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一入匯市深似海。幾經沉浮,許多投資者依然沒有找到成功的秘訣。做交易對於他們來說,有如隔山觀火,霧裡看花,永遠蒙著一層紗。想探尋,卻又無力靠近;想抽身,卻又心有不甘。在市場的浪潮中,他們奮勇向前。但往往一個浪濤過來,又把他們打回到了原來的位置。他們滿腹疑雲:“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是我的分析和策略不對嗎?”“為什麼投入這麼多精力,卻一直在虧損?”“我是不是不適合做交易?”……

投資中多的是疑難雜症,交易者們要想撥開迷霧,跳出泥潭,還得找準自己的病因。尋醫問藥,還需逆向思維。何為逆向思維?沃倫·巴菲特稱:“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司馬遷道:“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逆向思維是跳出多數交易者廣泛接受的傳統但卻錯誤的市場邏輯,以理性和睿智的心態對待市場中的各種波動,克服認知偏差。也許前方是“山重水複疑無路”,但轉角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大家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考慮問題時,你朝相反的方向思考,或許就能獲得克敵制勝的機會。下面,小編為大家列舉出一些投資交易中的病症案例,希望各位巧用逆向思維,提前預防,儘早收穫回報。

病症一:持續虧損、大機率虧損。

臨床表現:渴望盈利、幻想暴利,躊躇滿志 或意欲翻盤,結果卻是十投九虧、不盡人意。

藥方:以“富足”的心態去交易

德國證券界教父安德烈·科斯托蘭尼曾說:“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這是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因為這三種人做交易時的心態各不相同。而我們相信,在投資外幣的人中,絕大部分都是屬於錢少那一類的。他們投資的動機和目的都是為了賺錢。但是當一個人的關注點都在錢上時,他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會忽視一些市場的訊號而錯失良機。

老話說得好:“財不入急門”,欲速則不達。我們應該逆向思考,學著像成功的的交易者或者有錢人那樣用“富足”的心態去交易,這樣我們會看到另一番天地。

病症二:止步不前,不盈不虧。

臨床表現:謹小慎微,頻繁關注賬戶資金。

藥方:大膽交易,關注交易表現。

當交易者頻繁關注自己賬戶額度的時候,說明他已經非常地在意盈虧,這個時候他做交易會格外的小心謹慎,有強烈的風險意識。所以很多過於謹慎的交易者做了很多次交易之後,依然是不盈不虧的狀態,雖然規避了風險,但也拒絕了成功的可能。百萬美金交易者Alexander Elder說:“成功交易者的目標,是做最好的交易。資金只排第二位。”在交易中,我們不應過於關心賬戶資金,而應該把關注點放在市場和技術分析之上。發現了適合交易的市場訊號後, 立即作出反應,大膽果斷,這樣才能向著長期盈利更進一步。

病症三:恐懼交易,猶疑不決。

臨床表現:缺乏自信,害怕失敗。

藥方:自我暗示“我是一個優秀的交易者”。

恐懼情緒是交易者盈利路上的一隻大“攔路虎”,恐懼一般是因為害怕失敗,害怕犯錯。初學者在進行交易時,通常容易犯這樣的毛病。因為對市場不夠了解,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交易系統,對自己的交易能力不夠自信,所以偶爾遇到了很好的交易機會時,依然瞻前顧後,猶疑不決。而成功的交易者往往都有著足夠的自信和獲得成功的信念。在成為一個成功的交易者之前,初學者們應該要有成功交易者的氣魄和覺悟。在戰略上藐視市場,在戰術上重視市場。適當地忽略現實的弱勢,練就強大的內心。

時常進行自我暗示:“我是一個優秀的交易者”“我必將成為一個偉大的交易者”,在不斷的自我肯定中獲得自信,這個時候,好運會不知不覺地來臨。

病症四:交易品種總是不對路子。

臨床表現:喜歡追逐熱門品種,想要駕馭大行情。

藥方:積少成多,量力而行,選擇可以帶來緩慢盈利的溫吞品種。

很多新手交易者喜歡追逐有大行情的熱門品種,覺得夠刺激,能夠有機會獲得高利潤。殊不知大行情下有著大風險,作為新手欠缺交易經驗,交易能力不高,是無法把握、判斷大行情的。貿然地投入,在行情震盪之下賬戶必也將遭受極大的損失。所以,很多人煩惱“為什麼交易品種總是不對路子”。實際上,在越不熟悉市場的情況,越要懂得規避風險,選擇可以帶來緩慢盈利的溫吞品種,才是這一交易時期的上上策。

病症五:熱衷重倉,賭徒心理,屢敗不止。

臨床表現:喜歡重倉殺入,認為只有浮盈加碼才能獲得大利潤。

藥方:學習成功的交易者,嚴格風險管理,注重控制倉位大小。

成功的交易者會嚴格把控風險,將每筆交易風險控制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而初學者、交易小白卻喜歡重倉、高倉甚至是全倉,期待重注加碼之下的高利潤。但其實貨幣交易並不是賭博,它是一種考驗人判斷能力和技術策略的投資。無視風險,終將被風險吞沒。

百萬美金交易者Paul Tudor Jones說:“我總想著交易可能虧損多少,而不是會盈利多少。”所以,在重倉之前,先評測一下可能承受的風險。學會風險管控,嚴格控制倉位大小,才能讓一個交易者長久地交易下去。

19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白酒興國誰說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