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多年前的A股100億的市值就是大公司了,而現在一箇中小板的細分行業的龍頭也很容易就達到100億的市值。雖然這裡有中小板估值當前處於階段性高企的因素,但是難道5年10年前市場沒有泡沫?其實客觀的來看,造成這種現象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在企業營收規模的膨脹,換句話說,中國的市場容量一直在有力的膨脹著,只不過我們很少意識到而已。

1992年的時候,做房地產的萬科的營業收入不過6.6億(還是集團收入),蘇寧電器2001年的銷售收入也就是16個億多。而昨天,做小小紐扣和拉鍊的偉星股份差不多也要有18個億的收入了。巨大行業與細小行業在不同時代的強烈對比,揭示了什麼?

在茅臺上市之初,我想沒有幾個人可以想象到昨天茅臺的銷量和每瓶酒的價格;而在萬科上市之初,誰能想象到這會是個有一天曾接近過3000億市值的龐然大物?三一重工這個製造業的民營企業,5年前又有多少人能想象到也會個千億市值的坯子?同樣,曾經被國際輿論評價為“崩潰”的中國銀行業,現在卻是早已坐上金融市值的世界之巔好幾年了,這真不能不說是一種黑色幽默。就在昨天我又看到一篇2006年的老文章,其中哀嘆“現在的中國已經幾乎找不到10年10倍的股票了”。結果僅僅2年後的昨天,即便遭遇了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的衝擊,一些優質企業也已經達到了10倍左右的增幅。

投資需要想象力嗎?我認為當然需要。但是太多人將妄想不自覺的代替了想象力。

所謂妄想,就是完全沒有邏輯性的,不重視證據的,偏離了基本的商業發展規律和投資規律的空想;而想象力則是在遵循基本的商業發展規律投資規律,並且在現有的事實證據下,進行高度邏輯性的推演後的一種大膽的假設和前瞻性判斷。

中國的經濟轉型之路會成功嗎?很多人拿出各種困難事實來說明,不會。我用一個常識來支援一個簡單的答案:會。這個常識的邏輯在於:中國曆來是個在絕境下才能煥發生機的組織---現在中國依賴多年的房地產+出口已經步入絕境---經濟持續發展是當前政府維持合法性和社會穩定的最大保障---中國依然具備很大的經濟迴旋餘地---上述的共性將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成功的轉型---而這種史無前例的超大規模的轉型必然帶來一大批新的超級白馬企業的誕生。

想象力與安全邊際矛盾嗎?當然不。想象力是對於未來很多年之後的前瞻性判斷,而證券市場是遠遠無法在短期內對此進行價值填充的。在這一程序中,會有很多的符合安全邊際的上車機會--實際上市場並不會缺乏上車的機會,但是大多數的遺憾都是因為不知道正確的車在哪裡。

缺乏想象力就無法投資嗎?當然也是否定的。但是毫無疑問,這種缺失一定會使得投資的視野和格局有很大的限制。特別對於成長型投資者而言,看的有多遠往往是成功與否的一個鴻溝(但看得遠不代表看的無限高,其實真正看得遠也包括了看到這個企業從高速成長回落到成熟穩定再到衰退的必然過程)。

曾參加一場關於電影和文化產業pe投資的論壇,臺上是熊曉鴿的侃侃而談,臺下的投資者更是座無虛席。看著這個場面,思緒不禁從很多年以前飄過,真是有種恍惚的不真實感....10年前我們敢想象汽車進入千家萬戶,停車一位難求嗎?10年前我們敢想象北京上海等地幾十萬的年薪已經不過是很普通的狀況?10年後呢?我們敢不敢想象一下,更多的千億市值的群體將批次的誕生?我們敢不敢想象一下13億人的即是古老的農業大國又面臨著生物醫藥、資訊科技、節能環保3大新經濟動力衝擊的中國,在經濟轉型中又將把蛋糕做到多大?我們敢不敢想象一下蛋糕切法會有大的改變,並且這種改變會對服務文化產業、醫療保健、節能環保、資訊科技等等產業帶來多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如果我們具備了這種想象力,又結合了商業規律上對一個“高價值企業”的認知,並最終選擇到了某些長期看好的企業後,請問:我們還會對每日的漲跌那麼在意嗎?我們還會為不過幾個月的快速上漲歡呼雀躍又為小小的階段性調整黯然神傷嗎?我們還會彷徨在要不要“波段操作”上嗎?

我經常說,如果在當今中國你都找不到成長型企業的投資機會,你都哀嘆成長型投資為鏡中月水中花,那麼我真不知道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更適合成長型投資呢?

其實這個世界並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13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研華劉克振:IoT榮景不是不到 只是時機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