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在疫情放大歐洲衰退的大背景下,歷時8年和50輪等級不同的談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簽署。這是一個包含東盟10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以及中國、韓國、日本、澳洲、紐西蘭,總共15國的區域自貿協定。

RCEP成為超越北美自貿協定和歐盟關稅同盟的世界最大的自貿區,覆蓋22億人口人口,佔全球GDP的29.3%,區域內貿易額佔全球貿易總額的27.4%,毫無疑問 RCEP讓世界向東方看齊,也是東亞再次崛起的新起點。

RCEP有什麼好處能引起這麼大的反響,又有什麼阻力讓談判持續了8年之久?

關於好處,RCEP核心意義就是讓亞洲人自己控制的產業鏈,削弱歐美金融產業鏈在亞洲的影響。RCEP是東盟國家主導的,在RCEP簽訂之前,東盟十國要分別與中國、韓國、日本、澳洲、紐西蘭獨立做生意。RCEP簽訂之後,以上15個國家是一起做生意。好處就是可以降低各國製造業成本,充分拉動相互投資,讓東亞工業品賣的更便宜。

關於阻力,RCEP一直沒辦法落地的重要原因,是RCEP區域內各個國家發展的嚴重不平衡。既有日本這樣的超發達國家又有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強國,還有寮國、柬埔寨這樣的欠發達地區。不過對於發展不平衡問題,意見最大的是印度。印度本身是很期待能加入RCEP的,但是印度人反覆考量後,認為自己不配。

哪裡不配?印度不甘心自己以一個新興市場國家的身份加入RCEP,這樣很沒面子,賺的還比中日韓少,堂堂一個13億人口的南亞大國,為什麼會以一個新興市場國家的身份加入RCEP呢?

這裡就涉及到印度在國家發展程序中的一項軟肋。印度沒有像樣的製造業,放棄製造業是印度在上世紀中葉選擇的發展模式,而正常的發展中國家走的都是中國的模式,發展第二產業,解決就業問題,再升級到第三產業。

印度人不這麼想,因為印度認為自己在英國殖民時期就已經攢下工業的底子,加上大家英語說得很溜,可以發展第三產業,所以今天的印度沒有富士康工廠,但是軟體外包能力全球第一。但是這個模式給印度帶來了非常大的問題,主要勞動力依舊在農村種地,只有城裡人才有資格進入服務業工作,軟體外包也是隻是給歐美企業提供程式設計師,透過和中國對比GDP規模已經證實了印度模式的失敗,印度如今正在重啟工業。

那麼這時候的印度無論有沒有航母,無論GDP增速有多高,那麼在RCEP裡面的地位只能和寮國、柬埔寨一個水平,可能還達不到越南的地位。因為印度如果加入RCEP,那麼在RCEP體系裡面就是一個很好的勞動密集型市場,和繼中國之後第二大的消費市場。

今天的中國已經建立了全部迴圈的製造業系統,我們吸引投資的優勢不再是廉價勞動力,而是強大的製造業上下游聯動,可以生產更加複雜的商品。服裝、玩具這樣的輕工業製品已經交代給越南這樣的國家。

印度這時候要進來,也就是縫衣服的角色,你不可能指望印度能組裝出iPhone,更不可能生產出路虎汽車。而RCEP簽訂的重要意義,就是讓東亞區域內國家的非關稅壁壘和部分關稅壁壘,讓每個國家一個蘿蔔一個坑,進入自己ID角色。

日本韓國能提供高階製造技術,中國能提供完整的產業鏈,東盟國家以及印度能提供勞動力而澳洲就提供了廉價的資源,沒有關稅壁壘,各個國家的製造業就能順暢的銜接起來,用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實現互通有無。

今天的印度已經意識到工業化的重要性,準備亡羊補牢,而RCEP恰恰是讓印度進行產業升級的重要契機。在契機之前,印度需要解決的就是國內的統一問題,至少在製造業統一上RCEP可可以消除印度在國際上的壁壘,但是沒辦法消除印度國內各邦的積累。

印度並非是高度統一的國家,內部分裂嚴重,各邦自治程度非常高,新德里說話經常不管用,所以印度在工業化過程中,輸給中國、越南、韓國這樣具有全國統籌能力的國家。出於對內部原因的擔憂,印度中央政府才不敢貿然加入RCEP,生怕在西太平洋製造業升級過程中淪為中日韓的打工小弟。

在我看來,印度還是得沉下心來,好好發展製造業,為製造業提供社會基礎,這條路將會很漫長。

12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什麼是管理期貨(CTA)策略?CTA策略基金如何持續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