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刊新潮12/24刊發《禁止汽油車讓中國得利》,分析日本社會對政府電動車新政策的抱有和懷疑。
生態環保的背後,總有自我利益的追求。日本政府禁止銷售汽油動力汽車的政策引起了震動。為了實現低碳化社會,政府計劃用15年左右的時間,改用電動汽車等交通工具,但是,在美麗的名字背後,卻有著汙泥濁水、貪婪和利益相關者。
訊息傳出後,一位專門從事中小企業的企業顧問說:本田的兩個分包商慌慌張張地來找我諮詢。
他們是擁有100名左右員工的公司,生產發動機零部件。他們的關心是汽油車真的會被取代嗎?如果這樣的話,他們就沒有出路了,因此,想知道是否有什麼他們可以做的事業。
兩家公司都存活了半個世紀。其中一家公司的總裁是第二代。他跟我說,他想讓兒子繼承他的事業,但是,現在卻有點想著讓他做個工薪族。汽車工業一直是日本戰後製造業的支柱產業。面對這樣的諮詢,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汽油車出大事了。12月這一新聞首次出現在某報頭版的標題。經濟產業省計劃到2030年代中期,對所有新車,禁止在日本銷售使用汽油動力汽車,並將重點放在電動汽車上。電動汽車是指用電機發電的汽車的總稱,包括同時使用電機和發動機的電動汽車(EV)和混合動力汽車(HV)。
其實,美國加州、英國、法國等國家已經實施類似的"無汽油"政策已有一段時間了。7月,美國電動車龍頭企業特斯拉雖然年銷量不到37萬輛,但市值卻超過了銷售1000萬輛的豐田。公司市值一度增長了一倍多,達到4500億美元。
政府決定暫時允許銷HV車,但是,即使是HV車會排放二氧化碳。一些政府官員甚至認為應該杜絕HV車,堅定推動100%的電動車。因此,政府對電動車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會開始嚴格監管,這一趨向估計很難避免。
順帶一提,去年日本新銷售的乘用車中,電動車佔比不到1%。不過,在生態和全球這兩大近年來的趨勢下,要想逆襲,難度很大。
加藤女士曾擔任產業遺產資訊中心主任,對日本製造業變遷的歷史非常熟悉。她說,在日本,有540萬人從事汽車行業。這約佔日本工人總數的8%。其中,從事製造業的有90萬人。他們中的很多人不是在大廠工作,而是在零部件廠工作。他們支援當地經濟。如果我們在10年多一點的時間裡,把他們迅速轉換為電動車,整個地方的經濟就會被全部不癱瘓。
這還只是一個簡單的計算,如果我們假設日本有540萬人受到影響,如果包括他們的家庭,平均一個家庭的人數是2.4人,那麼,大約有1300萬人將面臨外出的風險。要知道,多年來汽車行業裡的那麼多人,經過不斷的積累,才得以支撐日本作為工業化國家的基礎。
對於這些支撐日本經濟的人的生活,政府是怎麼看?顯然,不能輕易地說,即使出現了就業危機,如果能轉化為電動車,也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然而,事情似乎沒有那麼簡單。
畢竟,汽油車的結構和電動車的結構有很大的區別。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經營管理學教授大山內篤說:汽油動力汽車的結構和電動汽車的結構,有很大的不同。在傳統的汽油動力汽車中,各部件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形成單一功能。這就是所謂的整體架構。這種嫻熟的配合所需要許多技術訣竅,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和數字表達的工匠精神和專業技能,也是無法輕易模仿。所以豐田公司等都會提供極為全面的教育和培訓,以傳承這些技能。這也與日本的企業文化相吻合,成為獨特的優勢。
另一方面,電動車的電機由軟體控制,零件較少,複雜程度較低。這就是所謂的模組化架構。相比之下,組裝更簡單,所以在極端情況下,你不需要成為一個汽車製造商,就能製造一輛汽車。
因此,電動車工藝不太可能吸收汽油車製造過程中流失的工作崗位。同時,日本企業也很難展現自己的技術實力。昔日的日本電子廠商曾經是世界的領頭羊,但是,由於電子產品迅速模組化,無法發揮其整體優勢,所以已經落寞了很久。
