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上一節課,我們學會了所謂的“本金”,除了金額本身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這筆錢你能“多久不用”,因為資金的“使用時限”會影響你的投資心態和行為。只有真正的“本金”才能幫你克服“想贏怕輸”的散戶心態,從投資市場中獲得收益。

為什麼要在講收益之前重點講成本?因為我覺得,“成本”是讓90%的人輸在起跑線的關鍵原因。

你看啊,我們一般做理財投資最關心的都是收益率,但往往會忽略一個躲在後面的“小偷”,那就是交易過程中的費用。我們先列舉一下主要的投資渠道里面都有哪些小偷:

看著有點眼花,我簡單給你總結一下:我們無論做什麼型別的投資,都是需要給這些服務你的機構(銀行、券商、基金公司)交過路費的,包括各種交易費用。

這些費用裡面呢,大概又分為兩大類:

一種“無感”,直接在你的收益裡面扣除,體現在收益率裡,對你沒有什麼影響。

一種“有感”,按次收取的,不管你有沒有收益,只要是產生了交易就會收取。

大概是這樣:

通過表格,我們還可以看到“按次收取”的費用裡面存在一個浮動的“區間”,這裡面存在著極大的“歧視”,歧視的主要原因包括“投資金額大小”和“持有期限長短”。

道理很簡單,投資金額越大費率越低;持有的期限越長費率越低。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就輸在起跑線了呢?

“投資金額大小影響費率”這個比較簡單,都知道嘛,投資金額大的就是VIP,享受一點費率優惠很正常,這點看起來你也無法馬上改變(這裡有彩蛋在文末)。

所以在我看來,你重點需要知道的,是“持有期限”的影響。

你來猜一下以下兩種情況的手續費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假設你的交易手續費是1‰):

(備註:為了計算方便,以都是按不變的本金1萬來測算,不考慮虧損和盈利的部分)

1、10000元本金,投資了A股票,每天盯著大盤,追漲殺跌,每天都在交易。

2、10000元本金,投資了A股票,比較懶,一年交易了4次。

=======================思考分割符========================

情況1 的手續費 = 10000*1‰*364=3640元。

情況2 的手續費 = 10000*1‰*4=40元。

你每天都操作一次賣出買入,那麼你一年下來的費用就會達到3640元,換算成利率已經等於36.5%了, 假如這隻股票全年的漲幅是20%,你辛苦一年的收益率也就20%,算上交易費用,你居然還是虧錢的。

我們再來看看基金的情況:

1、10000元本金,投資了基金產品,每天盯著大盤,追漲殺跌,一個月交易了4次。

2、10000元本金,投資了基金產品,比較懶,半個月才看一次,一年交易了4次。

情況1 的手續費 = 10000*1.5%*4=600元。

情況2 的手續費 = 10000*0.5%*4=200元。

為什麼情況1的手續費是情況2的三倍? 具體來說,基金公司的“贖回費率”是按“持有期限”長度採用階梯收費的,譬如:持有期限小於6天,手續費1.5%; 持有期限7-364天,手續費0.5% 。這就意味著你交易越高頻,你的費率就會越高。

如果時間拉長到一年,情況1的交易頻率不變,費用會達到7200元,折算成費用率就已經達到72%了。

到這裡,你會發現交易“成本”的影響遠比你想象的重要,“高頻交易”從成本上來看就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如果你一開始就不清楚,你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這裡送一個小彩蛋給你,前面我們知道每家服務機構(銀行、券商、基金公司)的手續費都會有一個利率區間,影響這個區間的包括投資金額和投資頻率,但這是針對同一服務機構來看的。實際上,不同機構之間,對這個利率區間的費率是不一樣的。譬如A機構的交易手續費是0.3%-1%,B機構是0.1%-0.8%,同樣的投資本金和頻率下,這時你選擇B機構就比A機構的費率要更優惠。另外,如果你遇到某些機構正在做營銷活動,同樣的投資金額和頻率底下,你也可以爭取到一個更優惠的費率。所以我們在投資之前,要多詢問幾家服務機構,爭取拿到最優的手續費率。

好,通過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交易手續費裡面隱含的“成本”會嚴重的侵蝕我們的收益。選擇不同的服務機構會影響我們的交易成本,採取不同的交易頻率也會影響我們的交易成本。所以你從一開始就要先把這些“成本”重視起來的,不能輸在了起跑線上。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股市真正頂級的交易員,為何簡單到只用一根均線也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