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副行長 侯維棟
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步,歷經會計電算化探索、電子化時代、資訊化時代的歷史積澱,中國銀行業資訊科技應用至今已逾40載,現在已快速融入數字化時代。在近半個世紀的歷史長河中,銀行業科技工作者不畏艱辛,砥礪前行,貢獻卓著。
本文的主人公侯維棟是中國銀行業的首位CIO,擁有38年的銀行從業經歷。從人民銀行到商業銀行,全程親歷單機應用、同城聯網、全國聯網、全球聯網等關鍵歷史時期的重大資訊化建設專案。豐富的履職閱歷和傑出的工作成績,譜寫出一名銀行工作者從會計辦事員到程式設計師、從中管到高管的不凡履歷。
日前,在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的交銀金融大廈,交通銀行副行長侯維棟接受了本刊記者專訪,回溯在青島、珠海、北京、上海四地的工作往事,講述銀行業資訊化繼往開來、波瀾壯闊的40年。
從“會計辦事員”到“總工程師”20世紀80年代,青島成為中國第一批改革開放沿海城市。1982年5月,國務院批准《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1980-2000年)》,首次將青島的城市性質確定為“輕紡工業、外貿港口、海洋科研”等等,這一歷史性規劃決定了未來20年青島城市建設的走向。
同年8月,走出校園的侯維棟得到了第一份工作:中國人民銀行青島市分行會計辦事員,他用兩年時間在基層單位全面實踐並掌握了會計業務。回憶初入社會的短暫歷練,侯維棟感言:“會計是推動金融體系良性運轉的‘基本功’,時至今日,這個‘基本功’仍然是銀行人的立足之本。”
一名會計是怎樣與科技結緣的?這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國內金融業正值會計電算化探索及離線業務處理建設時期,青島市分行是人民銀行總行電子化建設工程的試點單位。藉此機緣,侯維棟成為中國第一批接觸小型計算機的金融從業者。
按照試點安排,80年代初,青島市分行從日本引進了一批小型計算機,用於會計賬務的電算化處理。回憶當時的心態,侯維棟感嘆:“年輕人接觸到最先進的裝置,第一感覺是興奮,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困惑於如何用好這些‘新裝備’。”
這批小型機的說明書是日語版本,需要使用者一字一句地翻譯成中文。當時一位沒有IT知識背景的業務人員在翻譯“對偶暫存器”時甚至疑惑:“難道只有結了婚的人才能使用小型機?”談及這段往事,侯維棟感慨:“20世紀80年代,是手工操作向電子化過渡的初期,業務與科技背景的巨大差異尤為明顯。那個年代,銀行業普遍缺乏IT人才,對IT的認知程度也遠不如現在。”
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中國的第一批金融IT工作者承擔了開拓者和領路人的雙重使命。也正是在這種“求知若渴”的環境下,從知識儲備到實操應用,首批從理論走向實戰的IT工作者受到了更為全面的專業薰陶。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承擔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職能移交至中國工商銀行,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這一年,侯維棟被分配到中國工商銀行青島市分行工作。也是在這一年,一名“程式設計師”的職業生涯正式開啟。
當年,侯維棟獨立開發了“儲蓄會計核算事後監督系統”,專門用於後督“手工處理、記卡片賬”的儲蓄賬戶。“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寫程式碼、做開發,在‘拿來主義’盛行的電子化發展初期,能夠成功獨立研發一套系統,由此而生的自豪感還是很強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回顧科技“首秀”,侯維棟依舊難掩興奮。
之後,剛剛參加工作兩年的侯維棟被總行“4381”工程選中,歷經3年的培訓、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等工作,1987年參與總行大型機應用系統的開發工作,並主持了青島分行的上線工作。1988年底,青島分行以“同城聯網模式”完成“4381”系統上線。
1989年,基於當時支票“蓋圖章、走交換”的匯兌結算方式,侯維棟組織開發了“數字印鑑”系統,在原有支票上以DES演算法加入6位數字明文密碼,開創了國際演算法本地化應用的先河,在《金融時報》相關報道中被稱為“侯氏演算法”。次年,工行青島分行對公支票實現系統內通存通兌,成為當時中國銀行業首家達成此目標的金融機構。
從應用系統到核心系統,從區域專案到全國工程,十年的實戰歷練使得侯維棟對科技工作有了更為深刻全面的認識。1992年,32歲的侯維棟被任命為工行青島分行總工程師(分行副行長級),成為工行自建行以來第二位獲此職務的幹部,也是當時工行系統內最年輕的總工程師。
