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在各地興建,出現了千園一面、百企跟風的情況。
各大園區都在修煉“獨門神功”,以求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硬體、政策、招商、運營乃至創投都成為園區尋求提升的方向。那麼,對民營園區來說,哪些是真正實用的武器?
其觀點包括:
1.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持續、新型城鎮化繼續推進,產業園區未來的發展空間穩定;
2.民營園區應認清自己的定位,千萬不要把自己代入到政府角色中去;
3.民營園區操盤者最重要的能力是“想象能力”,最核心的競爭力是“盈利能力”。
以下為李珂分享內容,為閱讀便利有所精煉。
圖: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珂
1
產業園區發展邏輯未變
一說產業地產,大家認為是蓋房子、搞園區,但在我看來,產業和地產的結合,恰恰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特徵甚至是核心特徵。為什麼中國沒有貧民窟?因為農民進城後首先變成了工人、其次變成了市民,這些恰恰是產業地產模式來解決的。
從大的趨勢判斷,中國經濟經歷20年高速增長,2000年中國GDP全球排第六,在英法之後;如今,中國GDP全球第二,是日本的2.5倍,今年預計能達到美國的75%。作為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一是中國入世、二是房價上漲。
再往後看10年、20年,產業地產大的發展形勢有沒有變化?
今年大家都在討論“雙迴圈”,我有一點自己的看法。提出這個觀點最早是今年的四五月份,也就是中美貿易爭端最激烈的時候;但是,到下半年,我們發現恰恰是進出口依然是國家經濟發展中最亮眼的部分。尤其到了11月份,從大量的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洗衣機、冰箱、跑步機、腳踏車很多都是中國製造的;相反,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彈不明顯。
所以,第一個邏輯是增長動力變化了麼?第二個邏輯是國內的發展到底靠什麼?
現在,我們看到中國在大舉借外債,外債從2017年底的1100億美元上升到今年6月份的3000億美元,這很好理解,因為外債都負利率了,為什麼不去借呢?借來幹嘛呢?投資基礎設施。第二,大家都說人口紅利在消失,勞動力在短缺,所以農民在變成市民,加速向城市轉移。
我個人認為,無論地產還是產業地產,發展邏輯並沒有發生變化。一是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發展,二是繼續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這些為產業地產構建了一個穩定的發展空間。所以,我認為產業地產未來不會有太大變化。
2
“盈利能力”才是民營園區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老總們最關心的問題。現在出現百企跟風、千園一面的情況,產業地產同質化很嚴重,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家都希望找到一個所謂的制勝的法寶,到底我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首先要釐清的第一個問題是,園區企業經營一定不要錯位。產業園區最早是誰來做的?政府來做的,民營企業慢慢涉足當中,民營企業跟政府投資平臺或者國有企業又不一樣。他們的許可權、目標和民營園區是不一樣的。
對於一個民營園區來說,如果只是經營幾百畝土地,很難談得上什麼產業政策,一定是大區域有什麼政策,你就有什麼政策,你能拿出來的是什麼?可能最多就是房租減免。所以,民營產業地產商千萬不要把自己代入到政府角色當中去,政府可以免租免稅,甚至可以補貼去做專案,但是民營企業肯定不能這麼做。
第二個問題,競爭力有很多,比如開發能力、運營能力、融資能力、招商能力,這些似乎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但仔細來看這些都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我個人認為,對一個企業家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想象力”。當園區還沒有的時候,要讓政府相信我能在一片土地上引進100家企業,形成1000億的產值,交10個億的稅;當園區蓋起來的時候,要讓企業相信你能在3年、5年、10年逐步兌現承諾。你有沒有這樣的想象力?同時讓政府、企業相信你的夢想。比如,前面大家講的合肥就是典型的敢想敢幹,真的能夠按照當初的設想一步步實現。
第三,如果把範圍縮小到民營企業,民營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你的盈利能力,你不能賠本賺吆喝。剛才大家都談到產業投資,實際上,好專案不缺錢、差專案不敢投,如果用投資換專案你敢投麼?剛才的演講也提到,超過60%的股票都破發了,如果一個專案投錯,對一個產業地產商的影響可能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