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瑞幸咖啡的創始人錢治亞,在全球咖啡產業發展論壇,分享了什麼是瑞幸的商業模式。
關於這家公司,爭議一直都很大。有一種聲音認為,瑞幸燒錢拉使用者,這種模式不可持續,這個公司就是一個泡沫。另外一種聲音認為,瑞幸的網際網路打法是顛覆性的,不能用傳統咖啡生意的模式來對標。
新興的事物其實總是不斷變化的,我相信瑞幸也一直在摸索和迭代,現在就給這家公司下定論,可能還太早。不過我認為,現在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一個更底層的問題:什麼才是成功的商業模式?
對這個問題,我聽到過最清晰的分析框架,來自於趙燕菁。不過他可不是投資人,也不是創業者,而是一個城市規劃師。當然,也不是普通的規劃師。趙燕菁教授是廈門規劃局的前任局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副總規劃師。他在今年國盛資本的年度策略會上發表了一個演講,講了城市怎麼能持續增長。
其實,大到做城市,小到做手絹,要是想實現持續的增長,都需要遵循同樣的底層規律。
那什麼是增長呢?增長這個概念很容易理解,收入減去成本有正的剩餘,就是增長了。不過趙燕菁教授指出,在這個公式裡,需要區分收入和支出的型別。
一類收入叫做資本收入,像是融資、借債、賣房子賣地獲得的錢,都是資本收入。
對應資本收入的,是資本支出,比如說蓋樓、建廠房、買裝置。資本性的收入減去支出,如果還有剩餘,就實現了資本驅動的增長。比如一個上市公司融資100億,建廠房花了90億,那麼剩餘就是10個億。這種增長,是“花錢增長”。
下一步,如果有了公司總部,建好了工廠,公司業務正式開始運作了,就開始有另外一種性質的支出和收入了,就是運營型的。比如房子的水費和電費,僱員的工資,這些都是運營的成本。但是企業運轉起來有了銷售收益,這就是運營的收入了。運營的收入減去支出,就是運營性的剩餘。這種增長,是“掙錢增長”。
無論是城市,還是公司,在增長過程中往往都要實現轉型:從花錢增長,向掙錢增長轉型。
就拿中國的城市增長來說吧。
我們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最初就是花錢增長。我們賣土地或者在銀行抵押土地,獲得了資本收入。有了資本,就去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把農村、鄉鎮都建設成城市,給居住者提供電力、道路、治安等等這些公共服務。
但是這個模式有瓶頸。一個瓶頸是,能出售的土地存量有限,不能老靠賣地拿錢;另一個是,哪有那麼多可建的?北京的七環都已經修到河北、天津了。
這時候,掙錢增長就變得格外重要了。掙錢增長,靠的是提高城市運營的收入,比如稅收。所以城市在建成基礎設施之後,總要招商引資,想辦法促進企業做大生意,生意大了,納稅也就上去了。
好,這是趙教授提供給我們的基本框架。有兩種收入和支出的型別,一個是資本性的,一個是運營性的。這兩個型別,分別對應“花錢增長”和“掙錢增長”兩個模式。
接下來,我就要說到趙教授的這個分析框架裡最關鍵的一點了。
這個關鍵點是:這兩種收入和支出,不能混在一起算。資本收入是資本收入,運營收入是運營收入。
資本收入理應當用來覆蓋資本支出:比如賣地的錢,用來修路、修橋、建廠房。運營支出理應當由運營收入來覆蓋:比如要用企業盈利的利潤,用來發工資、支付養老金。
趙燕菁教授認為,如果你發現一個城市或者一家公司,長期在用資本性的剩餘,來覆蓋運營的缺口,那麼這絕對不是一個可持續的狀態。
比如說,公司因為發不出工資而賣地;再比如說,希臘政府因為付不起養老金,而賣掉了港口碼頭。這都是在用一次性的資本收入,覆蓋運營虧損。這種情況如果長期得不到改變,那麼趙燕菁教授預測,這種商業模式遲早都會陷入“龐氏騙局”。
那反過來行不行?也不行。因為如果要用運營的收入,來覆蓋資本的需求,那增長可就太受限制了。
趙燕菁教授總結說,商業的成功,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融到足夠的資本才去建橋,一個是過橋費要大於維護橋的費用。
而商業的失敗,跟城市的失敗道理一樣:有資本建城市的很多,但是能創造足夠收益活下來的卻很少。
好了,總結一下。上面跟你分享的,是城市規劃師趙燕菁教授對於商業模式的分析框架。他認為增長有兩個階段,一個是花錢增長的階段,一個是掙錢增長的階段。 無論是看城市還是看公司,都不能只看他們花錢的能耐。當進入了增長轉型的階段,能掙到錢才是真本事。
接下來,我想回到瑞幸咖啡這個話題。關於這家公司,我還想跟你再多說兩句。
前面我們說到錢治亞在她的演講裡,分享了瑞幸咖啡的商業模式。她的演講很長,不過裡面最關鍵的資訊主要是兩點,我來幫你提煉一下。一個是瑞幸怎麼降低它的運營成本,一個是怎麼提升收入。
先說運營成本。錢治亞提到了一個讓人驚訝的數字。她說,一杯瑞幸咖啡的成本,去年是28塊錢,現在已經降低到了13塊錢。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因為瑞幸改變了咖啡的成本結構。你要知道,一杯咖啡,原材料的成本,其實只有4-5塊錢,其他的都是運營帶來的成本,比如人力,租金,門店、裝修。 瑞幸做了這麼兩件事來改善成本的結構。
第一,把戰略重點放在小門店上。
現在瑞幸的門店,有90%以上都是快取店。顧名思義,就是不讓你坐著,讓你帶走喝的店。這種店成本很低,因為空間小,租金便宜,裝修簡單。但是這些小店,已經能滿足絕大部分客戶的需求了。
錢治亞說,他們發現中國喝咖啡的群體,有70%的人都是要帶走喝,只有30%的人想在店裡喝。所以小門店,幫他們節省了不少運營成本。
第二,用資料驅動運營。
我們都知道,買瑞幸咖啡,要用它的App。這種方式提升了門店運營的效率,因為在門店裡,員工不需要點單,也不需要收銀。
但是不僅如此,瑞幸還把交易資料,跟供應鏈也打通了。店長不用管庫存,也不用管排班,這些事瑞幸的系統會自動決定。除此之外,系統還連線了門店裡咖啡機的資料,監測服務的品質。錢治亞認為,這幾個機制能讓門店擺脫對人的依賴,提升運營的效率。
好,剛才說的是成本,再來說說收入。
對瑞幸有一種質疑,是中國的咖啡市場,沒有國外那麼大。但是錢治亞提供了一個視角,她說瑞幸做的不僅是咖啡生意,而是把咖啡當成抓手,來做更大的生意。從瑞幸的APP上,他們不僅可以賣咖啡,也可以賣其他飲品和小吃,比如果汁和輕食。
如果這麼發展下去,瑞幸聽起來就不再是一個咖啡生意,而是一個便利店生意了。錢治亞還在大會上釋出了瑞幸的新戰略目標:到2021年,要把門店的數量從現在的2300家,擴張到1萬家。
以上,就是瑞幸的增長策略。
現在,有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的商業模式,都讓人感覺眼花繚亂,雲裡霧裡。但是趙教授提醒我們,這種時候,我們要回歸本質。凡是跟錢相關的事,總有一些樸素的規律。能花錢的生意不算好生意,能掙錢的才是好生意。
用這樣的規律,你也可以自己試著分析一下,瑞幸是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