1994年,工行青島分行組建了全國第一套基於“數字通訊”的無線網路系統。“青島地處海洋性氣候,溼度、鹽分較大,當時的網路線路都是電話線,氧化粘連導致接觸不良、通訊不暢”。為解決網路通訊中斷的即時備份問題,侯維棟勇擔重任,成為當時探索金融行業無線網路建設的第一人。
1996年,侯維棟交流至工商銀行珠海開發中心工作,參與總行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1997年調任工商銀行青島經濟開發區支行任行長。同一時期,侯維棟參與了工行全國資料中心區域聯網建設工程,完成了青島資料中心同時處理青島本地業務和臨沂市業務的目標。
回憶從走出校園到而立之年的這段履歷,侯維棟感觸頗深:“這一系列工作調動,為我全面了解商業銀行的科技建設和經營管理奠定了基礎,成為我日後工作的寶貴財富。”
衛星通訊網、執行管理系統兩項工程開創行業先河1998年底,侯維棟調任中國工商銀行總行技術保障部副總經理,負責裝置、網路、系統的執行保障。1999年,為達成全國聯網通訊目標,侯維棟帶隊建立了國內金融業首個衛星通訊網。彼時,人民銀行建設了“基於模擬技術的天地對接工程”,而工商銀行已經實現了基於“數字技術”的全國聯網。侯維棟表示:“得益於1994年在青島設立無線通訊網路的經驗,再建類似專案時有了更多經驗和更大提升。”
2001年,工行執行管理系統上線,開創了商業銀行資訊系統執行管理自動化監控的先河,時任資料中心總經理的侯維棟是此專案的主持者。“系統上線後,時任董事長姜建清在資料中心觀摩了1個多小時,細緻觀察伺服器、網路、資料庫等資源的實時佔用資料。”侯維棟回憶,這套系統沒有外購產品,是合作研發模式,董事長觀摩後對系統功能以及開發模式給予了很高評價,提振了自主研發團隊的信心。2000年~2002年,工行陸續將各分行主機系統上掛至兩大資料中心,拉開了資料大集中工程的序幕。
資料集中展現“交行速度”2002年,作為IT部門的第50位員工,侯維棟履職交行,任電腦部副總經理。同年,交行黨委向侯維棟提出明確要求:主持上線資料大集中系統。
面對龐大的新建工程以及已有系統的艱鉅運維任務,人手不夠是核心難點。侯維棟從各分行借調了一批應屆畢業生,成立資料大集中專案組,迅速展開培訓、論證、需求梳理、開發等工作。歷時2年,一期工程成功投產,實現了全行資料的邏輯集中,達成了業務處理系統從“分散式”向“集中式”的跨越,標誌著交通銀行步入“資訊系統支撐集約化經營”的新發展階段。當年的“交行速度”也為同業資料集中工程樹立了典範。2004年,侯維棟受任交通銀行資訊長,成為中國銀行業的第一位CIO。
2004年,侯維棟與時任交通銀行行長張建國、光大銀行副行長馬騰參觀金融展。
砥礪前行,開創科技建設新局面“資料大集中的竣工是交行資訊化建設的又一里程碑,但並非終點。”侯維棟表示,這項巨大工程的完美收官為交行建設領先同業的一流資訊科技體系奠定了基礎,科技建設巨集圖漸次展開。
2008年,奧運會在中國舉辦。舉目盛會對中國銀行業金融服務的高可用性與業務連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侯維棟於2007年主持了漕河涇同城備份中心建設,主備中心光纜距離70公里。在奧運會開幕前,時任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交行張江資料中心現場觀摩,交行將核心賬務處理、信用卡、ATM、POS、網上銀行等系統切換至漕河涇同城備份中心,執行24小時後切回。這是國內銀行業首次實現災備系統的切換執行,改變了長期困擾中國金融行業災備系統“有備無換”的局面。
2010年,在原有資料備份系統的基礎上,交行率先同業落地“雙活”資料中心。侯維棟介紹,這是國內銀行業首次實現70公里光纖距離的雙中心執行。運行於大機平臺的核心賬務和貸記卡系統交易可在不中斷業務的情況下,無縫、平滑地路由至漕河涇同城備份中心執行。侯維棟評價:“交行在災備系統建設和運營方面的創新和突破,對中國乃至國際同業的IT運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同年,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兩大基礎平臺(GEMS主機應用平臺和JUMP開放應用平臺),交行境內外一體化全業務系統重構工程(“531”工程)啟動。這套系統是“以客戶為中心、境內外一體化、全面風險管理、後臺集中運營、核算相對獨立、管理資訊集中”的現代商業銀行核心系統,厚植了未來數字化、智慧型交行的根基。
自2012年,侯維棟相繼分管零售和對公業務,持續推動技術與業務的融合。在零售領域,創新搭建“買單吧”消費金融場景,全面涵蓋用卡服務、理財、貸款、支付等金融場景,以及商城、餐飲、充值、生活繳費、電影等生活場景;藉助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推出“沃德理財顧問”,建立沃德財商指數和產品推薦體系;在業內首推手機信用卡服務體系,開啟信用卡“無卡時代”和秒級服務體驗時代。
2013年6月,侯維棟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介紹交通銀行軟體開發中心創新實驗室工作進展。
