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中美博弈,黯淡的是歐洲,受益的是歐洲,被收割的還是歐洲。

歐洲,這個為世界帶來內燃機、顯微鏡、全球資訊網的老貴族,卻迷失在一串串程式碼築成的數字時代中。

自2015年瑞士的諾華集團,最後一次出現在全球最具價值的企業榜單中,此後這份名單中便再沒出現過歐洲企業的身影。

1

歐洲儲存之殤

1999年愚人節這一天,西門子旗下半導體部門被正式獨立出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英飛凌,整整7年零一個月之後,英飛凌又剝離出了一個公司專注儲存業務,這個公司就是曇花一現的奇夢達。

奇夢達的成立,承載了歐洲渴望突破儲存產業的宏大願景,是歐洲儲存業的希望之光,彼時的奇夢達,是300毫米晶圓製造業的技術領袖,是全球第四大DRAM供應商,全球員工一度超過12000名,從成立到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僅用了三個月。

盛世之下,暗藏危機。2008年一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上半年奇夢達營收就同比銳減57%。更為嚴重的是,當年正好遇上全球DRAM供過於求,價格一路狂洩,DRAM顆粒價格從2.25美元暴跌至0.31美元,而同一時期的材料成本需要0.6~0.7美元。

在生意場上,奇夢達又遇到了三星這個玩逆週期投資的高手,在韓國政府的支援下,這一年,三星將總利潤的118%用於DRAM擴產,導致奇夢達市場遭遇大幅度擠壓。

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奇夢達的母國——德國,卻選擇了袖手旁觀。

奇夢達連續兩次向德國有關部門申請貸款,但是德國政府提出奇夢達需要接受部分國有化,奇夢達的母公司英飛凌拒絕了這個條件。最終奇夢達沒有等到援助資金,只能無奈宣佈破產。

2

帝國的榮耀

若論起老歐洲的榮光,工業革命帶來的優秀工業基礎,絕對值得這群老貴族們炫耀個百餘年,尤其是汽車工業,在全球都是頂級存在。

歐洲汽車工業的核心在於德國,而德國之所以能夠發展汽車工業,良好的工業基礎是先天條件。另一方面原因是,二戰後,德國的工業被美國全面限制,與軍事相關的工業不允許發展,德國為了恢復經濟,利用自己的工業優勢,將重心轉移至汽車產業,並帶動整個歐洲為全世界生產汽車。

汽車工業是一個對產業鏈有嚴格要求的領域,其涉及材料、能源、機械製造、電子電器等不同領域,所以在這些領域的背後需要博世、克虜伯、西門子、恩智浦等大量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提供零件,自然也帶動了車用半導體的發展。

所以,我們會看到,不同於美國英特爾、高通、博通這樣的數字晶片巨頭,歐洲的英飛凌、恩智浦、意法半導體依靠著在功率半導體方面的優勢,盤踞一方,並長時間與美國分庭抗禮。

如今,從西門子獨立出來的英飛凌,是全球最大的IGBT供應商,從飛利浦獨立出來的恩智浦,則是全球最大的MCU供應商,兩家企業輪流著坐全球第一車用晶片供應商的寶座。

雖說都處於歐洲陣營,但一山不容二虎,英飛凌和恩智浦明爭暗鬥已成家常便飯。

比如在英飛凌的優勢產品IGBT中,英飛凌佔據了600-1700V 範圍中IGBT的頭把交椅,而恩智浦就佔據低壓IGBT的市場;恩智浦收購美國的飛思卡爾,英飛凌就收購美國的賽普拉斯。

雙方你來我往,火藥味十足。

3

日本這個宿敵

要說歐洲半導體最大的競爭對手,其實不是美國,反倒是另一個汽車大國—日本。

長久以來,關於歐洲車與日本車,誰是No.1的爭論始終不曾停過,兩大派系都有不少各自的忠實擁躉。

在這兩年的全球汽車銷量排行榜中,經常會看到“兩田夾一眾”的情況,即日本的豐田和本田分列第一、三名,德國大眾被夾在中間。這種在汽車領域的“瑜亮之爭”,自然也會蔓延至上游的半導體產業。

