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發生了兩件大事。其一是,中國的GDP總量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其二是,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總量超過了美國的製造業增加值。這意味著,美國保持了100多年的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地位,被中國取代了。
到了2018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規模更是超過了4萬億美元,同期美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只是略微超過2.3萬億美元,僅約為中國的58%。同期,日本的製造業增加值約為1.01萬億美元,德國的製造業增加值超過了8300億美元——美國、日本、德國三國合計,正好和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相當。
那麼問題來了,美國的製造業都去哪了呢?中國製造業遠超美國,是不是已經處於全球“龍頭羊”位置呢?
美國的製造業都去哪了?
近些年,美國、日本、歐洲的製造業增加值在全球中的份額是越來越少,很多網友分析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這些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去工業化”,將工業大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南生認為這種看法的“是,也不是”。
先看資料,理解“不是”的含義:在2004年,美國的製造業增加值規模約為1.608萬億美元,是當時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的約2.5倍。到2018年,美國的製造業增加值超過了2.3萬億美元,也增長了43%了啊。
這告訴我們,美國的製造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之所以在其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例越來越小,是因為第三產業(服務業)增長的更多罷了。這怎麼能說“去工業化”呢?因此,“去工業化”的真正含義是,其他產業發展更快,導致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越來越低。
再比如看咱們中國:製造業增加值是越來越高,但由於第三產業發展到更快,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例也是越來越小,但能因此說中國也在“去工業化”?
顯然是不可以的,因此“去工業化”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從這個角度來講,美國的製造業並未去哪兒,仍在美國呢!
再理解“是”的含義: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工成本是越來越高,導致美國的一些低端製造業企業倒閉了。然後也沒有新建其他企業來替代,畢竟企業家不傻,賺不到就不會再建工廠。於是都到國外去購買,或到國外投資設廠。
從這個角度來講,似乎是“轉移”到國外了。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新行業,美國新建了很多新的工廠,其他國家也去美國建設了很多工廠。並且使得美國的製造業增加值變得更高了,因此整體而言,美國的製造業並未離去。
中國的製造業全球領先了嗎?
雖然,中國結束了美國持續百年的全球第一,但在很多核心科技上美國仍保持領先。因此,中國的製造業規模雖然全球領先,但在綜合實力上,尤其是高階製造業上,美國仍佔據優勢。
但畢竟方向不同——中國處於上升通道中,而美國處於下降通道中,且隨著中國科技的進步,美國的優勢也在縮減。如果我們再看美國GDP的結構——農業、工業佔比不到20%,服務業超過80%。
就會發現美國或許並沒有看起來的那麼強大,其超過20萬億美元的GDP中,大量是虛擬的,非實體的——即美國也有其脆弱的一面,美國這座大山的根基並不穩固。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