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9年度,全球金融市場下行的壓力進一步增大,素有經濟晴雨表之稱的納斯達克指數接連遭受重創,這種疲弱的經濟走向也對印度、英國等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其中,印度的評級展望被從"穩定"下調為"負面",理由是新德里的經濟增速大大低於以往,其蘊含的風險日益升高。據悉,印度正在緩增的區間徘徊,今年第二季度的增長率只有5%,增速創6年來最低。這一資料,深刻反映了印度當前面臨的困境,即在莫迪的財政刺激計劃的支撐下,民眾的生活仍然困苦。
與此同時,印度隱現失業潮,大量的低水平居民在溫飽線掙扎,他們對當局的不滿情緒也開始宣洩,在新德里、孟買等大城市,民眾的抗議潮正快速蔓延開來。10月份印度就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活動,數以萬計的民眾在新德里集結,他們口喊提高就業率,提高收入水平等口號,在首都的大街小巷遊行,並和維持秩序的警察發生了劇烈的肢體衝突。
英國的處境比較印度更加糟糕。受"脫歐"的影響,北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等地正爆發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他們反對約翰遜的諸多施政法案,並要求英國就重新加入歐盟進行談判。然而這一訴求,遭到了當局的罔顧,約翰遜表示英國不會在脫歐問題上做出讓步。
英國"硬脫歐",表面上看是倫敦和歐盟的矛盾不可調和,實則是在當前經濟惡化的大環境中的一種避險措施——即英國不想受歐盟制約,拒絕向希臘這樣的窮國持續輸血。
不過話說回來,僅憑"脫歐"就可以拯救英國疲弱的市場經濟,顯然有些言之過早。縱觀英國近年來的經濟表現,會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英國在工業品的出口方面表現得很糟糕,卻在軍工武器的銷售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英國或正在沿襲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模式,將軍工裝備業列為了國家重點發展目標。但是英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和俄羅斯又有著天壤之別,俄方可以實現能源自給自足,並大量向外方出口,而英國只能靠武器出售獲得的外匯彌補國內的逆差。
換句話說,如果英國無法擺脫軍工業優先發展的思維,相關的輕工業、服務業必會被這種不合理體制拖累。
通過上述案例不難發現,隨著英國、印度的經濟逐步惡化,民生不舉的問題也開始頻頻顯露,這必定會對當局的諸多施政法案產生深度的制約。
目前穆迪公司已經對上述國家發出了預警提示,並希望其做出改善性措施。然而在當下國際社會動盪、貿易壁壘加劇的今天,印度和英國的領導人在經濟上又能有多大的作為呢?這值得思考,也需要各國政治家能夠反思自己的執政方略,是否能夠在國際層面找到一條共同抵禦金融風險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