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雙11當天,指數大跌,一舉擊破了半年線,直逼2900點。週二指數盤中一度跌破2900,午後V型反轉勉強翻紅,指數再次站上2900點,但是成交量少的可憐,只有區區不到3700億。

有人在調侃說,因為雙11大家瘋狂買買買,剁手之後,已經沒有錢在股市交易了,所以成交量才這麼慘。當然,這只是調侃而已,不過今年阿里巴巴的雙11確實驚豔,成交額高達2684億元.

可以這邊雙11剛剛落幕,質疑的聲音已經四起,其中最有衝擊力的,是關於阿里巴巴雙11成交額造假的爆料。

今年4月24日,一個名叫尹立慶的人,發文質疑阿里巴巴從2009年到2018年曆年雙11資料造假,“生產資料幾乎完美分佈在三次迴歸曲線上,擬合度均超過99.94%。”“資料過於完美”,並宣稱“歷年雙11成交額造假,從一開始就造假”。

尹立慶裡面提到的“迴歸曲線”,“線性公式”很專業,但裡面最引起關注的,是他在今年4月份對雙11成交額的預判,按照造假理論推算,大概為2675或者2689億元。

而截至雙11後阿里公佈的成交額,是2684億元。

驚人的接近!這純屬巧合?還是真的如這個人所言?又或者是陰謀論?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個評論,一語中的,“資料真的是數學天才計算出來的嗎?完美的吻合,讓人細思極恐。”

針對這一質疑,天貓相關負責人迴應稱,“按照網友的邏輯,符合統計趨勢的就是假的。那麼,世界經濟總量也是能被預測的,經濟發展也是假的嗎?自己YY下滿足自嗨就算了,由此得出天貓雙11資料造假,就是造謠了哦,要負法律責任的!”孰是孰非,目前尚無定論,不過說到雙11,今年的雙十一,也是爭議最大的一次。

1分36秒,100億;

5分25秒,300億;

12分49秒,500億……

雙11這個由阿里巴巴首創的節日,已經從一個普通的日子,變成全民購物狂歡節的代名詞。與此相對應的,是不斷重新整理的數字。

然而,在狂歡的背後,我們還需要一些冷思考,這個冷思考,既是關注網購這件事情的本事,也是關注阿里巴巴這家巨無霸企業的自身。

作為雙11這個購物狂歡節的發起者和領先者,阿里巴巴無疑一馬當先,但從趨勢來看,阿里巴巴對於雙十一的執念,越來越偏頗,有些“走火入魔”。為什麼這樣說?

對於雙十一的業績,怎麼樣來衡量,在阿里提供的數字中,我們能夠看出這個標準,那就是:交易額越來越大,達到某一量級的速度越來越快。

比如會重點突出這麼幾點:

今年用了1分36秒,就到了100億,而去年是用了多少時間;

今年只用了半天,就到了去年全天的成交量了;

今年全天成交了多少,是去年的多少倍等等等等……

這樣的比較,對阿里來說,是一種慰藉,是亮眼的成績,但更深層次來說,這已經成為了阿里巴巴的一種執念,或者是對於數11的走火入魔:一定要越來越快,一定要越來越高,一定要越來越大。

現實嗎,明顯不現實,但如果“資料”可以計算,早晚有一天超過也是現實的。

質疑的聲音很多,認可的人可能更多,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畢竟雙十一已經成為一個現象級的話題。

這些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網際網路巨頭,世界級的電商公司,在雙11這件事情上,是不是真的陷入一種過於執念的境地,這個才更為關鍵。

馬雲是金庸迷,特別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而在金庸武俠小說中,練武走火入魔是大忌,甚至會誤入歧途,阿里會存在這個風險嗎?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餘額寶已跌破2.3%,你們的錢都放到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