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集觀經濟的畸形:通脹與通縮
背景:巨集觀經濟的結構性加劇,核心消費品間的價格差異不斷拉大,生活資料的兩極分化加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也在背向而行,以凱恩斯經濟學為指導的全球經濟走向十字路口,三駕馬車在各種國際關係和政治、軍事等因素的影響下再難帶領世界經濟走出下行的泥潭,全球各大央行還在釋放貨幣,一方面輸出債務,一方面搜刮全球剩餘財富。
從去年全球掀起貿易戰以後,出口型國家經濟基本上被關了禁閉,投資市場也隨之陷入黯然之中,今年以來,美債利率出現倒掛,英國債利也出現倒掛現像,引起全球對歐美國家經濟和未來投資收益的擔憂,消費刺激帶動經濟內生動力成了穩增長的重要支柱,但是,單一的產業刺激更容易誘發經濟畸形發展。
正文
從九月份開始進入“3”時代以來,這已經是一年多來連續的上漲,從上半年開始,先進入漲價的是水果蔬菜,受極端自然天氣的影響,去年春季大風和今年春季的洪澇導致水果、蔬菜價格出現短期內的波動是正常的,並且在持續大半年之後,得益於應季水果蔬菜的上市,今年八月份開始的到很大成度上的緩解,價格開始回落,逐步迴歸正常水平。
但是,奇怪的是,上半年吃不起的水果,進入下半年卻從王后一下子變成了淪落街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樣的價格波動個人認為是極不正常的,短短的半年時間裡基礎消費資料價格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走勢,這種波動顯然已經超出了季節性週期引起的價格波動的範圍。
再從看另一基礎消費資料價格,豬肉,其成了今年CPI最大的貢獻者,去年八月初爆發非洲豬瘟以來,豬肉價格在此後的短短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上漲了近三倍,從十幾二十漲到三四十,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停止的跡象,而在巨集觀經濟上,11月09公佈的CPI指數是3.8%,超出市場預期的3.4%的值高出0.4個百分點,比上月的3%高出0.8個百分點,影響CPI指數上漲2.43個百分點,佔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假設去除豬肉上漲因子,CPI指數是1.37%,個數據是很健康的,現在有市場人士在說通脹,其實筆者認為恰恰相反,不是通脹,是通縮。
說通縮是因為兩個資料,第一,我們可以從剔除豬肉極端價格波動情況下對CPI指數影響的因子看,從今年上半年指數進入“2”時代以來,各大消費資料的價格基本處於正常水平,現在迴歸“1”時代的水平,這種極端的結構性下,大家目光集中在指標的總體表現上,但是我們通過剔除極端情況來看除了豬肉價格及其帶動互補品價格上漲之外,其他生活資料的價格不但沒有出現上漲,反而還在回落,這一點官方給出的物價不具備普遍大幅上漲的說法我是認同的。
第二,上漲的只有生活資料的價格指數,我們結合生產資料的價格來看,PPI的值在不斷的下滑,連續大半年的時間處在榮枯線以下,而PMI指數在過去的五個月內也在榮枯線一線執行,經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後,部分生產資料過剩的情況得到很大成度上的解決,但是部分行業內,例如鋼鐵,汽車,採礦,冶金,紡織等傳統行業領域的需求依然比較疲軟,所以,綜合來看,上漲的只有少數消費資料價格在上漲,此外其他商品價格在回落,今年國家出臺了多舉措的刺激政策,尤其在消費領域,去年提出夜經濟的概念,商業步行街、夜市等在各大人流密集的地方興起,重新恢復了對部分新能源車的補貼和基建擴張等,但是並沒能經濟繼續恢復高速增長,進入穩增階段。
總的來看,一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目前面臨的環境,豬肉價格的上漲應從供給端入手得以控制,如果豬肉價格短時間內再出現大的波動,不管是上漲還是下跌,都會對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一旦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通縮立馬凸顯出來,再去進行調控難度只會增加,只會加速通縮,另一方面,在刺激內生動力的同時不應該跟隨國貨幣寬鬆,我們M2的增速長期以來一直處於“8”時代,貨幣供給是非常充裕的,在流動的過程中形成強結構分化,例如,房地產、權益投資、不動產投資等領域,影響減少了生活資料支出和儲蓄規模的萎縮,不適合再寬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