在對公領域,主導“系統掘金”專項行動,著力打造20項有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優勢對公產品;推出交銀智慧金服平臺,以“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理念為行業客戶提供綜合化收款服務方案;聚焦“支付結算+貿易融資”,依託區塊鏈、大資料分析、人工智慧等技術,不斷拓展產業鏈金融線上化的廣度和深度。
掌舵業務條線的8年,侯維棟致力於推動產品創新與技術應用的深度融合,並不斷提煉新時代的業務創新經驗。“現代資訊科技高速發展,這一切為商業銀行進行產品創新提供了新元素和源動力。商業銀行唯有高瞻遠矚,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洞悉客戶需求,並與資訊科技的發展緊密結合,才能創新出符合福斯需求的產品,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支撐力。”侯維棟總結。
2014年5月,侯維棟主持交行“531”工程專題會議。
感悟銀行資訊化作為中國銀行業內同時經歷電子化、資訊化、數字化三個階段的在職高管之一,侯維棟用八個字概括了銀行業IT應用水平的演進過程:長足進步、成績斐然。
侯維棟總結,在電子化時代,銀行IT呈現“硬體強、軟體弱”的特點;在資訊化時代,銀行業軟體應用和研發水平有了質的提升,特別是擁有了大量應用軟體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在數字化時代,銀行業在應用IT優化客戶服務方面,做出了大量質效兼備的成績,以“提升客戶體驗”為目標的數字化轉型的內驅力持續增強。
同時,無處不在的網路體系使得商業銀行的資金流動效率、應用效益明顯提升,對推動社會經濟體系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銀行業重要資訊系統的自主可控能力大幅提升,從完全依賴國外產品到現在的提倡應用中國產裝置和軟體、加強自主開發,金融資訊化的國內外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在某些領域,中國銀行業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三個發展階段,央行的指導歷經從原則到細則的逐步細化,監管專業性大幅提升。”侯維棟認為,央行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履職能力不斷提升,對商業銀行提高IT應用成熟度、提升客戶服務品質起到了堅定的支撐作用。
在商業銀行內部,專業IT隊伍不斷壯大,專業IT能力大幅提升,IT建設環境日臻完善。“領導幹部更為積極主動地研究、關心IT,並予以大量資源支援。”侯維棟坦言,這種IT文化氛圍的轉變和固化,使得金融對新技術、新方法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是金融IT持續發展的源動力,也為下一步IT更好地支撐高品質經營奠定了基礎。
建言銀行資訊化銀行資訊化40年,榮耀與艱辛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在以IT技術為生產工具、以資料為生產資料的數字化時代,發展金融科技仍然面臨諸多難點。”談及數字化時代的挑戰,侯維棟強調,必須對局勢保持清醒認識,對技術常備敬畏之心。
首要難點是資訊科技廣泛應用下的資訊保安壓力,銀行業應特別關注外部網路威脅、第三方系統互動風險等。此外,應聚焦擺在銀行特別是大行面前的重大課題:運用自主可控的新技術更新原有系統,著重加強對核心關鍵技術的掌握和把控,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次之,在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企業在改善金融服務方面先行一步、佔據先機。在金融科技時代,網際網路金融已經從“創新的代名詞”轉為“風險的近義詞”,商業銀行應運用自身金融風險管理優勢,加強外部合作、加大開放力度,穩中求勝,強化供應鏈金融服務,啟用後發優勢。
再者,資料是新時代驅動銀行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商業銀行要強化資料思維、生態思維,積極推進行內外資料的跨界融合。通過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創新商業模式、打造金融服務生態體系。與此同時,也要注重資料安全保護,特別是客戶個人金融資訊的保護。
最後,未來銀行應加強提高銀行從業人員應用IT的普及率。從“瀑布型”開發到“迭代型”開發,銀行需要大幅填補複合型人才空缺。
結語銀行業資訊化40年:科技隊伍由弱變強劈波斬浪,科技應用從無到有波瀾鉅變,科技成果聚沙成塔厚積薄發......這些平凡而偉大的變化註定將被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