上文說過,歐洲的功率半導體之所以能夠大發展,依賴於歐洲的汽車工業,作為汽車製造大國的日本也是一樣,日本的富士電機、瑞薩、村田等企業在與歐洲三巨頭競爭之時,也不遑多讓。

根據英飛凌的往年財報顯示,全球車用半導體市場的前五中,歐洲佔三席,美國的TI佔一席,日本的瑞薩佔一席。

在細分領域,全球IGBT前五中,歐洲與日本五五開,歐洲的英飛凌與賽米控分別佔據第一和第五,日本的三菱和富士電機分列二三,美國的安森美排第四。

在全球標準功率MOSEFT的前五中,歐洲與日本同樣是五五開,歐洲有英飛凌和意法,日本的東芝和瑞薩上榜。

近些年來,日本與歐洲的半導體巨頭們併購頻繁,但其中略有不同,歐洲的半導體企業主要是以大宗併購為主,日本的規模相對較小,但相對比較頻繁。

2015年,歐洲半導體發生了兩宗大金額的半導體收購案,第一個是恩智浦以大約118億美元的現金加股票收購美國的飛思卡爾,這項收購使得恩智浦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車用半導體企業。

作為恩智浦競爭對手的英飛凌,同年也宣佈以30億美金收購美國的國際整流器公司(IR),不過並未能從恩智浦手中搶下車用半導體第一的位置。所以去年,英飛凌再度發力,以90億歐元的價格收購美國的賽普拉斯,這次英飛凌順利成為車用半導體的武林盟主。

日本半導體企業在併購的過程中,除了瑞薩收購IDT和Intersil這兩宗之外,其他的併購金額都相對不大,但頻率卻相當高,2016年到2017年,東電化連續進行了4場收購,瑞薩的兩次收購也是兩年內完成的。

此外,本月,東芝和富士電機宣佈將向電動汽車動力晶片投資20億美元,以提高電動汽車的節能晶片的產量。

4

錯失數字時代

歐洲半導體在汽車方面的成功,卻也掩蓋不了其在數字晶片上的潰敗,從應用層面來講,歐洲既沒有出現像騰訊、谷歌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又沒有出現像蘋果、華為這樣的手機巨頭,歐洲在數字時代的落後成為不爭的事實。

從上游半導體產業來看,根據TrendForce集邦諮詢的最新資料顯示,全球IC設計十大企業中,歐洲僅有一家Dialog守住第十的位置(並不穩),而中國的IC設計領域則在近些年來蓬勃發展,不僅湧現出了海思這樣的巨頭,還有匯頂、紫光展銳等一批優秀的企業。

歐洲半導體企業也不是沒有努力過,比如恩智浦曾收購了Silicon Labs蜂窩通訊業務,此外還將目光瞄準數字電視、機頂盒等市場,並希望憑藉在模擬電視市場的領先優勢搶佔先機。

但回頭看,這些努力都算不上成功,後來恩智浦將無線電話SoC業務、無線業務和家庭業務部門予以出售或剝離,並將注意力重新放回了自飛利浦時代確立起的優勢領域:汽車電子和識別業務。

如今在5G與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興前沿科技領域,歐洲半導體也沒有太多建樹,但是自動駕駛成了歐洲努力的方向。

去年,歐洲汽車工業協會宣佈在2020年實現部分場景下的自動駕駛,到2030年邁向全自動化出行。

在半導體領域,英飛凌2016年收購荷蘭的Innoluce,強化自動駕駛感測器業務,2017年,助力奧迪量產了全球首批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

恩智浦在2018年收購OmniPHY,後者是高速汽車乙太網IP領域的先鋒,2019年,恩智浦又投資了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南京隼眼科技,以擴大其在中國汽車雷達市場的份額。

此外,兩家企業都加入了百度Apollo開放平臺,想要更大範圍的擴大自身在汽車電子生態圈的版圖。

如今看,歐洲錯失網際網路所代表的數字時代,卻想著依靠自己在汽車行業的深厚積澱,發力自動駕駛,以穩固自己的基本盤,這也是一個比較穩妥的選擇。

5

長滿韭菜的後花園

歐洲的問題不在於半導體太弱,與中國相比,歐洲半導體已然十分厲害,恩智浦、英飛凌,意法半導體隨便一個放在中國都妥妥的能夠撐起一片天。歐洲半導體的問題在於缺乏新興企業,即使有這樣的企業冒出,也被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割了韭菜。

