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前夕,格力電器丟擲讓利30億元的價格戰,隨後美的空調、海信空調以及海爾空調均發聲加入,價格戰再度成為家電行業競爭的老路子。
當以“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格力電器率先開打價格戰的時候,或許預示著國內空調行業甚至家電產業的高品質發展之路還很遠。
“去庫存?產品賣不動了?打折影響利潤?”面對投資人的疑慮,市場直接用腳投票。雙11掀起讓利大戰的家電巨頭股價紛紛大跌,格力、美的、海信等家電股票昨日盤中大跌超4%。
此次開戰,格力給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打擊低質偽劣”。不過,投資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就是降價促銷罷了。”
其實,回顧國內空調行業的發展,價格戰早已是常態。歷史上國內空調業曾三度出現價格戰,並最終形成格力、美的兩龍頭的行業格局。
那麼,此次格力發起空調行業第四次價格戰,又有何背景?資料顯示,空調今年前三季度銷售額分化明顯。
根據產業線上資料,2019年1到9月份空調行業產量1.21億臺,同比降低1.0%;銷量1.23億臺,同比降低1.2%。
在行業整體增速下降、存庫高企的艱難時刻,本輪降價的核心矛盾,更多是龍頭企業對份額的訴求,也就是說,在二三線品牌以及網路新興品牌的追擊下,格力、美的等品牌為了自保,不得不引爆、跟進價格戰,其目的一方面可以打擊中小品牌,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家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可謂一舉兩得。
格力出資高達30億元降價促銷,對銷售推動顯而易見,也對中小品牌的盈利能力殺傷力較大。但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價格戰從來不是市場的常態,企業也無法依靠價格戰長期生存,因為這會極大傷害企業的利潤,影響企業的研發等長期投資。那麼,向來自詡“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為何這次也不得不“降價”,被迫“應戰”?
多年以來,格力的業績曾經以高增長著稱,然而也有“失速”的時刻。從上市公司的季報業績看,2019年前三季,格力電器實現淨利潤221.2億元,同比增長4.73%。而且,格力電器今年第三季的營業收入、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0.03%、0.66%,幾乎沒有增長。從份額來看,雖然依然居前列,但下滑跡象已經顯現。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格力空調今年累計的市場份額為35.56%,同比下跌2.03個百分點。那麼,“價格戰”是格力乃至空調行業擺脫增長煩惱的“救命良藥”嗎?
眾所周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掌握核心科技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每年的研發費用可以說是關係到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所以,但凡全球優秀的科技公司,那都是非常注重研發的公司。比如亞馬遜、阿里巴巴以及華為,他們之所以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這麼優秀的成績,無外乎是每年對待研發的重視程度。
而董明珠也表示:自主創新是必由之路,格力一直以來堅持創新驅動,重視研發投入。
以更超前的理念、更優質的產品、更精良的品質、更完善的服務,不斷滿足廣大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努力讓格力電器成為中國製造的示範者和擎旗者,真正實現“掌握核心科技”,引領行業走高品質發展之路,這才是格力以及家電頭部企業應該追求的目標。而不能僅僅依靠行業龍頭地位,發起毫無科技含量的“價格戰”,不應走低層次競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