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一年的風雲變幻,讓2020年顯得更加迷幻。年初疫情突襲,零售商抗疫保供;當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期,翹首以盼的報復性消費並未出現,而北京等地在上半年末又遭遇了疫情的二次突襲;下半年實體零售開始陷入客流、銷售雙降的困境;2020年最後一個季度,網際網路巨頭又強勢入局社群團購賽道,野蠻擠佔實體零售市場份額。
實體零售商的焦慮似乎從沒間斷過。
在2019年的年底覆盤中,“焦慮”的情緒就已經在零售圈內蔓延,傳統零售多方承壓、新零售走下神壇、生鮮電商頻繁暴雷、外資零售接連退場……這種情緒在2020年達到了高點。
站在歲尾回看2020年,這一年確實比2019年更曲折。
年初疫情突襲,零售商抗疫保供;當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期,翹首以盼的報復性消費並未出現,而北京等地在上半年末又遭遇了疫情的二次突襲;下半年實體零售開始陷入客流、銷售雙降的困境,本以為可以扳回一城的中秋國慶雙節,卻成為十年來銷售增速最低的節假期;2020年最後一個季度,網際網路巨頭又強勢入局社群團購賽道,野蠻擠佔實體零售市場份額。這一年的風雲變幻,讓2020年顯得更加迷幻。
此時,美團創始人王興那句“2019年可能是過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內最好的一年”,看似得到了應驗。
2020年已經進入倒計時,2021年,實體零售是會驅散迷霧?還是從一場迷霧走進另一場迷霧之中?
2020年已經進入倒計時,2021年,實體零售是會驅散迷霧?還是從一場迷霧走進另一場迷霧之中?
01
寒冬早有徵兆
這些在關鍵節點上發生的事件看似沒什麼關聯,其實存在一定的連貫性。
比如今年第三季度實體商超普遍遇冷,在2019年下半年就有跡可循。幾家區域連鎖中小企業透露,其門店從2019年7月起單店效益增速變慢,開始進入瓶頸期,亟待尋求新的增長模式。
新的增長模式還沒探索好,一場疫情突襲全國,將零售企業此前看似“無傷大雅”的弊病統統顯露出來,地基是否穩健,疫情一試便知。
這背後的深層原因在於,受多渠道衝擊的傳統商超,在新消費心理與消費環境下越來越力不從心,轉型已成大勢所趨。但如何轉型,成為零售企業面臨的一項個性化選擇題,擺在企業面前的選項有很多:數字化、餐飲化、社群化、生鮮化、產地化……哪條路更適合自己,企業需要時間去摸索。
疫情恰巧就是在這一段探索期與實體商超“不期而遇”,不少企業難免會亂了方向與步伐。資金、規模、供應鏈資源實力雄厚如永輝等頭部企業也面臨著單店營收與毛利下滑的困境,更何況連主業地基都沒建穩的中小零售企業,引流固客必然成為難題。
而當前大環境確實並不明朗,國外疫情形勢嚴峻,外貿受阻,中央定調“經濟內迴圈”,經濟內迴圈的核心驅動力在於刺激消費,而就當前經濟形勢而言,就業壓力增大,消費者選擇“花少存多”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這也是報復性消費始終未出現的大背景。
當網際網路巨頭們野蠻侵入社群團購賽道、大肆補貼引起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小商小販的生存受到威脅,中央反壟斷的發聲就十分即時且必要。從這一角度來看,網際網路大軍壓境也是大環境使然。推敲網際網路巨頭集體加速瓜分賣菜行業的目的,也能側面反映出經濟下行環境中,只有民生消費品才是穩定增長的商業板塊。
02
比拼基本功的時候到了
網際網路巨頭的向下滲透看似毫無徵兆,但其實早有鋪墊。
從零售企業站隊阿里、騰訊開始,網際網路巨頭已經開始介入實體商超了,只不過方式有所不同。彼時的介入主要集中在戰略層面與技術層面,透過股權交易、數字化工具、私域流量池為實體商超賦能。
而今年,網際網路巨頭選擇親自下場,直接與商品、供應鏈、消費者接觸,與實體商超站在對立面強勢擠壓它們的生存空間,根本原因在於其線上流量已觸天花板,直接原因是疫情加速下,線上消費群體正在穩步增長且未來想象空間巨大,而網際網路巨頭顯然是飢渴的。此前以美團、京東為首的網際網路巨頭已經吃到了一波疫情紅利。當風口已經吹起,他們當然不會錯過。
實體零售的焦慮,其實從傳統商超在消費市場變革期示弱時就開始蔓延了,只不過今年遇上了疫情,冷空氣的氣流更強了而已。
這場冷空氣會持續多久,難以預判。
有人推測,最難熬的日子或許在明年。
就目前形勢而言,儘管火熱的社群團購在中央的定調下開始降溫,但消費潛力釋放不足,傳統商超轉型艱難,大環境下實體零售依然承壓。
除社群團購外,今年異軍突起的社群生鮮店、生鮮電商、mini小店,其火熱度大機率會延續到明年,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根本在於消費習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比如食品安全與購物便利度。前者加速了預包裝生鮮的發展程序,後者使生鮮電商、社群生鮮店成為消費者的“新寵”。
這也使實體零售陷入業態與模式的雙重焦慮裡。大賣場是否需要“瘦身”?該不該開小店?線上業務如何開展?自建體系還是依託第三方數字化平臺?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支援,在大環境不明朗的形勢下,如何開源節流、有效花錢、專攻主要問題,是實體零售面臨的現實問題。
可以說,今年一年,零售企業都在做選擇。而明年,零售企業的重心應該放在深耕細作、加固護城河上。就目前形勢而言,明年新業態、新概念等創新動作將會減少,投資將更加集中、依靠融資發展而沒有穩定現金流的企業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零售企業整體將更趨向於穩步發展。
從整個市場環境來看,每一次商業寒冬都是一次洗牌期。新概念、新故事、新花樣、新玩法都會被寒潮帶走,只有基本功紮實的企業才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