論割歐洲的韭菜,美國是毫不含糊,近些年來,美國收購了一大批歐洲新興半導體企業,為自己補充成長活力。

2018年,蘋果先是收購了丹麥初創公司Spektral,該公司利用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技術實時去除影片中的背景,後又以6億美元收購Dialog半導體公司的部分電源管理晶片業務。

論收購,英特爾幾乎從不缺席。早在2010年,英特爾就收購了英飛凌的無線業務部門,2015年又收購了德國網路晶片生產商Lantiq,2016年繼續收購了德國無人機公司Ascending Technologies,2019年,英特爾又收購了英國的Omitek,這是一家主要針對影片和AI應用程式的FPGA解決方案供應商。

2016年,高通以25億美元收購了英國晶片廠商CSR,該公司產品包括GPS晶片、藍芽通訊晶片以及物聯網晶片等,兩年後,TWS耳機需求爆發,高通這筆收購穩賺。

此外,美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也盯上了歐洲這塊大蛋糕,2018年,Facebook以3000萬美元收購總部位於倫敦的Bloomsbury AI 初創公司,谷歌當年8月收購了GraphicsFuzz公司,這是一家專門開發圖形驅動測試工具的初創公司。

近些年來,中國也從歐洲收購了一些企業,其中最成功的的是建廣資本協助聞泰科技收購安世半導體,這項收購使得中國在全球模擬晶片市場將佔有一席之地,也減少了中國對國外半導體的依賴。

此外,2020年,匯頂科技收購恩智浦的VAS業務;蘇州天準科技收購德國的半導體裝置製造商Mue Tec;2016年,中國矽產業集團收購芬蘭Okmetic,後者,曾是全球第七大矽晶圓生產商。

當然,也有一些收購被迫中止的,比如紫光國微收購法國的Linxens公司,後者是全球銷售規模最大的智慧安全晶片元件生產廠商之一,不過這場收購因為商譽問題被證監會給否了;此外,福建宏芯基金收購德國的半導體制造商愛思強,美國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進行阻撓,最終收購專案流產。

歐洲本可以藉助新興的科技企業,在數字時代努力一把,奈何美國割的太快,還沒等初創企業做大就已經被收購。在企業收購方面,中國與美國不同,中國更偏向於傳統的半導體產業,比如安世、愛思強、Linxens等,這其中的差別是,中國是為了補短板,美國則為了押注新興市場,但不管如何,最終歐洲都成了別人的後花園,而這個後花園,長滿韭菜。

6

尋求自立

這些年來,歐洲振興半導體行業的口號已經提過數次,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但是無論從具體措施,還是最終成果,都沒有很明顯的改善。

不過,這一次可能會有些許不一樣,近兩年的中美科技對決,作為旁觀者的歐洲也是看在眼裡,意識到了如今正在進入逆全球化時代,歐洲半導體需要獨立自主,儘量少依靠外部,一些歐洲企業在華為被制裁之後,已經開始陸續尋找可替代美國關鍵產品的供應商。

此外,日本與韓國因為光刻膠問題發生齟齬,雖然最終握手言和,但也讓韓國嚐到了被掐脖子的滋味,這件事之後,韓國在大力發展本國光刻膠產業。

如今再回過頭了看這兩年的半導體產業,已經明顯的開始去中心化,各國或者各地區都有意發展本土半導體產業,如果辯證來看,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的這種轉變,也是歐洲與中國深度合作的好機會。

歐洲與中國的半導體企業有著很強的互補性,中國的數字晶片產業正在蓬勃發展 ,IC設計企業層出不窮,AI晶片也與美國不相伯仲,而中國的功率半導體還是初級階段,中國廣闊的汽車市場,是歐洲半導體垂涎已久的“饕餮大餐”,雙方在這方面的合作還有機會更加深入。

如果中國與歐洲能來一出合縱連橫的好戲,對於中國半導體的崛起大有裨益,當然對於歐洲老貴族也是百利而無一害。

5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基金實盤策略」指數震盪走高,今天要加倉操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