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20年12月16日,國內首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在風波中迎來了六週歲的生日。

對很多人來說,這一年都過得無比艱難。疫情肆虐下有的家庭支離破碎,有的企業風雨飄搖。身處其中的金融機構們,也不得不迎風而行。面對挑戰,微眾銀行沒有選擇無視和推脫,而是毅然決然地承擔起一家銀行應有的社會責任,將風險和損失留給了自己,全力化解受困群體的難題。

而回首過去六年,會發現這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貫穿了微眾銀行的發展史。這家帶著普惠金融使命誕生的民營銀行,六年裡從無到有,靠著一腔熱血和科技創新,沐風櫛雨,在摸爬滾打中探索出一條為千萬“微” 、“眾”個體服務的差異化銀行之路,對社會各界交出了一份實實在在的普惠金融答卷。

對於微眾銀行來說,此類挑戰只是前行路上的小插曲,改變不了堅守普惠金融的初心,也掩蓋不了它過去對行業的示範作用和對長尾客群付出的巨大努力。見微知類,覆盤微眾銀行走過的六年,我們從中總結出普惠金融探索之路的艱辛、困局和解決之道,為行業提供一份真實的材料。

與生俱來的責任

在對外發布的品牌宣傳片——《真心英雄》中,微眾銀行講述了快遞小哥、小攤販、外賣員、小白領等平凡人在逆境中堅守的平凡故事。這群默默無聞的人,支撐了我們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也為疫情經濟的復甦貢獻了力量。但也是這群平凡的大多數,在金融行業裡被稱為“長尾客戶”,較難獲得關注和服務。

作為國內第一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為服務長尾客群而生,普惠金融使命與生俱來。按照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民營銀行設立的目的是要與現有商業銀行實現互補發展,錯位競爭。要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三農”和社群,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

在過去六年裡,微眾銀行一直遵循這份初心,發揮網際網路銀行的大資料和科技優勢,穩步踐行著普惠金融的責任,將金融的溫暖送到千千萬萬普通人面前。

2015年5月,微眾銀行首款產品微粒貸上線,一經推出就引發市場巨大反響。相對於傳統金融產品,微粒貸面向針對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和偏遠、欠發達地區廣大民眾等普惠人群,並具有“全線上、純信用、隨借隨還”等特點。截至2019年末,微粒貸已向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近600座城市超過2800萬客戶發放超過4.6億筆貸款,累計放款額超過3.7萬億元;授信客戶中約77%從事非白領服務業,約80%為大專及以下學歷;筆均貸款約8000元,超過70%已結清貸款的利息低於100元,具有明顯的普惠特點。

首款產品的極大成功,並未讓微眾銀行止步。微眾銀行清醒地認識到,對於普惠金融市場來說,微粒貸的出現還遠遠不夠。另一更為棘手也更為廣闊的市場——小微企業融資,亟待突破與解決。

2017年11月,微眾銀行正式推出了國內首個線上、無抵押的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產品——微業貸。不同於傳統金融機構的產品,微業貸基於網際網路、大資料,以企業法人為貸款主體,讓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擁有了與個人網際網路貸款類似的便捷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微業貸面向的是傳統小微金融服務覆蓋不足的深下沉客群,具有“50,30,20”的小額特徵,即戶均授信50萬元、戶均餘額30萬元、筆均借款20萬元。

這些迥異於傳統融資方法的特點,讓微業貸迅速擄獲了市場目光。短短兩年多時間“微業貸”規模穩步壯大,累計申請企業超過170萬戶,累計授信企業超過50萬戶,累計發放貸款超過4000億元,佔全國有貸款企業數約7%,間接支援近400萬人就業。

具體到企業型別和規模上,微業貸客戶也都屬於實體經濟和普惠範疇。微業貸客戶70%以上企業是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和高科技行業,全部是實體經濟行業,60%以上企業年收入不超過500萬元,員工人數不超過5人的佔比67%,60%以上企業首次獲得銀行企業貸款。

在今年疫情期間,面對小微企業經營困境,微眾銀行進一步提升了對微業貸的重視度,從延期、降息、讓利、拓面,對小微企業進行了全面、系統、有效的幫扶,並以“微眾企業+”的品牌深入小微企業融資與全體系數字化服務。

此外,微眾銀行還循序漸進,推出了微車貸、小鵝花錢、We2000等普惠金融產品,滿足長尾客戶的差異化、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同時,微眾銀行還不斷履行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將關懷聽障和視障人群,用服務和技術讓他們也能夠享受到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

堅守中的難題

過去六年,微眾銀行一直堅守著普惠金融的使命,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展業過程中依舊面臨金融行業的共同挑戰:

首先是小微金融的風控難題:長期存在貸款額度低、資訊不對稱、交易成本高、風控難度大的頑疾。有資料顯示,傳統模式下,金融機構發放一筆小微貸款的平均人力成本在2000元左右,收益較難完全覆蓋風險,致使機構放款意願較低。