相反,也有人認為,全球汽車業轉向EV,其實是為了圍剿日本的技術強項,讓自己獲得優勢。舉個例子說,曾幾何時,日本滑雪選手在北歐綜合滑雪專案上稱霸世界。當時,歐洲國家對此並不熱衷,後來他們開始改變規則,讓自己很夠獲利,比如降低跳躍的分數,因為日本運動員在這方面表現突出,結果下來,歐洲選手就重新獲得了力量和優勢。
可以說,在汽車問題上,國際社會正在發生類似的事情。豐田等日系廠商在汽油車和內燃機HV方面依然保持強勢,但是,在電動車方面,它們最多與他國廠商並駕齊驅。我覺得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推動向電動車的轉變,目的是改變規則,讓電動車成為全球標準。
我想補充的是,鋰電池在電動車中的應用。剛果是世界上最大的鈷生產國,鈷是一種稀土元素,被用作電動車鋰電池的原材料。有專家認為,中國正在積極地對這個國家進行投資,並將資源圈起來。如果汽車產業成為電池產業,換句話說,向電動車轉變的進度越快,中國的利潤就越多。我認為日本正在落入這個陷阱。
因此,向電動車傳喚,就是一場自私與貪婪的商戰。首先,電動車真的環保嗎?對此也有疑惑,專家認為,如果只看電動車在行駛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確實比汽油車和HV車更環保。但是,如果從油井到成車這樣一個過程來看,那麼即使是電動車在發電過程中也會產生二氧化碳,因為,中國和其他國家嚴重依賴燃煤電廠。有資料顯示,高效能的HV車的碳排放量,相對比較少。
如果是這樣,就更容易讓人質疑政府的目標過高。坊間有一個流傳,這背後有一個主謀。一位政府官員說,有一個叫水野的人,今年5月成為經濟產業省的顧問。他積極向菅義偉和其他高階行政官員提出無汽油汽車的想法。這也是菅義偉大膽決定抄底的一個重要因素。
水野先生現年55歲。在住友信託銀行工作後,活躍在英國等國的投資界。他在獲得前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的友誼後,在政界建立了人脈,並在管理日本150萬億日元養老基金的GPIF擔任首席投資官,直到3月為止,長達5年。
他很有能力,但卻很固執,專心致志於金融。他深受政界信任,曾多次與總理會面,然而,這一新決策背後存在很大問題。事實上,他也是特斯拉的外部董事。
如前所述,特斯拉是一家領先的電動車公司。前面說過,特斯拉是電動車公司的龍頭企業,水野先生在4月份上任,持有該公司約2700股。他從最近股價的暴漲中大賺一筆,除此之外,他還提出了有利於他所參與的公司的政策。因此,他們的中立性很值得懷疑。
這樣看來,在清潔生態的背後,也存在著個人貪婪的商戰滑坡。當我直接問水野先生時,他說,他可不是一個政治商人。每當他以經濟產業省參事的身份發表意見時,他總是一定要確認是特斯拉的外部董事,然後才避開那個位置,作自己的發言。而且,他說:不過,我根本無法阻止電動車的發展趨勢。
然而,日本的產業政策整體上卻不是這樣。電動車在日本的整體產業政策中應該如何定位,應該制定怎樣的目標?為它設定什麼樣的目標,如何將它轉化為電動車時代的優勢,同時將日本到目前為止所擅長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如果沒有這樣的戰略或藍圖,我認為僅僅因為汽油車是環境或全球標準,就簡單地取消所有汽油車,風險太大。
最後,鈴木汽車公司董事長鈴木修作為業內的重要人物,也有一番話要說。他最後表示: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因為,這是政府的政策,但時,我認為我們需要全面地、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一切。未來太暗淡,沒有人知道10年後會發生什麼。
二戰結束後,汽車業一直是日本的重要產業,其成敗也關係到國家的存亡。那麼,這個政策當中,真的含有國家的百年大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