最高額度提高50%,並降低貸款門檻。2019年起,開展財政支援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工作,中央財政通過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每年安排約20億元資金支援一定數量的試點城市。

加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新增三大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為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物件,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工作,2016—2018年,中央財政共撥付保費補貼資金537億元。

九、彌補制度短板,健全普惠金融發展的法律框架

制定“兩權”抵押相關法律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明確土地經營權可以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進一步做好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銜接工作,支援有條件的地區穩慎探索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業務。印發《關於延長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工作試點期限的通知》,延長試點期限有效期至2019年12月31日。修改通過《土地管理法》,破除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法律障礙,為相關抵押貸款工作開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印發《關於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有關工作的通知》,繼續推進林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

加快補齊地方金融監管制度短板。完善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商業保理企業等六類機構監管規制,起草《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補充規定》《融資擔保公司非現場監管規程》《典當管理辦法》《融資租賃企業監督管理辦法》《關於加強商業保理企業監督管理的通知》等制度,印發《關於加強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檔案,繼續推動《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儘快出臺,為相關監管規制提供上位法依據。

研究修訂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監管制度。以統一監管規則、防範風險為根本任務,秉持審慎包容理念,穩步推進配套制度完善,逐步構建立體化、系統化,具有前瞻性、動態調整的開放性制度體系。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網際網路人身險業務分級分類監管制度,進一步規範網際網路人身保險經營行為,持續優化網際網路人身保險供給機構,防範創新風險。

十、加大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

強化普惠金融領域資訊披露和市場透明度建設。定期披露普惠金融相關資料,及時披露監管資訊,加強部門間資訊共享。引導金融機構及時披露產品服務資訊。推動修訂《人身保險新型產品資訊披露管理辦法》,將電子化回訪作為與電話回訪同等的首選回訪方式,為保險公司利用新技術開展回訪消除制度障礙。組織銀行業金融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年度考核評價,按季度釋出保險消費投訴情況通報,加大

保險小額理賠服務監測力度。

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宣傳和消費者金融素養教育。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月”“小微企業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全國防範非法集資宣傳月”“3·15宣傳週”等一系列集中性金融知識普及活動,利用媒體平臺加大宣傳力度。大力推進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面向學生開展“金融知識進校園”活動、組織編寫中學生金融知識普及讀本、建設金融基礎知識類開放課。人民銀行公佈的《2019年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簡要報告》顯示,2019年消費者金融素養指數為64.77,比2017年提高1.06。

推進金融消費糾紛非訴第三方解決機制建設。建成運營中國金融消費糾紛調解網線上調解平臺,廣東、上海、寧波、青島等11地建成省級(副省級)金融消費糾紛調解(金融ADR)組織。開展銀行業第三方糾紛調解試點、證券市場支援訴訟工作和保險糾紛調解處理,完善訴訟與調解對接機制。

開展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專項檢查和治理。開展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監督檢查和金融機構營業場所銷售行為現場檢查,治理違法違規金融廣告、誤導銷售金融產品等問題。聚焦銀行信貸、理財、代銷、收費和網際網路保險5大領域開展消保專項檢查,嚴厲查處損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印發《關於開展支付安全風險專項排查工作的通知》,對有關銀行和支付機構等進行支付客戶端、業務系統、交易報文、賬戶管理等方面的風險排查,提升機構支付安全保障水平。開展網路安全專項治理行動。及時發現、治理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利好個股,佈局方面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