此外,國內消費金融行業發展較快,週期性波動不可避免。而共債、欺詐等潛在風險也在同步上升,行業內以“逃廢債”為目標的“反催收”行為凸顯,批次“蹭政策”的黑產開始呈現職業化、標準化的特點,增加了行業風險。

加上疫情衝擊,部分企業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困難凸顯,個人使用者可能存在收入下降、還款能力不足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整體上都面臨資產質量波動。銀保監會最新資料顯示,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法人口徑,下同)不良貸款餘額2.8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87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96%,較上季末增加0.02個百分點。

但即便市場形式、風控環境不斷變化,以較低的利率服務長尾客戶群體,仍是微眾銀行唯一的使命。保持良好的資產質量,不僅關乎平臺的可持續發展,更決定了普惠金融使命能否順利完成。因此,跟金融業同行一樣,降低風險成為微眾銀行自成立來的頭等大事。

而不同於過去傳統機構透過利率上調來覆蓋風險的模式,微眾銀行的放款近年來利率不斷下降,2017年至2019年新發放貸款的利率分別下降0.45個、1個、1.8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微眾銀行還一直保持了優於同行的逾期率水平,2019年,將不良口徑從90天縮短到60天后,其不良率仍僅為1.24%。

優秀的資產表現背後,是微眾銀行的差異化風控策略。作為一家網際網路銀行,微眾銀行沒有線下網店,只能依靠金融科技優勢來提升風控水平。過去六年裡,微眾銀行運用大資料分析和挖掘技術,持續開發和完善各類風控規則、策略、評分卡和內部評級系統,累計建立超過400個網際網路大資料、徵信和反欺詐等系列風控模型以及超過10萬個風險引數,將AI技術運用於聯合建模、電核錄音質檢、風險管理名單等風控領域,發揮了對信用、欺詐等核心風險的識別和監控作用,有效提升了內控能力和效率。

內部來看,微眾銀行的風控架構也是互聯式“扁平化”的。在堅持前中後臺分離的內控制度基礎上,微眾銀行引入專案制“鐵三角”,即任何一個專案都自動接入前臺業務經理、中臺風險經理和後臺IT工程師三部分,共同完成盡調、立項和上線、經營全過程。這種機制下,在保持風險評估、審查獨立的前提下,執行效率會極大提高,專案從提案到上線的時間不斷縮短。

正因如此,微眾銀行才能在提高風控效率,最大程度地讓利於民,在小微金融領域保持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

迎風向好的底氣

受疫情影響,金融業線上下場景展業受限,精細化運營需求更加迫切,行業數字化轉型開啟了快進鍵,無接觸金融服務迎來巨大機遇。

對微眾銀行等網際網路銀行來說,不僅是在疫情期間,用數字化手段解決普惠金融難題,正是過去六年的發展模式和優勢所在,也助力他們打造出了生態壁壘和核心競爭力。

過去六年,微眾銀行在科技上的投入有目共睹。以去IOE化為例,受限於科技實力、海量賬戶遷移的難度和風險等因素,大部分銀行的“去IOE”化進展緩慢。但微眾銀行在成立之初,就實現了國內首家實現去IOE銀行的目標。在分散式銀行核心系統下,微眾銀行的IT運營成本大幅縮減,並且能夠承受來自對系統容量與運轉效率的考驗,為處理微眾銀行億級海量交易提供了可能。

同時,微眾銀行的科技探索在ABCD( AI、Blockchain、Cloud Computing、Big Data)領域不斷開花,專利申請量居全球銀行業前列、IT投入佔營收的比例大幅領先同業、IT人員佔總員工數佔比遠超同業。

受益於科技發展,微眾銀行可以在成本較低的情況下實現客戶的精細化運營,又透過服務客戶檢驗和升級科技實力,進一步促進創新發展,最終構建出生態閉環,在普惠金融賽道上不斷拓展。

不僅如此,微眾銀行還不斷嘗試將科技助力同業,將金融科技的ABCD四大板塊全面開源,並提出面向未來的3O(開放平臺、開放創新、開放協作)開放銀行戰略,幫助銀行等合作伙伴透過金融科技完善使用者服務,提升效率,並打造自己的生態圈。

從全行業看,金融數字化浪潮之下,微眾銀行已經憑藉前期的大量技術投入率先擁有了“底氣”。未來,無論是賦能實體經濟、助力普惠金融,還是深度參與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以科技為本、堅守初心、不忘使命的微眾銀行,值得更廣闊的未來。

微眾銀行自己,也在六週年之際打出了“經風沐雨,迎風向好”的標語。這八個字,或許就是這家成長中的銀行在面對風波、回首過往之時,內心最真實感慨和期許。

*宣告:金融觀察團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不構成任何建議。

12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聯發科成2020年第三季度晶片市場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