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又到年末,關於中國經濟展望開始重新升溫。雙11的廣告繁榮,並不掩飾實體的諸多弊端。

11月,央行進行了另類“降息”,即將1年期MLF操作的中標利率從上期的3.30%下調到3.25%。

如何理解央行的降息?可以看出,下調0.05%也就是5個bp的舉措,在保增長與降通脹之間,央行的謹慎或者說求生欲溢於言表。一般認為,這樣幅度的降息非常微弱,對於經濟增長以及提升通脹都沒多大意義,那麼央行的意圖何在。一句話,在經濟下行時刻,給市場一點訊號,也表示自己好歹做了一點什麼。

6%是經濟底部麼

央行的為難,顯然與最新經濟資料的下行有關。關於2019年,大概已經感受到不少經濟的寒意。按照官方資料,情況如何?根據統計局資料,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6977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6.4%,二季度增長6.2%,三季度增長6.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3005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77869億元,增長5.6%;第三產業增加值376925億元,增長7.0%。

其中,最令人關注資料是三季度增長6.0%,這是1992年以來最低。目前對於這一資料,市場存在兩類觀點,一方認為,這已經是經濟的底部,資料很快可以回暖,另一方觀點,則認為,這只是中國經濟放緩的開始,未來還將繼續下滑。

6%是到底部麼?拋開市場等雜音,兩邊觀點的核心爭論其實是經濟學界老問題,即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是多少?這些爭論的不同之處在於,四五年之前,8%的潛在增速還是關鍵,現在這一指標開始下移。如果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仍舊在6%之上,那麼目前下行只是週期性因素,繼續進行巨集觀刺激即可;反之,如果中國經濟潛在增速在6%甚至更低,那麼經濟下行是趨勢性,即使刺激也沒有辦法使得經濟重新反轉,甚至會導致進一步惡化。

當經濟下移,對巨集觀政策應該進行反思,在經濟學界中也有不同聲音。那麼,在這些年巨集觀經濟政策中,什麼問題最值得反思?我認為在於債務。通過債務狀況,我們可以理解中國潛在增速的下行,6%很可能不是經濟底部。

債務:真正的問題在哪裡

在中國經濟長期和短期問題中,實體經濟與金融系統之中,企業與民眾之間,連結這些因素的,其實都是債務

為什麼這樣說?這要從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談起。如果我們要分析中國經濟長期趨勢,關鍵的追問是,決定中國經濟長期趨勢的,主要在於中國經濟體系的資源配置效率。當我們談論國家的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實際上歸根到底在於,國家它有沒有合理地把有效資源配置在能夠帶來增長的地方,這就是經濟配置效率。但是,我們知道,經濟配置效率事先並不那麼容易清楚,往往是是事後才知道的。那麼如何衡量國家的經濟配置效率?合適的切入視角,應該是經濟體債務槓桿比例。

一般觀察的指標,主要是一個國家的非金融債務佔GDP之比。為什麼要強調非金融債務?一般情況下國際上通用的債務總量裡,不會把金融單位或者說金融機構的債務放進去的,因為它有一定的重複計算。一般而言,大家是把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債務合計之後,來與GDP做對比,來計算這個所謂的總債務佔GDP的比例。

我們可以看到,從國際清算銀行等機構資料來看,從中國情況而言,2009年中國推出4萬億作為分界線,中國債務情況出現巨大變化。此前,中國總債務佔GDP的比例(也就是巨集觀債務槓桿率),大致來說,跟發展中國家的總債務槓桿率是處在同水平,中國高一點,大概高3到4百分點左右,但大體來說中國和發展中國國家都在150%以下,還是比較低的。對比之下,那麼發達國家就高很多,大概在220%左右。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債務差異,合理麼?發達國家高當然有高的道理,它們開始借債時間累積的更長,金融也比發展中國家更加發達,所以債務比例更高一點。不過,2009年之後,情況開始出現變化,中國的總債務比例出現急速飆升,從大概不到150%到超過250%,短短10年時間,一口氣從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就飆升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信用卡規矩出臺後:卡奴迎來最難時期,逾期滯納金被替換